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古往今來,要想把道家文化溯源到真正的根系,有一個離不開,也繞不過去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是什麼呢?
就是自有人類開始,一直到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2020年,一直存在的一個文化,母系文化群體,只不過現如今換了一種全新的叫法,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女權文化。
很多人把老子的《道德經》作為道家文化的總源頭,這無可非議,但翻遍解讀道德經的各種版本,基本都有意無意的迴避了母系文化,即便不迴避的,可能也是片字帶過,有的甚至根本直接不提這個問題,這就有點蔫壞了。
老子很坦然的很直接的很大方的提出了這個文化現象,並推扶到了一個至高的,無所能及的高度。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老子這裡說的其實就是母系社會的母系文化。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接著分析。
道,醫自古不分家,看過《黃帝內經》的人都知道,在開篇就是《上古天真論》,這裡也對母系文化社會形態做了描述,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面提到的上古之人,是什麼時候的人呢?按照現在的說法也就是三皇時期或更早時期的石器時代的人。
那麼,從黃帝到老子這個時期,經歷了多少年呢,2500年。由此可知,從老子到三皇時期就更是一個漫長的歷史了。
拋開時間不講,咱們看看老子是怎麼形容母系文化社會形態的,老子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接著再來看看,母系社會文化形態是是什麼樣的呢?有這麼9個特點:1,家庭團結和睦共處。2,不存在老人養老問題。3,家族集財物,生產,勞動,感情,信仰,教育,孩子撫養等問題於一體,自產自銷,自給自足。從而杜絕極少偷蒙拐騙殺人放火等社會問題。4,母系文化同呼吸,共命運的觀念讓男女老幼都無後顧之憂。5,男女平等和諧,不歧視男人,也不歧視女人,沒有兩性犯罪問題發生。6,男女感情很單純,有感情就在一起,沒感情就分開,不存在財產糾紛,孩子撫養,社會歧視問題。7,男女感情自由,沒有壓力,沒有門當戶對,金錢,權力,物質因素影響,更不受宗教信仰,家規,族規因素左右。8,社會形態和意識形態都認為,生活的意義在於分享。私有,強制佔有欲不強烈,不存在嫉妒,婚外情,婚外戀,第三者。更不存在為情泯恩仇,自殺等社會現象。9,天然優生優育,自然形態計劃生育,符合自然規律。女性沒有生育壓力,不會被逼著生孩子。
通過對比不難看出,這種母系文化社會形態,就是老子所說的社會形態,也是中國人的根和魂,是每個人藏在內心卻無法喚醒的一個夢,也是現在女權文化,田園文化刻在基因裡時不時被喚醒的底層召喚。同樣更是道家文化的根和魂。不管承認不承認,歷史就在這裡擺著。蒙蔽一時容易,蒙蔽萬世難。
到這裡,就有一個疑問?是什麼人在刻意蒙蔽,斷層,掩蓋,試圖讓人遺忘這些本不是問題的問題。這樣的社會難道不好嗎?同生產,同呼吸,共命運。有人認為不好,是什麼人呢?
要想找到答案並不難,其實很多人已經找到了答案,只是在小圈子裡流傳。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從儒家文化的發展變異說起。
大家都知道歷史是誰寫的,「吏官」寫的。這裡的吏就是文官,史官。自序篇裡講過,文官集團自古以來被儒家文化獨佔。那麼儒家文化是從什麼時候發展壯大,並達到巔峰時期的呢?這就離不開科舉制度的創立到發展。自隋朝開始創立一直到今天都在使用。近段時間山東鬧得沸沸揚揚的,惹眾怒的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事,就是典型的科舉腐敗的案例,這種事,歷史上太多了,不勝枚舉。
科舉制度的本質是選拔人才,選拔人才幹什麼呢?治理國家。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這種想法對嗎,看起來蠻有道理,實際上呢,這種想法是很幼稚的。但這並不能抹殺科舉制度的先進性,最起碼,給底層人員一個上升的通道,一個能看得見的希望。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漢朝就沒有科舉,做官都不用考試,是舉薦,「舉賢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皇室大臣百姓看上去一片祥和。這裡就容易出現一個問題,被舉薦的人,武官能帶兵練兵保家衛國,文官能批改公文,識文斷字,明辨是非,保一方平安。這樣才行。
實際情況呢?買官賣官,目不識丁的人大量混入官僚集團,階級固化,欺上瞞下,魚肉百姓,腐敗無恥,結黨營私。政不出大殿。
這個時候科舉革命就出現了,楊堅就像秦始皇一樣,做出了影響中國上千年的改革。比如制定完備的帝製法律體系《開皇律》,確立三省六部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科舉制度。這個制度成了豪門軍閥利益集團的終極剋星。
由此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建立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對抗豪門文官集團和軍閥利益集團。至於給底層老百姓一個看到希望改變命運的機會,只不過是捎帶手的事情,並不是主要目的。
窮人什麼樣?窮病怎麼改變?窮人上了位會怎麼樣?孟子說,「為政不難,不得罪巨室。」這些人上位後堅決維護而不是觸犯權貴集團的利益。對待曾經都是窮人的同胞,更加變本加厲,厚顏無恥,在宋朝達到了巔峰。
宋朝酷刑。宋朝由於基本沒有太后專權,沒有太監專權,也基本沒有軍事割據專權,這就造成了文官集團勢力一家獨大的局面。現在有些人認為宋朝政治開明,言論自由,人權有保障,這是不對的,是很愚蠢的認知。
為什麼這麼說呢?
「刑不上士大夫」,是由於文官集團一家獨大,他們給自己爭取來的特權。什麼言論自由,人權保障啊,這些都是文官集團壓制皇權,控制軍權後自己的利益團體才可以享受到的特權而已,跟老百姓沒有任何關係。相反,由於文官集團的腐敗,老百姓比任何朝代都受到了更大的剝削和壓迫,稍有不從,就是酷刑。宋朝對老百姓的酷刑,超過了漢唐和明朝。在實際執法過程中,斷手足,挑足筋,碎骨頭,水溺坑殺,湯煮鋸解,杖死,腰斬,五馬分屍,釘死,凌遲處死等比比皆是,更甚的是自商紂王以來消失上千年的「醢(hǎi)刑」(把人剁成肉醬的酷刑)也被廣泛使用。
宋朝的文官集團為什麼這麼猖狂,為什麼對虐殺犯人這種事興趣這麼大,就不怕玩過頭了可能把自己也玩進去嗎?文官們把兵權,財權,人事權力一把抓,禁止皇權用死刑處罰文官,同時自己用各種各樣的酷刑和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變著花樣來折磨老百姓,所以他們從來不擔心自己會被打挨殺,這更增加了他們的勇氣,更有興趣變著花樣的虐殺那些敢於反抗他們權威的人。
在這種背景下,女權文化,母系文化被徹底的禁錮,影響深遠。理學士大夫們高舉著儒家道家的旗幟,以維護道德仁義禮為名,不管做了多麼邪惡冷血殘酷的事情,他們都根本毫無思想負擔。要理解和認識研究理學士大夫這群人,一定要看看他們幹了什麼,千萬不能只看他們寫過什麼文章,發表過什麼言論。
這幫人是怎麼對待女性的呢?他們發明發揚光大了三件事:纏足,守寡和殉葬。
女人纏足這個事為什麼會起源於宋朝呢?
最開始就是上層士大夫們在玩,民間沒有這種現象,後來就一發不可收拾,成了一種時尚。當時纏足就是把腳背纏平,把前腳掌纏小一點,尖一點,還沒有到很變態的地步。到了元朝末年民間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到了明朝則是全民纏足,並對裹足的形狀有了一定的要求,出現了「三寸金蓮」的說法,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要弓彎,要裹成角黍的形狀。到了清朝,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賤富貴,都纏足,作為一個女人,有沒有纏足,纏的好不好,將會影響到女人一輩子的婚姻大事。而且這樣的女子很受歡迎。
現代女性根本理解不了纏足有多麼痛苦,纏足的過程極端殘忍。從會走路的時候就要纏上,裡面還要用瓷器敲碎成的尖銳渣子,在纏腳的時候墊在腳底,用布裹上去,再逼著女孩走路,讓瓷片刺進腳趾和腳掌裡把腳割破,腳破了後血滲到裹腳布上,重裹的時候,裹腳布因為有血的緣故,往往解不下來,需要藉助洗腳水用力撕,常常會血塊連著腳皮一塊撕下來。因為這樣可以快速把腳變小,除了拇指以外的四個腳趾頭都掰著貼到腳底,樣子非常恐怖,這整個過程無疑就是一種酷刑。
綜上,我們會發現纏足的惡習跟改朝換代沒有多大的關係,跟民族文化也沒有關係,宋朝之前也沒有這種變態的惡習發生。在整個纏足開始到全民纏足這中間有近1000年的時間,這個時間是很可怕的,一直到新中國解放後還能看見小腳老太太們的身影。這整個時間段唯一沒變的就是理學士大夫的思想在社會上佔統治地位。
由於理學將男權,夫權神化,丈夫的一切需求女人都必須無條件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守寡和守節就成了婦女的義務,並對貞潔婦女的表彰程序和條件做了規定,三十歲以前喪父,守寡到五十歲的,政府給予公開表彰。因丈夫做官而受封的女性不準再嫁。士大夫的妻子一律必須終生守寡。
比守寡更無恥殘酷的是殉葬。在理學士大夫的眼裡,守寡的叫「節婦」,丈夫死後跟隨丈夫而去死的叫「烈婦」,如果出現了烈婦,更是全民宣傳表彰。雖然歷史上皇族有殉葬的事情,到了明朝也基本廢止了,皇家雖然廢止了,但民間並沒有停止這種事情,民間的殉葬肯定不會公開說,因為殺人是犯法的。看看歷史上記載的各種烈女,其中有多少是自願跟隨丈夫去死的呢。又有多少是在家族勢力的高壓之下被迫自殺的呢。這裡面的操作空間就太大了。
然而,不管是不是自願的,家族勢力都會寫一個感人至深的忠貞不二的如何自願殉夫的美好故事。向朝廷申請表彰。
(全文完)
道家文化溯源系列,本文《女權文化的根和魂:「母系文化」》是第一章。全部寫完暫定十五篇(依據實際情況做刪減)。帶你解開道家文化神秘的外表,還原真實的道家文化脈絡,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醫家,兵家文化為出發點,梳理脈絡,發揚經世濟國道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