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你想去的地方,想看的風景。
人生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
儺舞是遠古時期舉行「驅鬼逐疫」祭祀儀式時跳的一種舞蹈。它源於原始巫舞,孔子在《論語》中就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的記載。婺源儺舞,俗稱「鬼舞」或「舞鬼」,又稱「舞鬼戲」。在古代人們用儺舞來表達的是對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們相信表演儺舞能夠保護自己的村莊,能夠讓村裡戶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每年的春節期間以及重要的節日,婺源都會表演儺舞。婺源儺舞主要分布在中雲鎮坑頭村,鎮頭鎮遊山村,許村鎮汾水村,秋口鎮長徑村、李坑村、金竹坑村,江灣鎮江灣村、古蜀地村、粟木坑村,段莘鄉慶源村,沱川鄉理坑村、溪頭村等地。其中秋口長徑村和段莘鄉慶源村兩處的節目最豐富,表演最精彩,保留較完整。
婺源儺舞不僅流傳廣,而且所表演的節目內容也相當豐富,據調查有儺班10多個,節目100餘個,不同名稱節目60餘個,其中既有原始的表現迎神逐驅鬼的《搭架》、《追王》,又有反映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的《開天闢地》、《太陽射月》、《孟姜女送寒衣》、《劉海戲金蟾》、《丞相操兵》、《關公磨刀》,模擬動物習性的《舞仙鶴》、《雙猴捉蝨》,還有一些表現嬉戲玩耍和棍棒對打的《單棒》、《雙棒》、《舞小鬼》及模仿農耕狩獵動作的《耕田》、《捉鳥》等等。
婺源儺舞,曾於1953年赴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1986年以來,婺源儺舞資料先後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中華舞蹈志·江西卷》及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國漢民族的仮面劇》等專著。2005年儺舞節目《追王》、《孟姜女送寒衣》、《丞相操兵》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中外儺藝術展演」,分別榮獲「金獎」和「優秀表演獎」,2006年婺源儺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婺源「三雕」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於唐代,明清時期達於鼎盛。其產生和發展的社會背景主要有四:一是徽商的興盛;二是徽州文風鼎盛;三是封建住宅等級制,使富而不貴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裝飾上不得不有所顧忌;四是徽州「邑中多巧藝」,明清時徽州百工競技,會使出渾身解數,巧奪天工,為三雕藝術的輝煌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與機遇。
「三雕」藝術的應用十分廣泛,涉及到明清建築的裝飾部件和家居用具等各個方面,且融裝飾藝術與建築結構為一體,互為連綴,相得益彰。但三雕藝術有別於繪畫藝術,其表現形式要求以「刀」代筆,立足於一個「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構思時,要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做全盤考慮。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可分層次運刀,最後將整體的構圖化為簡略而又不失局部細緻入微的刻畫。採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和線刻等來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纖細,或粗獷,或嚴謹,或奔放。
2013年,江灣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婺源全縣擁有AAAAA級旅遊景區1家、4A級旅遊景區11家,是全國4A級旅遊景區最多的縣份,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整個縣命名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
喜歡的話,就多評論,多點讚,多收藏哦~
對了~別忘了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