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惠州,天明淨地豐稔,全市上下正肩扛使命、同心協力全域創建,奮力蟬聯全國文明城市。近日從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傳來好消息,我市5人入選2020年第一季度「廣東好人」,他們中有「荊楚抗疫披金甲」的醫師石喆;「危難面前從不退縮,每有患急先人後己」的志願者李乾國……一個個閃亮的名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溫暖了身邊人,感染了一座城,讓惠州這座城市煥發出更加溫暖人心、向善向上的動人魅力。
時代需要航標,社會需要榜樣。近年來,惠州大力厚植「好人之城」的文化土壤,持續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最美人物評選活動,建立好人實踐養成、選樹評選、宣傳推廣、激勵幫扶的長效機制,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社會氛圍,不斷擦亮「好人之城」品牌。一個個先進典型、一柄柄信仰火把、一次次道德實踐、一場場精神洗禮……激揚著城市文明新風,唱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讓向上向善向美的道德力量蓬勃生長,漸成惠州人內化於心的道德基因和惠州新時代的發展動力與奮進源泉。
設在我市繁華地段的多個「惠州好人志願服務站(點)」成為了志願者開展各種志願服務項目的一個平臺。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助力基層治理
01
志願者「好人」整合各種資源,常態化參與基層社會治理
全市實名註冊志願者已超過108萬人,相當於每四五個惠州市民中就有一個是志願者。
馬相華在宣講交通安全。
「如果全國上下齊心合力,像防控疫情一樣預防車禍,這樣交通事故必定會大幅減少。」「中國好人」馬相華從車禍中汲取經驗教訓,成長為一名專業交通安全宣講員,從事交通安全公益宣講13年來,堅持通過在路口進行交通勸導,對新駕駛員進行授課,錄製交通安全宣講視頻等方式開展公益宣講,「只願天下再無車禍」。馬相華還帶著他的團隊不遺餘力地助力文明出行安全出行,日常組織志願者到市區繁華路段紅綠燈路口引導市民文明出行。
李乾國(左)在做抗疫志願服務。
「廣東好人」、惠東縣愛心群志願者協會會長李乾國默默組織志願者開展著一系列志願服務助力創文工作:組織文明交通志願者每天在惠東創富廣場、人民路等22個紅綠燈路口進行文明引導;組織志願者到10000多戶家庭發放創文宣傳手冊,讓居民對創文工作有了更多的認同和理解,共建美好家園;在惠東新文化廣場、南湖公園、飛鵝嶺公園設立流動學雷鋒志願者服務站,組織志願者定時上崗,為市民提供六大類30餘項服務。
在惠州,一位位「好人」悄無聲息地在基層發光發熱,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廣泛開展。數據顯示,作為一座「老牌」全國文明城市,我市實名註冊志願者已超過108萬人,相當於每四五個惠州市民中就有一個是志願者!惠州志願服務網在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中的活躍度全國排名第一,目前已有5776個註冊志願服務組織,發布志願服務項目133552個。百萬餘惠州志願者、「好人」通過整合和連結各種社會資源,常態化參與到我市的基層社會治理,構建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需要幫助的群眾提供精準幫扶,為樂於奉獻的群眾找到用武之地,凝聚起向上向新向善的文明力量。
在戰疫大考中,「好人」們更是努力書寫盡己所能、無私奉獻的大愛答卷。疫情發生後,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趙喜昌創作了一首快板,用簡潔歡快、琅琅上口的句子普及疫情防控知識;「中國好人」黃子能拿著大喇叭,用方言在龍門縣龍田鎮西埔「中國好人村」的街頭巷尾反覆向村民們宣傳防疫知識……
疫情面前,我市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好人志願者、道德模範發揮榜樣的力量,以身作則,10餘萬志願者聞令而動、向險而行:開展防疫知識公益宣傳、免費發放口罩、進村進社區服務群眾、為居家隔離人員買菜送菜等多種志願服務活動,為抗戰疫情盡一分綿薄之力……一顆顆愛心,匯聚成了惠州戰疫的磅礴力量。
培育好人文化
02
建設「好人之城」,引領社會崇德向善
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實施「好人之城」建設,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凝聚好人力量,構築道德高地,大力厚植「好人之城」的文化土壤。
建設「好人之城」宣傳。
在惠州,越來越多的「好人」、志願者更廣泛、更有效地通過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參與社會治理、提供公共服務,成為社會治理的生力軍,這背後既有這座「英雄輩出、英模湧現」的嶺東雄郡千年文化基因的沉澱,更有惠州持之以恆建設「好人之城」引領社會「崇德向善」催生的巨大效應。
一個社會提倡什麼,就會有與之相應的社會風尚;一個時代鼓勵什麼,就會有與之相應的主流價值。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實施「好人之城」建設,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凝聚好人力量,構築道德高地,大力厚植「好人之城」的文化土壤,持續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最美人物評選活動,營造好人實踐養成、選樹評選、宣傳推廣、學習好人的濃厚氛圍,引領社會「崇德向善」。
我市善用「美的眼睛」挖掘身邊好人,廣泛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推薦評議活動,在全市吹響尋找「最美人物」的集結號,各行各業積極推薦「最美」、媒體記者採訪報導「最美」,用發現美的眼睛挖掘好人真、善、美,並宣傳展示美、傳遞弘揚美,形成了推好人、評好人、學好人、做好人的良好氛圍。
我市積極為好人搭建發光發熱的平臺。一個好人,就是一顆道德的種子。民間「好人」一「發芽」,市委、市政府便勤培土、常澆水,讓真善美的種子在東江兩岸生根發芽,也讓一個個好人成長為道德的「大樹」。自2017年以來,我市為惠州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好人」、「廣東好人」、「惠州好人」設立好人工作室等,如為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趙喜昌設立「趙喜昌好人工作室」和「趙喜昌防溺水宣傳教育志願服務工作室」;為「中國好人」馬相華設立「馬相華好人工作室」和「馬相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志願服務工作室」……一個個好人工作室、好人志願服務工作室、「惠州好人志願服務站(點)」在大街小巷亮相。「好人」們發揮自身特長,提供專業、精準的志願服務,為好人志願者發亮發光提供制度化的「土壤」和更大的平臺。
趙喜昌在製作安全繩。
我市常通過交流宣講讓好人事跡閃光。不定期組織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進機關入社區到企業開展各種交流宣講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好人標杆可親可愛可敬可學,讓群眾面對面分享好人故事,感受好人精神、領悟好人力量。
我市還通過線上線下全方位立體「展播」好人形象。設立了惠州好人館、好人文化長廊等方式展示惠州各行各業各類道德模範和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五類好人的感人事跡和亮麗風採,提升好人知曉度、認可度、社會地位,受到老百姓喜愛和追崇,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的教科書」。
除了利用報紙、電視、電臺、網絡等進行宣傳,還運用龍門農民畫、微電影、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以廣告牌、電子屏、公交車、計程車和車載移動視頻等為載體,製作發布好人主題公益廣告,對好人好事進行全方位、形象化創意設計與刊播覆蓋;編撰《好人之城——尚善文化蔚惠州》《「感動惠州」人物》等系列叢書,廣泛傳播和講述好人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形成了學習、關愛、爭當好人的濃厚氛圍。
完善制度保障
03
建立激勵回饋機制,讓「好人精神」生生不息
建立激勵回饋機制讓好人有好報,「好人精神」生生不息,好人好事不斷湧現,善行義舉溫暖全城。
不久前,面對持刀男子,惠州「90後」快遞小哥黎志偉挺身而出擋刀救女孩的義舉刷屏朋友圈。「好人之城」惠州,好人好事不斷湧現,人人心懷感動。惠州好人何以形成「森林效應」?這有賴於我市建立了激勵回饋機制讓好人有好報,「好人精神」生生不息,好人好事不斷湧現,善行義舉溫暖全城。
快遞小哥黎志偉挺身擋刀的義舉傳遍惠州。
長期以來,我市在激勵、回饋「身邊好人」及志願者方面,積極探索關愛機制,讓好人在奉獻社會的同時,也得到社會的關愛。
讓好人有好報,讓當好人、做好事成為一種價值取向、一種社會風尚。每年重要民間節慶均安排志願服務隊上門慰問「好人」,每場演出預留一定比例門票供「好人」參與;每逢重大活動,都邀請「好人」代表參加。這些都在提升著「好人」的榮譽感,進一步讓好人精神發揚光大。我市還設立惠州關愛好人基金,對生活困難的「好人」,我市也會重點扶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作為「志願之城」試點城市之一,我市出臺《惠州市志願服務激勵回饋優待辦法(試行)》,對志願者在就醫、就業、就學、入黨、入團、積分入戶、文體活動、商場購物、景區遊覽等方面共提供20多項優惠優待,鼓勵市民積極參加志願服務活動,提升志願服務的社會認同感。同時,惠州每年紮實開展「優秀志願者關愛行動」,激發志願服務「源動力」。從評選表彰志願服務先進典型、典型宣傳報導、星級認證,到推薦參評各級道德模範和好人、邀請優秀志願者代表參加重大慶典活動、與市領導同坐主席臺等,從政治嘉許、社會榮譽以及各類回饋資源整合上禮待志願者。
當好人做好事,在惠州,志願者在開展志願服務時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因為我市持續為建成區實名註冊志願者統一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確保志願者在參加社區或農村開展的志願服務活動過程中如受到人身意外傷害,最高可獲20萬元理賠。
志願服務蔚然成風。
而今,學習好人、崇尚好人、善待好人、爭做好人在全市落地生根,弘揚和凝聚了社會正能量。好人精神、榜樣力量推動著這座全國文明城市不斷發展前進,衍生的道德力量讓惠州更加溫暖和諧。從2012年到目前,全市已有33人被評為「中國好人」、57人被評為「廣東好人」、796人被評為「惠州好人」;從2008年至今,5人獲評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廣東省道德模範(含提名獎)共8人,市道德模範(含提名獎)共40人。一粒粒善的「種子」在文明惠州「好人之城」開出最美的花朵,構築起了奮發向上的惠州精神,凝聚起了同心前行的惠州力量。
引導全民向善
04
深入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提升全民素質
發揮榜樣引領,營造崇尚道德氛圍,不斷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新時代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推向新高度。
志願者的足跡遍布惠州各個角落。2月28日,惠陽區鎮隆鎮一位種植戶向我市防疫一線捐贈2萬斤紅蔥。我市5支志願者隊伍約60名志願者前往協助農戶摘蔥,並運送到相關敬老院、社區、護苗學校等機構,傳遞愛心。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一個城市的氣質,往往由市民的氣質凝聚而成。市民文明,城市便不粗俗;市民有修養,城市便蕙質蘭心。惠州著力創建「好人之城」,從一個好人到一群好人,從一群好人到一支支好人隊伍,各級「好人」逐漸構建出精神文明建設的「森林效應」。通過評好人、學好人、做好人到關愛好人,進一步注重教育引導、典型示範、文化薰陶,在全市形成了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每一位身邊好人和道德模範就是有形的正能量、鮮活的價值觀,他們的善行,讓市民群眾觸摸到了這座城市的溫暖,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好人精神和榜樣力量。
發揮榜樣引領,營造崇尚道德氛圍,我市以宣傳貫徹《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抓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新時代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推向新高度。
博羅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從群眾實際需求出發,提供群眾最需要的服務,因地制宜開展經常性、面對面、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道德實踐活動,切實增強實踐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群眾在自覺參與中充實精神生活,不斷提升社會公眾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深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結合節慶活動、主題黨日等,進行黨史、國史、國情等教育,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市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自覺將個人夢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築牢公民道德根基;弘揚新時代文明新風尚,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開展市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範等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實踐養成,廣泛開展誠信文明、服務文明、網絡文明和文明出行、文明用餐、文明觀賽等實踐活動,引導人們自覺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培育良好社會風尚。
來源: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文明惠州,圖片:除署名外 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旗下東江圖片社,轉載請註明。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原標題:《惠州:九月最美 「美」在哪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