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唐伊
中醫能治病,西醫也能治病,二者都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人類為了減輕病痛,減少死傷,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手段。中醫是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控制轉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為防治原則 。以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為基本治療方法。中藥、方劑、針灸、推拿、按摩等為治療手段。
臟腑診療位於中醫診斷與治療的首位,其地位舉足輕重。要弄清楚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首先要知道臟腑的概念。臟腑即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肌、二焦。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等。講養生不離臟腑,講病證虛、實、寒、熱不離臟腑,講經絡、針灸也不離臟腑。清代著名醫生唐容川在其所著《血證論·臟腑病機》中說:「業醫不知臟腑,則病源莫辨,用藥無方」,可謂一語中的。
那麼,在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中,什麼叫辨證呢?辨:包括辨別與分析兩方面內容。證:即是一組症狀的綜合與歸類。辨證:是運用四診所獲得的客觀資料(即證候,包括患者的症狀、體徵、患病過程等有關資料),運用中醫理論(三因、四診、六經、八綱、臟腑、氣血等等)分析辨證,從而提高認識原因、病理、病機、病位,同時注意病情的發展趨勢與邪正盛衰,從而概括和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診療即施治。施治是在辨證的基礎上,根據辨證的結果,不同證候,而採用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按方用藥。因此辨證是施治的依據;施治是治療的目的。辨證施治即不同於對症治療,也不同於西醫的辨病治療,它把人體的內在聯繫,疾病的發展變化規律聯繫起來。辨證施治可以說是病因療法。
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非常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完整性以及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中醫基礎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若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發生病變,除了其本身的功能異常外,還常常影響到別的臟腑,甚至造成整體功能的紊亂。
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是以證候為中心,闡述它的病機然後思考怎麼治療,這就是中醫的辨證施治。不要把中醫所說的臟腑和西醫的臟器去對應,中醫的臟腑和西醫的臟器是大不一樣的。中醫說:肝主疏洩,主藏血,而不是肝炎、肝硬化的那個肝。中醫說心主血脈,主神明,開竅於舌,汗為心之液,很多精神方面的疾病要從心論治。中醫說:脾主升清,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和西醫的脾是大不一樣的,西醫認為脾可以切除,而中醫的脾是後天之本,萬萬不可輕視。中醫說:腎主骨生髓通於腦,包括了西醫很多系統的疾病,所以說,中醫的臟腑講的是功能,而不是西醫那個簡單的臟器。
在甘肅省,有一位中西醫結合的先驅者,也是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的傳承人,他叫許自誠,提出的「臟腑學說」,成為中醫理論體系核心的學術觀點。時至今日,「臟腑學說」已得到普遍認可,成為編寫中醫學院的教材和開展中醫理論及中西醫結合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
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是我國傳統的醫療診斷方法,其中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獨特內涵,是中華兒女幾千年來對抗疾病總結出的優秀結晶,保護華夏民族順利延續,是寶貴的文化財富。現如今,西醫東漸,中醫文化更需要宣傳和保護,可喜的是,我們已經付諸了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