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對文物有研究的。其實文物流通的方式不僅僅有拍賣和私人轉讓,有一種職業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隨地鋪一塊布,就能擺上幾塊硯臺,幾個瓷器。
很多時候,他們被稱為文物販子,為很多人所不屑。
但是有一個著名的業界專家卻十分看重這一群體,他就是馬未都。
馬未都是著名的文學家、編劇、古董收藏家,《百家講壇》有一個欄目叫《馬未都說收藏》就是為他設立的。
我們都知道文物是很有價值的,它們的價值不僅在本身的物質價值,更多的是經過歷史的打磨、承載了文化變遷的印跡的價值,這種價值,千金不換。
例如今人用過的水杯在現在這個社會當然不算文物,但如果是秦始皇用過的杯子,這就是文物。
因為我們可以從這個杯子推斷出當時人們的鑄造工藝水平、審美風向、經濟狀況甚至是對外交流史。
文物的意義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而文物販子指的就是那些交易文物的人,他們最被人瞧不起的地方就在於,販子多,文物少,所以很多文物販子會製造贗品,買賣盜版,專門欺騙那些剛入行的新人或者是&34;的主顧。
有些贗品因為原版比較冷門,甚至會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儘管這種行為為人所不屑,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文物販子雖然使得造假賣假之風大行,但是他們其實推動了文物在市面上的流通,也間接地幫助專家們找到一些很具價值的文物。
雖然他們本著利益至上的原則,但是基本的愛國之心是有的,不像有些人,把中國珍貴的文物賣到外國去。
曾經有一個人叫盧芹齋,把中國很多珍貴的文物賣給了美國人,掀起了軒然大波,國內文物界紛紛表達了不齒。
盧芹齋曾經為自己辯解,說自己是為了傳播中國文化和為了保護文物免受特殊時期的毀壞。但是當時的他並不能預言特殊時期,而且文物在國外掀起中國審美風尚也是意外的收穫,並不是盧芹齋的本意。
就是這樣的不良人物,使得外界對文物販子的印象很差。
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就非常痛恨文物販子,因為很多文物販子倒賣齊白石的畫,還作假賣假,幾乎滿大街都是自己的贗品,齊白石老先生能不氣得吹鬍子瞪眼嗎?
不過後來發生了一件事,讓齊白石先生對文物販子發生了很大的改觀,說起來還有些奇葩。
原來是有一個文物販子在面對怒氣衝衝質問自己的齊白石時說:
&34;
沒想到齊白石先生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聽了文物販子這番話,居然覺得很有道理,反正自己的畫畫出來也是為了給更多的人欣賞到的。
於是從此以後,齊白石對文物販子的反感消失得無影無蹤。
其實文物販子賣假固然可恨,但是從另一種角度來看,他們間接地幫助一些孤品文物重見天日,讓普通人也能欣賞到文物,尤其是一些真品毀壞的文物。
流失國外的文物
也許在未來,他們手裡的假文物,也會成為真文物。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