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話兩會】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湯擁華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是提升國民素質、培育文化自信、奠基民族未來的大事。今年全國兩會,「全民閱讀」再次成為熱議話題。例如,全國人大代表、齊魯製藥總裁李燕提出,希望由政府牽頭建立中小學分級閱讀體系;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張雨東呼籲,儘快重啟立法進程,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提供法制保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原總編輯林陽建議,發放圖書消費券,助力全民閱讀,同時扶持鄉村閱讀推廣,縮小城鄉兒童閱讀差距,等等。
今年以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防控能力的嚴峻考驗。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積極應對,並全力以赴復工復產。這期間,不僅在線工作和學習成為新常態,也讓人們有了更多的讀書時間。不少出版機構,免費開放了數字資源。一些出版社和教育類資料庫,提供了中小學乃至大學的教輔資料。例如,商務印書館開放了千餘種電子書資源和部分漢譯學術名著名家視頻,人民文學出版社也開放了「人文讀書聲」為期一月的免費試聽,反響熱烈。
這類舉措,可謂特殊情況下的產物,社會效益大於商業價值。它們能夠受到歡迎,反映了什麼重要問題?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潘凱雄特別提及這一問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閱讀成為一時之潮流和風尚。當免費的「蛋糕」過去後,這種所謂的在線模式還能走多久?
出版單位的公益行為,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現象。首先,數字閱讀大有潛力可挖。習慣是可以培養的,很多認為只有紙質閱讀才算閱讀的人,在這段時間裡也逐漸習慣了數字閱讀。其次,讀者對學術名著同樣有很高的閱讀熱情。例如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名著」開放後,有些讀者專門制定了讀書計劃,幾天讀一本學術名著,收穫頗豐。我們這裡所說的學術名著,並非那種特別專業的學術著作,而是既有很強的學術性,又已經成為文化經典的作品。
例如,已經被引入中學語文教材的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值得一提。在中學語文課堂上教《鄉土中國》,很多教師起初並無信心,後來卻發現效果挺好。費孝通在書中所展示的學術思路、研究方法、論述風格與人文關懷,為中學生打開了一個極具魅力的世界,接受起來並無障礙。有著更為成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成人讀者,閱讀學術名著的能力相對更強。學術名著的紙質版不難獲得,但要把它們從圖書館或書店請入尋常百姓家,卻需要特別的鼓勵。這方面,商務印書館等機構的做法無疑值得點讚。
出版機構當然不能一直免費,學術名著受到歡迎卻提醒我們:數字閱讀不是閱讀的窪地,數字出版具有獨特的價值。大體說來,學術名著有兩個重要特徵。一則,它們是教人思考的書,不僅提供知識和思想,而且教我們如何提出問題、分析材料和組織論證。對很多人來說,這方面能力的加強,正是打開閱讀視野、提升閱讀質量的重要前提。二則,學術名著是教人讀書的書。學術名著的作者,通常都是讀書的行家,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閱讀經驗。除此,學術名著更是好書與好書聯通的中樞。願意閱讀學術名著的人,往往都是以讀書為樂的人。他們讀得越多,也就越有能力多讀。數字出版,就是要培養更多這樣的讀書人。
培養優質的讀者,需要有高品質的數字出版物。這一點,正如潘凱雄委員所言:「出版行業內在的、帶有某種規律性的東西——即內容的優質、創新、精品化等問題——永遠不會隨著外在傳播形式的改變而改變,否則也就沒有了文化的發展和出版的存在。」數字出版不是廉價出版,而應該遵循數字閱讀的特殊規律,積極樹立品牌意識,提升內容品質。
首先,數字出版要重視深度閱讀。數字出版,誠然需要多層次、多形態同步推進,努力打造多媒介、立體化的閱讀平臺,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應片面追求「悅讀」效果。例如,聽書雖然方便,但長此以往單一的「聽」,可能影響領悟的深度。而深度的缺失,又會影響品位的提升。對此,出版方應當以其他方式有所彌補。其次,數字出版要重視閱讀品質,讓讀者獲得豐富的閱讀感受。如果信息檢索比紙質書更方便,文字圖例比紙質書更清晰,校對又像紙質書一樣精確,再加上各種有格調的小設計,數字出版物自然容易受到讀者青睞。最後,數字出版應避免亦步亦趨,而要努力打造別具一格的精品系列,出版一些非數位化不足以完美呈現的原創作品,以不斷贏得自己的忠實讀者。
總而言之,數字出版不應只是救急補缺,也不應降格以求,尤其不要一味迎合市場,而要致力於培養優質的讀者。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好書是智慧的鑰匙,有助於塑造完全的人格。無論是紙質閱讀還是數字閱讀,都不應滿足於淺層次的快樂。只有走精品化道路,才能真正促成全民閱讀量與質的提升。而這,反過來又將成為數字出版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湯擁華)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