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大民族文化元素」,你知道是哪三種嗎?
——『銅鼓、壯錦和繡球』。
三月三山歌節,披壯錦、扔繡球、唱山歌,讓壯鄉兒女成為全網最遭嫉恨的對象,你要是熱衷上網衝浪的新潮兒肯定知道這回事,本次就暫且不說。
這回,和大家聊聊『銅鼓』。
世界銅鼓之鄉
中央民族學院聞宥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就說過:「假如有人問,祖國南方一帶兄弟民族古文化的遺留,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銅鼓。」
現在假如有人問,廣西古代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物是什麼?我們同樣可以肯定地回答:是銅鼓!
世界各地都分布有銅鼓,但有句俗話說得好:「世界銅鼓看中國,中國銅鼓看廣西。」可見,廣西身為「世界銅鼓之鄉」是出了名的。
△廣西民族博物館以銅鼓為造型,突出「世界銅鼓之鄉」主題。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廣西自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有銅鼓,最早出現在右江流域,受古滇文化影響,部分駱越人接受了銅鼓文化。到漢代,駱越西甌人自己已能鑄造成熟的銅鼓,銅鼓在嶺南的分布範圍從右江一帶擴大到整個鬱江流域,乃至賀江流域,即幾乎廣西廣東整個西江流域。
最早記載廣西銅鼓的古籍是《後漢書·馬援傳》:「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廣西銅鼓的大發展時期,不但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泛,而且鑄作精良,把銅鼓文化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交融、社會的變遷,銅鼓文化在廣西東部地區逐漸式微,而在西部地區繼續繁榮。
太長不想看?看了也看不懂?
說得簡單點就是——
話說,銅鼓是古滇文化的典型器物(不懂「古滇文化」也沒關係),最早出現在雲南洱海地區,春秋時期傳入廣西,秦漢後融入漢文化和越人文化得到全盛發展。
各位若是想要認識銅鼓,想要讀懂銅鼓歷史,可以從廣西銅鼓開始,這樣能更簡單易懂一些。
銅鼓的分類
目前,在中國境內出土的銅鼓被劃分為兩條脈絡。
滇桂系統(5個類型):
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衝型,遵義型和麻江型;
粵桂系統(3個類型):
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
(至於這8個類型為何這樣命名?原因下期揭曉~)
以「大明山—桂中西弧山系」為坐標,這樣就能讓大家能大致讀懂廣西銅鼓的文化與歷史,因為銅鼓形狀有著最簡單最顯眼的區別,舉個慄子:
以西,屬滇桂系統,是鼓面沒青蛙的小型鼓;
以東,屬粵桂系統,是鼓面有青蛙的大型鼓。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在八類銅鼓中,冷水衝型也有蛙呢?」
各位可以思考一下。
答案下期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