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屈原名平字原,又稱羋原,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生卒(公元前339—前278)。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1953年赫爾辛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被後世譽為中華詩祖。
貢獻:首創「楚辭體」,開創「香草美人」比喻傳統。
代表作:《離騷》《天問》《九歌》。
名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簡介:字子建,又稱陳思王,三國時期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卒(192年-232年12月27日)
貢獻: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中國抒情詩品格的確立者,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詩人,完成了中國詩歌史從樂府民歌到文人詩的轉變,文學史上三仙才之一【其他兩位為李白蘇軾】
代表作:《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
名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
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簡介: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時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卒(365年—427年)
貢獻:中國第一位大量寫飲酒詩和田園詩的詩人,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是中國田園詩人的鼻祖,又是中國詩人操守與氣節的代表。
代表作:《歸園田居》《飲酒》二十首,《雜詩》十二首。
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簡介:原名公義,字靈運,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又稱康樂公。南北朝時期會稽始寧(今浙江紹興上虞區)人。生卒(385年-433年)
貢獻: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全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中國山水詩人的鼻祖,開創了中國山水文學的新境界,對齊梁文學中永明體的出現和初盛唐山水詩走向律化,形成山水田園詩派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代表作:《登池上樓》《七裡瀨》《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簡介: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後世稱為詩仙。 唐代出生於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託克馬克城】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江油。生卒(701年—762年)
貢獻: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是把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發展到頂峰的史詩般人物。文學史上三仙才之一。
代表作:《靜夜思》《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
名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簡介: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或杜少陵,後世尊為詩聖。唐代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生卒(公元712年-公元770年)
貢獻: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被譽為「史詩」,成為後世歷代詩人的楷模和標杆。
代表作:《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
名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
簡介: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生於河南新鄭。生卒(772年-846年)
貢獻:中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參與領導了新樂府運動,開創了「元白體」,後世稱詩魔或詩王,還是唐代作品最多的詩人。
代表作:《草》《長恨歌》《琵琶行》
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簡介: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世稱柳屯田,北宋福建崇安人。生卒(約984年—約1053年)
貢獻:中國詞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既是第一位大量創作慢詞的詞人,又是多種詞牌的創立者,還是中國第一位嘗試利用寫作來養活自己的專職作家。並使詞從閨怨和官趣中直接普行到民間。
代表作:《雨霖鈴.寒蟬悽切》《蝶戀花.佇立危樓風細細》《望海潮,東南形勝》
名句: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
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簡介: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生卒(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貢獻: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者和集大成者,中國文藝史上百科全書式的的人物,文學史上三仙才之一,宋詞豪放派的最傑出代表。
代表作:《題西林壁》《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簡介: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今紹興)人,有「小李白」之稱。生卒(1125年—1210年)
貢獻:是中國古代留存作品最多的詩人,宋詩的集大成者。
代表作:《遊山西村》《示兒》《釵頭鳳.紅酥手》《卜算子•詠梅》
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