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給很多人的感覺都是深奧、生澀難懂、專業。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我們不是很了解中醫的基礎知識。我們在看一些中醫養生的文章時,經常能看到一些陰陽平衡、陰虛、陽虛之類的詞語,但是具體含義是什麼,很多人都不是很懂,只是從字面上猜測,其實這些都是屬於中醫的八綱辨證。
推薦閱讀:「藏象學說」的具體含義
八綱辨證,是中醫辨證的基本綱要。主要通過四診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為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類證候。八綱辨證中,表、裡辨證疾病的部位;寒、熱確定疾病的性質;虛、實找出正邪鬥爭的盛衰;再從陰、陽為總綱,加以概括。表、熱、實屬陽證;裡、寒、虛屬陰證。
在臨床實踐中運用八綱辨證時,不應把上述八種症候孤立起來看,而應把他們看成是相互聯繫的,又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以表裡與寒熱虛實的聯繫為例:表證,有表寒證、表熱證、表虛證、表實證之分,還有表熱裡寒、表寒裡熱、表虛裡實、表實裡虛等錯綜複雜的關係。此外,又可因機體抵抗力的改變而相互轉化。一般地說,陽證轉化為陰證;實證轉化為虛證,都表明病情的惡化。陰證轉化為陽證、虛證轉化為實證,說明病情的好轉;由表入裡表示病情加重,由裡出表表示病情的好轉。總之對於八綱運用,既要有分綱的分析,又要有綜合的歸納。
表裡
表裡辯證是鑑別病變所在部位和病情深淺的綱領。表證,病變部位在體表(皮毛、肌肉、經脈);裡證,病變部位在臟腑。表虛與表實的主要鑑別點,無汗與有汗為重要指徵,有汗者為表虛,無汗者為表實。進行表裡辯證時,還須掌握其特徵,如表證惡寒,得溫加衣不減,而裡證畏寒,得溫加衣即減;又如表證發熱與惡寒並見,多無定時,而裡證發熱,不惡寒反惡熱,多有定時。此外尚須注意有否表裡同病,初病表證,繼而出現裡證時,應判斷表證是否已經入裡,還有無表證存在。
寒熱
寒和熱是分辨疾病性質的一種方法。屬寒或屬熱可單獨出現,也可寒熱錯雜,甚至出現各種假象,如熱極似寒,寒極似熱。臨床亦可見寒熱現象,如真寒假熱:口渴不喜冷飲,飲亦不多,身熱反欲穿衣,面赤足冷,狂躁無力,禁之則止,脈沉細遲弱,舌苔淡黃而潤或灰白潤;真熱假寒:神漢不欲穿衣,肢冷而身熱齒焦,腹瀉而矢氣極臭,脈滑實有力,苔白有而不潤或苔白質絳。
虛實
虛指正氣不足,實指邪氣有餘。辨虛實,即辨別正氣與邪氣鬥爭力量強弱對比的關係,一般地說,內傷病、久病、寒證、年老體弱病者多為虛證;外感病、新病熱證、熱證年輕體壯病者多為實證。在一定條件下,虛實可以轉化,一科虛實兼見。
陰陽
陰與陽,是八綱辯證的總綱。在診斷時可以根據臨床證候所呈現的性質,將一切症候歸納為陰陽兩個方面。
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綱,是中醫用以對疾病進行分析、綜合、從而提出辯證的綱領。因此,八綱辯證僅僅是中醫辯證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尚須進一步運用其他辯證論治的方法,才能明確診斷和確定治療原則。如屬於外感發熱性疾病,則須再選用衛氣營血、六經、或六因辯證論治等方法;若屬於內傷性各種疾病(包括內、婦、兒科及外科部分疾病),,則須再運用臟腑辨證論治的方法,以明確診斷,具體指導臨床醫療實踐。這些辨證論治的方法,雖各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側重,但臨床運用中,還是互相聯繫,互相補充,不是決然分開的。
中醫理論確實是高深,中醫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中醫也是我國的國粹,要想學好中醫,只是知道以上的八綱辨證還遠遠不夠,八綱辨證只是最基礎的中醫理論知識,不過上述內容,對於平時的中醫保健養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