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臥床,自知不久於世,於是天天倚門等待著弟子子貢的歸來。
子貢是當時的大商人,在聽聞老師召喚之後,匆忙趕回來。
當子貢來到門口,孔子抱住他,問了一句:賜(子貢名端木賜)啊,你咋才回來呢?
子貢嚎啕大哭。
有一些民間傳聞說,孔子臨去世前,帶著子貢看好了墓地,子貢疑惑:此地甚好,只是,缺一條水渠。
孔子仰天回答:以後會有的。
很久以後,始皇帝焚書坑儒,他想趁機引泗水來淹孔子墓,好巧不巧,剛好挖出了一條水渠。
有了這個傳說,後世紛紛猜測,如果孔子知道後世秦始皇會焚書,他會說些什麼呢?
有一些真正的儒者回答:或許,他會說「燒的好」吧。
一、焚書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身上無可擺脫的一條記錄。
有學者說,當時因為儒生議論朝政,惹得始皇帝憤怒,於是坑殺儒生;也有一些學者說,始皇帝坑殺的並不是儒生,而是當時的術士。
坑的是誰讓學者們去討論吧,我們今天想聊的是,為什麼焚書?焚的是什麼書?
根據一些記錄,秦始皇焚掉了儒家的大部分著作。
大家經常說:「孔子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既然維護他,為什麼還要焚書?
這裡就隱藏了一個孔子被誤解了幾千年的秘密。
這個秘密就是——孔子維護的,是「人」的利益。
首先,我們來看孔子做了什麼:
他編纂教材,開始興辦私學,讓更多人有了學習的機會,這個舉措有什麼樣深遠的意義?這並不是我們當下認為的大家可以上學讀書就可以,而是一種顛覆。
在孔子之前,除了貴族子弟,平民子弟根本不能學習知識,他們身邊的人都不識字,這樣知識就被壟斷在貴族階層,貴族階層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的壟斷任意對世界做出解釋。
所以,孔子辦私學的意義,就像是開創了另一個世界。
他教弟子們的知識包括:禮樂射御書數,這些內容的「教科書」就是後來的「六經」。
「六經」是什麼內容?
《書》就是《尚書》,其實是古代文獻彙編,比如《商誥》篇,就是夏朝末年,夏桀昏庸,商湯為了攻伐夏朝而寫給上天的「通知」。
裡面是什麼內容?
上天啊,現在夏桀這老小子不聽話,我要做掉他,自己做天下之主。
看到了嗎,他講的是,君主昏庸,下面的諸侯是可以「替天行道」的。
這樣的內容,如果被秦始皇看到他會怎麼想?
這就是他「焚書」的原因。
二、規範
除了孔子編纂的教材,我們再來看孔子的對「儒者」這個階層的規範:
在《論語·泰伯第八》中,孔子提出了對「儒者」的明確規範: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裡包含了幾方面內容:
第一,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知識分子的最高使命並不是以天下為己任,而是以維護道統為己任,要傳承思想,孜孜以求智慧的最高境界。
發現了沒有,孔子並沒有要求大家以天下為己任,他要求的是你先做好自己。
第二,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這是很淺顯的道理,危險的地方不要過去,你要避免使自己陷入麻煩困難的處境。
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說: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興亡,匹夫無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國家的興亡,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那是王公貴族需要承擔的責任——畢竟這是他們保命的根本。
社會大眾與儒生在利益分配中被忽略,維護自身尚且無力,又何來力量拯救國家?所以對於被王公貴族的貪婪搞亂的局面,真正的儒者要避而遠之——要知道,很多時候,很多事故的發生,上面需要的並不是解決方案,而是替罪羊,
第三,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這更像是道家的要求,可見所謂的儒道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
這樣看下來,孔子告訴儒生,大家的責任,第一是追求智慧,第二是保存文化火種,傳承文明。
第四,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裡孔子說的很清楚,在政治清明時代,如果你找不到用武之地,淪落貧寒,那是你自己的責任,你連救助自己的能力都沒有,這是儒者的恥辱。
但是反過來,在政治黑暗時代,儒者如果僅僅為了一口殘羹剩飯就向惡勢力妥協,淪為邪惡者的幫兇與打手,這就是更大的恥辱。
讀懂了這些,就會明白,孔子的儒學思想必然會引起暴政者的勃然大怒。
這樣,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完全說得通了。
三、結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這不正是當年孔子站在水邊的感慨嗎?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很多事情過去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