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易小星
針對語文學習,我們有很多古人的名言都可以用來形容學習語文的過程,非常貼切: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荀子《勸學篇》
俱收並蓄,待用無遺。——韓愈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在高中所有課程中,語文算是一門基礎學科,對於學生學好其他的學科也能有所幫助,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好的習慣,將它學好是可以幫助你成就夢想的。更何況這些年來語文高考的分值和考試的卷面書寫的分量也在提升。
溫儒敏教授說高考語文試卷的設計應該讓60%的學生感到很緊張,可能會做不完的程度。當然用這樣的手段促進學生們學好國語,學好中文,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也是一個得到公認的好的調節手段。
那麼圍繞著這樣的應試設計,我們的學生們就應該盡力養成自己的語文學習習慣,有自己的學習策略,努力去學好,對於自己的未來和即將面對的高考,都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很多學生都有困惑,認為語文這門基礎學科要想學好非常困難,畢竟這門學科的體系龐雜博大,內容又無比豐富,古今中外,詩詞歌賦,各種文體的研讀和寫作,思想性、藝術性都是要考量的範圍,學生們會抱怨也是正常的,但是學習語文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需要認識到這個學習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才行,循序漸進、逐漸積累,沒有捷徑可走。
比如說閱讀量會引發語感的提升,促成學生觸類旁通做閱讀理解類題目會感到難度降低了,其實是因為學生個人的語文素養提升了,讀懂一篇文章也就不再是難事。更為有效的是閱讀可以促進寫作能力水平的提升,作文的分數也會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而水漲船高。
可以說學習語文就要多讀多背多寫,再加上借鑑一定的技巧,比如作文的某些技巧,還是很容易達到自己滿意的分數值的,如果手懶又不注重積累,對於語文的學習相當不利。
我個人推崇的積累主要有以下的三大類:
一、善於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熱點現象,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認知,對思維方面的好處會逐漸顯現出來。
學生學習語文要活學活用,可以多看書看報,也要多聽身邊的事情,多積累作文的素材,對於生活裡的熱點事件,我們要通過自己的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認知,對於寫作時的提煉核心思想非常有幫助。
二、善於聽老師講課,抓住重點和難點,努力攻克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老師提供的精華知識點需要我們牢牢掌握。
老師上課講的知識點一定是希望同學們牢固掌握的,按照老師的經驗來說,這些應該都是考試的考點,所以同學們在自主學習方面有個人的節奏固然是好事,但是也要注意是不是需要注意老師的總結。只有掌握了最基礎的知識點,你再提升,在這個基礎上去刷題可能針對性更強一些。
三、多讀書看報,潛移默化,時間久了,你的文採也就出來了。
閱讀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在書的海洋裡遊弋,假以時日,你寫東西時的感覺也會好很多,即便讓你即興發言或者行文,你也會出口成章,這就是我們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是我們時刻都要注意養成的好習慣,對於學習語文,這個是必須具備的環節。
2013年通過高考走進北京大學的我們河南省的學生馬淑敏也曾經介紹自己的學習語文的經驗,也不止一次談到注重積累,成就自我。
當然在積累的同時如果能有些技巧幫助我們事半功倍地走在學好語文的路上,那就更錦上添花了。為什麼有的人學習語文能考到接近滿分的狀態,而平時看著也不是老學究、老夫子,還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技巧又能夠自律,注重平時的積累,才能成就自己的高光時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