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舉行「驅鬼逐疫」祭祀儀式時跳的一種舞蹈—儺舞

2020-12-19 小明愛私房菜

這裡有你想去的地方,想看的風景。

人生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

儺舞是遠古時期舉行「驅鬼逐疫」祭祀儀式時跳的一種舞蹈。它源於原始巫舞,孔子在《論語》中就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的記載。婺源儺舞,俗稱「鬼舞」或「舞鬼」,又稱「舞鬼戲」。在古代人們用儺舞來表達的是對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們相信表演儺舞能夠保護自己的村莊,能夠讓村裡戶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每年的春節期間以及重要的節日,婺源都會表演儺舞。婺源儺舞主要分布在中雲鎮坑頭村,鎮頭鎮遊山村,許村鎮汾水村,秋口鎮長徑村、李坑村、金竹坑村,江灣鎮江灣村、古蜀地村、粟木坑村,段莘鄉慶源村,沱川鄉理坑村、溪頭村等地。其中秋口長徑村和段莘鄉慶源村兩處的節目最豐富,表演最精彩,保留較完整。

婺源儺舞不僅流傳廣,而且所表演的節目內容也相當豐富,據調查有儺班10多個,節目100餘個,不同名稱節目60餘個,其中既有原始的表現迎神逐驅鬼的《搭架》、《追王》,又有反映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的《開天闢地》、《太陽射月》、《孟姜女送寒衣》、《劉海戲金蟾》、《丞相操兵》、《關公磨刀》,模擬動物習性的《舞仙鶴》、《雙猴捉蝨》,還有一些表現嬉戲玩耍和棍棒對打的《單棒》、《雙棒》、《舞小鬼》及模仿農耕狩獵動作的《耕田》、《捉鳥》等等。

婺源儺舞,曾於1953年赴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1986年以來,婺源儺舞資料先後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中華舞蹈志·江西卷》及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國漢民族的仮面劇》等專著。2005年儺舞節目《追王》、《孟姜女送寒衣》、《丞相操兵》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中外儺藝術展演」,分別榮獲「金獎」和「優秀表演獎」,2006年婺源儺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婺源「三雕」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於唐代,明清時期達於鼎盛。其產生和發展的社會背景主要有四:一是徽商的興盛;二是徽州文風鼎盛;三是封建住宅等級制,使富而不貴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裝飾上不得不有所顧忌;四是徽州「邑中多巧藝」,明清時徽州百工競技,會使出渾身解數,巧奪天工,為三雕藝術的輝煌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與機遇。

「三雕」藝術的應用十分廣泛,涉及到明清建築的裝飾部件和家居用具等各個方面,且融裝飾藝術與建築結構為一體,互為連綴,相得益彰。但三雕藝術有別於繪畫藝術,其表現形式要求以「刀」代筆,立足於一個「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構思時,要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做全盤考慮。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可分層次運刀,最後將整體的構圖化為簡略而又不失局部細緻入微的刻畫。採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和線刻等來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纖細,或粗獷,或嚴謹,或奔放。

2013年,江灣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婺源全縣擁有AAAAA級旅遊景區1家、4A級旅遊景區11家,是全國4A級旅遊景區最多的縣份,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整個縣命名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

喜歡的話,就多評論,多點讚,多收藏哦~

對了~別忘了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陽朔儺舞—驅鬼逐疫,民間藝術的瑰寶
    陽朔的儺文化浸染著桂林乃至整個桂北地區的文化形態,其儺舞表演時,音樂幽沉哀怨,是陽朔茅山教的教課音樂,茅山教在當地被稱為鬼師教,在祭祀、驅鬼等場合進行法事活動。儺舞在廣西稱為師公舞,儺樂稱為師公曲,陽朔師公文化主要集中在福利鎮,那裡也是陽朔茅山教的主要活動地。福利鎮位於陽朔縣東部,既是一個千年古鎮,又是灕江上的重要碼頭。
  • 恭城瑤族儺舞的由來
    儺舞,又叫"大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
  • 中國古代民間舞蹈活化石-儺舞
    侯毅敏 攝影/ 後期  儺舞是歷史悠久的具有宗教性與藝術性相融合的地方民俗活動。南豐儺舞素有&34;之稱並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記載,儺起源於漢代,長沙王吳芮傳儺於南豐西鄉一帶。唐開元八年(720年),南豐縣治遷今所,其時頒布的《大唐開元禮》,對南豐儺的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宋代是南豐儺的發展時期,宋室樂藝伎和流散藝人帶來京都的文化藝術,使南豐儺戲趨於成熟;明清兩代,南豐儺進一步完善,清後期,受戲曲影響,&34;進一步娛樂化。南豐儺舞,俗稱&34;,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34;,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演變而成的民俗舞蹈。
  • 儺舞:農曆新年才跳的武術舞
    古人在農曆正月前夕會跳儺舞,以軀邪避災,這種將武術和巫術融入舞蹈的民間風俗,至今仍在流傳於河北、山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一帶。儺為古時臘月驅除疫鬼的儀式。早於商周時代便有儺舞風俗,《論語鄉黨》記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已載古人為驅鬼逐疫而以儺為祭祀儀式。最原始儺舞,很早便以操演兵器為舞蹈一部分。「武」「舞」互通。我們常說止戈為武,認為武字含義是停止暴力乃武最高境界,但這是先秦哲學家賦予新意。
  • 薪火相傳之儺舞
    魁 星  第二批(2008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祁門儺舞,是中國遠古時臘月裡驅鬼逐疫的一種祭儀,源於原始巫舞。後來儺舞逐步增加了娛樂成分,內涵也更加豐富,其中包含了驅邪扶正、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祝禱豐收等內容,出現了表現勞動生活與民間傳說故事方面的節目,發展成為儺事。  祁門儺活動歷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為盛行。立春前,祁門縣令要率領下屬到城東郊佔卜水旱,老百姓則扮戲相從,立春日則祭祀太歲行儺。如果說春祀儺儀帶有古儺驅鬼逐疫意義的話,在民間迎神賽會中出現的儺,則多了娛樂的因子。
  • 儺舞悼文
    活人戴著面具齊齊看著晦氣的消失…… 這是儺舞其中一個內容。 儺舞,這儺字不易讀。許多朋友不會讀。儺:(NUO,挪音)古時臘月驅逐疫鬼的儀式。《論語。鄉黨》:「鄉人儺。」《呂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儺。」高誘注,「大儺,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儺舞:古代舉行大儺(一種驅鬼逐疫的祭奠儀式)時跳的舞。源於原始巫舞。
  • 春雷炸響萬物復甦 國泰民安儺舞鬧春(圖)
    2月20日,南豐縣三溪鄉、白舍鎮、萊溪鄉等鄉鎮村莊裡的鑼鼓敲起來,歡樂的儺舞跳起來,喜慶的鞭炮響起來。古樸的儺舞隊伍活躍在鄉間民間,用傳統儺舞慶祝新春的到來,百儺鬧春恢宏的氣勢震撼了十裡八鄉。  南豐儺舞至今有2000餘年的歷史,有「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之稱,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南豐儺舞 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
    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演變而成的民間舞蹈。追本溯源,從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就有關於「儺」的記錄,殷墟甲骨卜辭中有"寇"字,是在室內以殳(古兵器)擊鬼之形。甲骨文中有關"舞"字的記載中有"魃"字,是一人頭戴假面具的形象;說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驅鬼逐疫的儺祭舞蹈。
  • 壯族舞蹈之師公舞
    而壯族「師公舞」便是流傳於廣西武鳴、邕寧、都安等縣的一種屬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歷史悠久,舞蹈語彙比較豐富,民族特色濃鬱,是壯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壯族人民聚居的地區,傳統習俗有天旱求雨、豐收酬神、驅鬼逐疫或料理喪事,需請「梅山教」師公(壯語稱「公篩」,即巫師)主持盛大的祭祀儀式。這種儀式的稱謂各地不一,有「打醮」、「做齋」、「古篩」、「調芒廟」、「調篩」、「唱師」等稱呼。
  • 藏友帶一木頭面具鑑寶,專家道:這是我們遠古時期的「儺面具」
    藏友帶一木頭的面具鑑寶,專家道:這是我們遠古時期的「儺面具」儺(nuo)面具,是在跳儺舞的時候帶的面具所以人們都把它叫儺面具,儺舞是我們一種很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先民們驅鬼祭祀,進行宗教儀式的時候就是必須得帶著儺面具跳儺舞,是一陣非常古老的舞蹈
  • "中國舞蹈活化石"儺舞:農耕文明結合原始宗教
    儺,是古時融原始面具舞、祭祀、音樂、戲劇於一體的文化表現形式,多用於迎神賽會、驅逐疫鬼。它起源於遠古洪荒時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儺的記載,是古老的黃河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芒碭古儺的再現,一改河南無儺的說法,使中原儺與西南、華東呈三足鼎立之勢,展示了中華文化在漫長歲月中相互融合的歷史。
  • 永靖儺舞:舞蹈史上的活化石
    舞儺時,表演者身段靈巧,跳躍、翻滾變化自如,同時配合各種身法、腳法及步法,其動作粗獷而又灑脫、有板有眼。永靖儺舞戲民間又稱「七月跳會」,是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俗舞蹈據明《河州志》記載和永靖民間傳說,每當豐收年景,這裡形成了戴面具跳會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 《山海經》中民族舞蹈的起源與流變之二:從巫舞到儺舞
    戰國時期的楚國在祭神儀式上表演大型歌舞——《九歌》,其中出現了由巫覡所扮演的大神形象,他們身穿彩衣,腰佩美玉,手持長劍在翩翩起舞。《山海經》裡描寫《五藏山經》的山神崇拜儀式時兩次曾提及兵舞:「幹儛,置鼓」;「幹儛,用兵禳;祈,璆冕舞」。第一次提到了用鼓來做儀式,第二次則說明巫舞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為了禳災除禍,所跳的是手持盾牌的兵舞;一種為了祈福納吉,所跳的是身穿禮服並手持美玉的文舞。由此可見,在祭祀山神時跳兵舞是種古老的習俗。西漢學者毛傳存有「以幹羽為萬舞,用之宗廟山川」的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以上的說法。
  • 瀘州儺戲,來自遠古的回音,最具儀式感的鄉土非遺
    儺戲,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演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
  • 史前文化:比文字更古老的儀式一一儺舞!
    負責祭祀的巫師,還有就是盛大的祭祀神靈的宗教儀式!莊嚴的儀式無不使人敬畏,神權得到充分展現。在儺舞最繁盛的地區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有三:1是在黃河流域:包括當時的中華文化中心河南、河北以及山東等。,有地位的族長長老以及隨以戴上駭人的面具,穿著宗教的服飾,誇張的肢體動作,敬神拜天、驅鬼逐疫,保佑人畜安泰、風調雨順、五穀豐谷!
  • 山西壽陽愛社儺舞:起源於上古傳說的舞蹈
    韓富林說,從曾經的輝煌,到一段時期的沉寂,在壽陽流傳已二百多年的儺舞,在他們這一代的手中,一度面臨著失傳。「愛社儺舞起源於遠古時期的黃河流域,傳到壽陽時已是乾隆年間(1782年)。」韓富林說,早年,儺舞多流行於寺廟之內。乾隆年間,壽陽縣出了一位叫王府勇的獸醫。走南闖北中,王府勇漸漸從寺廟中學會了一種被稱為小洪拳的拳術。小洪拳成了愛社儺舞的重要內容。
  • 永靖儺舞:舞蹈史上的活化石
    在永靖,流傳著一種古老、神秘,卻人盡皆知的藝術形式——儺舞!
  • 莆田東進村:東汾皂隸舞——古樸粗獷的傳統舞蹈
    原標題:城廂區靈川鎮東進村:東汾皂隸舞——古樸粗獷的傳統舞蹈   2月27日,城廂區靈川鎮東進村舉行隆重而熱烈的「五帝」郊遊活動,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前來觀看。其中,世代傳承的皂隸舞表演,尤為引人注目。
  • 戲曲·四川儺戲 | 漢族古老的娛神舞蹈
    儺戲,又稱鬼戲,是的漢族最古老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 士族於菟 逐疫驅魔跳虎舞
    羌人對虎的崇敬以及楚人跳「於菟」祭山神的儀式感結合在一起,慢慢發展、變化、成熟,最終成為一套完整的儀式。跳於菟的人們每年的農曆十一月二十日,滴水成冰,被土族人認為是黑道日,這時妖魔鬼怪紛紛出來作亂,所以要舉行跳於菟的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