拜倫詩歌三首!感受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才情和神思!

2020-12-04 文眼看世界

拜倫與同為浪漫主義詩人的雪萊相互賞識,構成了英國詩歌歷史上的雙劍合璧,同時也被魯迅先生高度評價,足以說明其詩作及人格的光輝是不可磨滅的,為人們所熟知的《唐璜》正是其長篇敘事抒情詩之一,而「拜倫式英雄」也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物形象。

散文大家威廉·黑茲利特曾這樣評述拜倫:「在散漫、魯莽和古怪方面,拜倫勳爵超越了他同時代的所有人。」

人們對於拜倫的詩歌大都有兩種認識:一是在詩歌中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這是使其詩歌受到推崇的唯一理由;二是將其對自由的嚮往、熱愛與追求融入詩歌,將其內心的浪漫、不羈都通過詩歌傳遞給世人。

不論哪種看法,都是以深刻認識拜倫在詩歌中的自我表現為基礎的。

自我表現對於中國人來說很是缺乏,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內斂、保守性格的影響,我們很少凸顯自我,彰顯人的個性,也很少發出個性解放的吶喊。對此,今天咱們就來一起看下這位英國人是如何通過詩歌看待世界,理解自己的情感的,進而彰顯自我個性,追求人的自由世界的。

1,《我願做無憂無慮的小孩》

我願做無憂無慮的小孩,

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

或是在微曛曠野裡徘徊,

或是在暗藍海波上騰躍;

撒克遜浮華的繁文縟禮

不合我生來自由的意志,

我眷念坡道崎嶇的山地,

我嚮往狂濤扑打的巨石。

命運呵!請收回豐熟的田疇,

收回這響亮的尊榮稱號!

我厭惡被人卑屈地迎候,

厭惡被奴僕躬身環繞。

把我放回我酷愛的山嶽,

聽巉巖應和咆哮的海洋;

我只求讓我重新領略

我從小熟悉的故國風光。

我雖然年少,也能感覺出

這世界決不是為我而設;

幽冥暗影為何要冪覆

世人向塵寰告別的時刻?

我也曾瞥見過輝煌夢境——

極樂之鄉的神奇幻覺;

真相呵!為何你可憎的光明

喚醒我面臨這麼個世界?

我愛過——所愛之人已離去;

有朋友——早年友誼已終結;

孤苦的心靈怎能不憂鬱,

當原有的希望都黯然熄滅!

縱然酒宴中歡謔的夥伴們

把惡劣情懷驅散了片刻;

豪興能振奮痴狂的靈魂,

心兒呵,心兒卻永遠寂寞。

多無聊!去聽那些人閒談:

那些人與我非敵非友,

是門第、權勢、財富或機緣

使他們與我在筵前聚首。

把幾個忠誠密友還給我,

還是原來的年紀和心情;

躲開那半夜喧囂的一夥,

他們的歡樂不過是虛名。

美人,可愛的美人!你就是

我的希望,慰藉,和一切?

連你那笑靨的魅力也消失,

我心中怎能不奇寒凜冽!

又富麗又慘苦的繁囂俗境,

我毫無嘆惜,願從此告辭;

我只要怡然知足的恬靜——

「美德」熟識它,或似曾相識。

告別這熙來攘往的去處——

我不恨人類,只是想避開;

我痴心尋覓陰沉崖谷,

那暝色契合這晦暗胸懷。

但願能給我一雙翅膀:

像斑鳩飛回棲宿的巢裡,

我也要展翅飛越穹蒼,

飄然遠引,得享安息。

拜倫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在命運上不完美,甚至很多都很痛苦,遭受著各種塵世之磨難。通過詩歌藝術,拜倫給我們展現出一個堅持己見、不畏人言、執著求索的有血有肉的形象,這樣的形象雖然孤獨,但掩蓋不了他的堅強;雖然會碰到很多挫折,可能難以取得想要的成果,但是至少為了夢想努力,為了目標勇敢地付出,比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高尚得多。

2,《當初我們倆分離》

當初我們倆分別,

只有沉默和眼淚,

心兒幾乎要碎裂,

得分隔多少年歲!

你的臉發白髮冷,

你的吻更是冰涼;

確實呵,那個時辰

預告了今日的悲傷!

清晨滴落的露珠

浸入我眉頭,好冷——

對我今天的感觸

仿佛是預先示警。

你把盟誓都背棄,

名聲也輕浮浪蕩;

聽別人把你說起,

連我也羞愧難當。

他們當著我說你,

像喪鐘響徹耳旁;

我周身止不住戰慄——

對你怎這樣情長?

他們不知我熟悉你——

只怕是熟悉過度;

我會久久惋惜你,

深切得難以陳訴。

想當初幽期密約,

到如今默默哀怨:

你的心兒會忘卻,

你的靈魂會欺騙。

要是多少年以後,

我偶然與你相會,

用什麼將你迎候?

只有沉默和眼淚。

拜倫在詩歌中非常注重自我表現,但這樣的自我表現往往不像表面看起來那樣是對個人的標榜,而是真正蘊含了浪漫英雄主義色彩,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拜倫式英雄」。拜倫式英雄有著浪漫主義色彩,他們孤獨、憂鬱、滿腔熱血,卻找不到正確的道路,這與詩仙李太白的形象是比較類似。

3,《我們將不再徘徊》

我們將不再徘徊

在那遲遲的深夜,

儘管心兒照樣愛,

月光也照樣皎潔。

利劍把劍鞘磨穿,

靈魂也磨損胸臆,

心兒太累,要稍喘,

愛情也需要歇息。

黑夜原是為了愛,

白晝轉眼就回還,

但我們不再徘徊

沐著那月光一片。

在詩人看來,生命是空洞而毫無意義的,唯有愛情才能喚回我們「世界的良知」。換句話說,拜倫在詩中暗示自己的思想、人格魅力和精神會隨著歷史的流逝而流傳下去,而那些活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的人只能湮滅在時間長河中。無論是敘事詩,還是愛情詩,都體現著作者對自我堅持的肯定和自信,應當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

相關焦點

  • 拜倫和雪萊:兩位傳奇性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導語:18世紀末期,一股叛逆的風潮席捲了整個歐洲,這就是浪漫主義。他推翻了古典主義對於歐洲文壇的統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便是雪萊和拜倫。他們是詩人嗎?是的,但是他們不僅僅是詩人。 他們是戰士、是英雄,他們將詩歌作為武器,鼓舞人民從壓迫與剝削中站起來。
  • 拜倫和雪萊:兩位傳奇性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導語:18世紀末期,一股叛逆的風潮席捲了整個歐洲,這就是浪漫主義。他推翻了古典主義對於歐洲文壇的統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便是雪萊和拜倫。他們是詩人嗎?是的,但是他們不僅僅是詩人。他們是戰士、是英雄,他們將詩歌作為武器,鼓舞人民從壓迫與剝削中站起來。他們的詩歌引起了封建統治階級的仇恨,反對勢力誣陷他們、詆毀他們。但是這些並沒有摧毀他們的脊梁,反而使他們堅定了革命的決心。雪萊:他的死亡是世界的損失1792年,在英國的一戶貴族家庭中,一位未來的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誕生了,他就是波西·比希·雪萊。
  •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與登山詩歌
    該詩所表達的情緒與前三首詩截然不同。《登飛來峰》一掃前三者的傾頹之氣,流露出一股朝氣蓬勃的氣息,展現了詩人志在一展抱負的決心。由這些例子可見,中國古代詩人早已將登山主題納入自己的詩行之中,生動地表達著複雜的詩歌情感。而在英語詩歌中,登山主題成為常見文學題材的時間卻要晚許多。
  •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及其書信選
    《拜倫書信選》中譯本在世界文學史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喬治·戈登·拜倫勳爵(一七八八-一八二四)無疑是最令人喜愛的作家之一。這部《拜倫書信選》(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所編譯的信件,包含各方面的內容。拜倫在其中談論自己的著作,講述自己的愛情,也說到了他的婚姻,他的友誼,他對女兒的父愛,等等,庶幾能讓讀者看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吧。在「致弗朗西斯·霍奇森,1810年10月3日」中,拜倫說:「一切寫作的目的在於給人以消遣。」
  • 英國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生平事跡
    ——拜倫喬治·戈登·拜倫是十九世紀英國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離經叛道的個人式英雄主義者,他個人的成長故事比任何一部小說都要精彩百倍,他的詩歌又給他的成長經歷增添了幾分名氣,他是一個為理想奮鬥不息的狂熱份子,厭惡女人但又離不開女人,狂躁症患者的典型分裂式人格他的父親被稱為「瘋子傑克」
  • 浪漫主義詩人拜倫詩歌精選三首欣賞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唐璜》等,並在他的詩歌裡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
  •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與登山詩歌-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詩所表達的情緒與前三首詩截然不同。《登飛來峰》一掃前三者的傾頹之氣,流露出一股朝氣蓬勃的氣息,展現了詩人志在一展抱負的決心。由這些例子可見,中國古代詩人早已將登山主題納入自己的詩行之中,生動地表達著複雜的詩歌情感。    而在英語詩歌中,登山主題成為常見文學題材的時間卻要晚許多。
  • 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故居:目光所及之處皆是風景!
    熟悉英國文學的朋友們一定聽過這位英國詩人: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ryon)。他的作品有很多經典的語句,至今仍廣為流傳:「你宛若一場天國的綺夢,塵世的愛情不配去攀求。」「我不會為了你捨棄世界。
  • 法國大革命成就了英國浪漫主義詩歌
    英國的統治階級還沒有從丟失大片殖民地的切膚之痛裡恢復過來,又發現從大西洋彼岸新國家傳來的傑弗遜、潘恩等人的言論在關心改革的人們之間流傳,從而加深了法國啟蒙主義的影響。 因此當法國革命在1789年爆發的時候,英國國內一方面是人心思變,熱烈歡迎;另一方面則是統治階級將它看作最大的威脅,作出了最猛烈的反應。英國是反對革命的法國的聯盟的主將,它對法國作戰最長也最堅決。
  • 拜倫: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一個性格很倔強的人
    19世紀英國偉大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喬治·戈登·拜倫(1783-1824),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童年時隨著被遺棄的母親在蘇格蘭度過一段相當艱難的日子。這位眉清目秀的少年腿有點跛。家屣的破碎,身體的缺陷,常使他陷入痛苦和憂鬱之中。
  •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與登山
    該詩所表達的情緒與前三首詩截然不同。《登飛來峰》一掃前三者的傾頹之氣,流露出一股朝氣蓬勃的氣息,展現了詩人志在一展抱負的決心。由這些例子可見,中國古代詩人早已將登山主題納入自己的詩行之中,生動地表達著複雜的詩歌情感。而在英語詩歌中,登山主題成為常見文學題材的時間卻要晚許多。
  • 拜倫為何被稱為浪漫主義的老大?看看他的這幾首詩就知道
    人們對於拜倫的詩歌往往會有兩種認識:一是在詩歌中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二是將其對自由的嚮往、熱愛與追求融入詩歌,將其內心的浪漫、不羈都通過詩歌傳遞給世人。拜倫與其同時代的浪漫主義詩人的雪萊相互賞識,同時也被魯迅先生高度評價,足以說明其詩作及人格的光輝是不可磨滅的,為人們所熟知的《唐璜》正是其長篇敘事抒情詩之一,而「拜倫式英雄」也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物形象。總結起來,拜倫詩歌有三大特點,分別為:自我表現、自由個性和浪漫情懷。
  • 董元奔‖現實必須打碎·未來是這樣的:拜倫與雪萊的浪漫主義
    ,雪萊的摯友——當時同樣流亡義大利的另一位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1788-1824)匆匆趕到火葬場參加雪萊的葬禮,從火化爐中搶救出雪萊的心臟,並以雪萊的遺囑執行人身份宣布永遠保存這顆心臟,他認為未來的世界需要雪萊的靈魂。
  • 浪漫主義文學發端於德國,為何英國盛產浪漫主義詩人?
    整理 | 張進浪漫主義文學發端於當時頗為落後的德國,但其精神卻在英國被發揚到極致。在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催發下,英國出現一眾出色的浪漫主義詩人。從農民詩人彭斯、布萊克發端,經華茲華斯、柯爾律治的興盛時期,到拜倫、雪萊、濟慈的鼎盛時代,七位詩人用各自的不同生命經驗與不羈才華寫下數量可觀的經典詩歌文本,成為英國詩歌史上熠熠生輝的代表性詩人,猶如一片燦爛星雲。本篇選擇其中五位詩人。詩歌中文版經上海譯文出版社授權摘錄於《英國詩選》。
  • 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中的環保意識
    但這並不是近代因為環境問題頻發才萌生的思想,它從英國浪漫主義時期就已經初見萌芽。從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創作看環境危機,可以更深刻地挖掘最初人類紀階段中生態問題的根源。美國當代生態哲學家蒂莫西·莫頓在發表於2016年的《物》一文中指出,「人類紀」開始於1820年,而這個時期在英國文學史中正好是浪漫主義的鼎盛階段。
  • 讀詩|從布萊克到濟慈,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星雲
    浪漫主義文學發端於當時頗為落後的德國,但其精神卻在英國被發揚到極致。在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催發下,英國出現一眾出色的浪漫主義詩人。從農民詩人彭斯、布萊克發端,經華茲華斯、柯爾律治的興盛時期,到拜倫、雪萊、濟慈的鼎盛時代,七位詩人勇各自不同的生命經驗與不羈才華寫下數量可觀的經典詩歌文本,成為英國詩歌史上熠熠生輝的代表性詩人,猶如一片燦爛星雲。我們選擇了其中五位詩人。詩歌中文版經上海譯文出版社授權摘錄於《英國詩選》。
  • 最受歡迎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勳爵的長詩和詩劇
    在浪漫主義詩人中,拜倫無疑是最受人(包括文學家、評論家、普通讀者)喜愛的。他英俊的容顏、風流的事跡、鮮明的個性,以及那些不同凡響的詩作,俘獲了無數人的心。即便伍爾夫這樣倡導女權主義的作家,也被他所傾倒。拜倫創作的詩歌很多,其中包括不少長詩和詩劇。
  • 19世紀的浪漫主義思潮,其主要體裁則是詩歌
    當然,古典主義時期也有古典主義詩歌,浪漫主義時期也有浪漫主義戲劇,但都不是主要體裁。這說明,文學體裁併不是一種中性的形式而是本身就具有傾向性的。戲劇之於古典主義,詩歌之於浪漫主義,這並非出於偶然,而是具有內在必然性的換句話也就是說,古典主義使戲劇獨處一尊,浪漫主義使詩歌鶴立雞群。
  • 拜倫:她走在美的光影裡 優美的英文詩歌,優美的中文翻譯
    一、詩人之美《她走在美的光影裡》,是19世紀初期英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所作的抒情詩、愛情詩,也被認為是一篇至美的頌詞。王佐良先生在他的《英國詩史》裡用一句話概括了浪漫主義後期三位詩人,他說:「拜倫的影響最廣,雪萊的探索最深,濟慈在增進敏感上用力最勤。」
  • 英倫文學:浪漫主義時期的英國文學
    五、浪漫主義時期文學(1798—1832)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詩風大變。蘇格蘭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給英國詩壇帶來一股新鮮的氣息。他的抒情詩自然生動、感情真摯,諷刺詩尖銳鋒利、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