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唐代是古典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僅《全唐詩》收錄的就將近五萬首,詩人多達二千餘人。而要說當中有哪些詩是廣為傳誦的,恐怕要數《唐詩三百首》了。它共收錄了77位詩人的311首詩,其中杜甫詩在數量上最多,有38首。其次,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
因為《唐詩三百首》是在《全唐詩》近五萬首的基礎上選編的,所以別看當中有個別詩人,可能只有一首詩入選,那也是千年來被廣為傳誦的佳作,值得我們認真品讀。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題破山寺後禪院》,便是這樣的一首詩。它出自於唐代詩人常建之手,是常建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雖然說起詩人常建,可能大家都比較陌生,畢竟他不似杜甫、王維、李白等詩人名聲大,但是他的這首詩,卻可以說是從古紅到今。尤其是詩中頷聯兩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最為人所樂道。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便十分喜愛「曲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成語「曲徑通幽」的出處,也在於此。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詩的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即詩人常建在早晨旭日初升,光芒照入山上樹林的時候,就登入了破山寺。破山寺,指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虞山上,乃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另外,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這裡詩人說光照高林,還有著稱頌佛宇之意。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便是千年來廣為傳誦的名句。首先,它的意思是說,穿過一條彎曲的小路,走到破山寺的後院,便會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花木繁茂的幽深處。或許這兩句的語言本身沒有獨到之處,但是細細品味它所寫的意境情趣,便會明白它的絕妙了。
相信絕大多數人,也都有登山入寺,體驗「曲徑通幽」的意境情趣。即便沒有這種登山入寺的經歷,也往往會因一些名勝古蹟本身就藏於深山中,從而有了「曲徑通幽」的感受。所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絕妙,不在於描摹景物的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於它能夠喚起身臨其境者的親切回味。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即明媚的山光使鳥兒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令人爽神淨心。據《維摩經·方便品》記載,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也就是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顯然,常建在看到此番景象後,放佛領悟到了佛家禪悅的奧妙,擺脫了塵世間的一切煩惱。
如此一來,自然也就「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即自然和世間的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在引導著人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當然,詩人本身也是處於深山幽靜的古寺中,聽不到其他的聲響也很正常。而對於我們來說,其忘情塵俗的意境,也放佛跨越了時空,引導著我們滌除煩憂。
縱觀常建的這首詩,它也可以說是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後感。而常建便以凝練簡潔的筆觸,為世人描寫了一個曲徑通幽、萬籟俱寂的純淨怡悅的精神世界。它既表達了詩人遊寺後的喜悅,也表達了對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的嚮往和追求。總的來說,《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值得仔細品讀的佳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