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之鄉」看銅鼓(文物有話說)

2020-12-13 人民日報

  銅鼓,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特有的青銅器。銅鼓體如圓墩,平面曲腰,中空無底,兩側附耳,遍體紋飾,鼓面立體裝飾以青蛙最為常見。

  2015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銅鼓專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館藏銅鼓1676面。民間藏鼓在2014年約1500面。廣西銅鼓以數量最多、種類最齊、體形碩大著稱,被譽為「銅鼓之鄉」「銅鼓大本營」。廣西民族博物館館藏近350面銅鼓,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古代銅鼓數量最多的博物館。

  銅鼓起源於2700年前春秋早期的雲南中西部,是由炊具銅釜演變而來。1975年,雲南楚雄萬家壩遺址23號墓出土4面銅鼓,鼓面上有煙燻的痕跡,說明它們曾作為炊具使用。

  戰國初期至東漢初期,早期銅鼓東傳到滇池,當地滇人在造型和紋飾上對銅鼓進一步美化,鑄造了精美絕倫的石寨山型銅鼓。銅鼓也由炊具發展為祭祀禮器和權力重器。

  東漢至唐代是銅鼓發展的鼎盛時期,各類新型銅鼓異軍突起。生活在廣西潯江流域的僚人鑄造了鼓面有豐富立體裝飾且紋飾高度圖案化的冷水衝型銅鼓。

  生活在廣東、廣西交界雲開大山地區及其周圍的俚人,已經鑄造和使用了體形碩大、幾何花紋豐富多彩的北流型、靈山型銅鼓。這個時期,各類型銅鼓爭奇鬥豔,崇尚體形魁偉和紋飾的神秘色彩,反映了銅鼓象徵統治權力的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廣西民族博物館館藏101號雲雷紋大銅鼓(圖①)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鎮館之寶。它出土於廣西北流,鑄造年代大約在西漢晚期,鼓面直徑達165釐米,殘重299公斤,被譽為「銅鼓王」。

  唐宋以後,銅鼓儘管體形變小,紋飾簡單,卻成為民間常用的祭祀禮器和打擊樂器。

  直到今天,我國南方的壯、瑤、苗、彝、水、布依等少數民族以及東南亞的克倫、克木、芒、泰等民族都還在使用銅鼓,但使用的場合、方式和文化意義各不相同。

  不同年代、不同地區的銅鼓,其鼓形、紋飾各具特色。1980年在南寧召開的第一次中國古代銅鼓學術討論會上,經反覆討論,學者們最終以標準器分式,並以出土標準器的地名命名的辦法來劃分銅鼓類型,即「八分法」,分別是: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衝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和西盟型。

  萬家壩型銅鼓特點是鼓面窄小,鼓胸特別膨脹,鼓足短,足徑大,體型小而略扁;器壁渾厚,器表粗糙,有的通體無紋,有的裝飾稚拙簡樸的花紋,包含著後繼銅鼓裝飾藝術的萌芽(圖③:萬家壩型銅鼓——素紋銅鼓)。

  石寨山型銅鼓由萬家壩型銅鼓發展而來,這類銅鼓鼓形對稱和諧,裝飾華麗,多為幾何紋飾和寫實圖案,其中的羽人舞蹈、划船、捕魚、祭祀等寫實畫像,再現了當時南方民族的社會生活習俗。

  冷水衝型銅鼓由石寨山型銅鼓發展而來,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花紋密集且高度圖案化,立體裝飾豐富,有青蛙、牛、馬、魚、穀倉、人物等等,如青蛙立體裝飾反映了古人求雨祈豐的信仰(圖②:冷水衝型銅鼓——牛拉橇飾變形羽人紋銅鼓)。

  遵義型銅鼓是冷水衝型銅鼓向麻江型銅鼓發展的一種過渡形態,最大的特點就是鼓面青蛙立體裝飾消失,但在鼓面有「蛙爪」紋。

  麻江型銅鼓鼓形矮扁,胸、腰、足三段無明顯分界,主要花紋有遊旗、符錄、十二生肖、人物、花草、吉祥語和紀年銘文等,受漢文化影響比較明顯,也是現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普遍使用的銅鼓。

  北流型銅鼓以廣西北流市出土銅鼓為代表而得名,流行年代約為西漢至唐代,其特點是鼓形高大,鼓面大於鼓胸並有「垂簷」,附環耳,遍體多飾精細的雲雷紋等紋飾,鼓面的立蛙一般瘦小無紋,鼓面背部通常有調音鏟痕。

  靈山型銅鼓的造型與北流型銅鼓大體相似。不同的是,靈山型銅鼓鼓身一律附以扁耳,青蛙後足合併成為三足蛙,蛙背有紋飾,多見累蹲蛙。鼓面和鼓身多見錢紋、變形羽人紋、蟲紋、鳥紋、獸紋、四瓣花紋、蟬紋、席紋等,部分鼓的鼓身或鼓腔內有動物立體裝飾。

  西盟型銅鼓以中國雲南省西盟佤族地區使用銅鼓為代表,這類銅鼓鼓身接近直筒,無腰足之分,多三弦分暈,暈圈窄而密,鼓面紋飾多見鳥、魚、花、眼、米粒紋,鼓面青蛙立飾常見三累蹲蛙,甚至四蛙疊踞。現今東南亞克倫、泰等民族仍在使用此類型銅鼓。

  自唐代以來,關於銅鼓的詩歌就不絕於耳。唐代溫庭筠作《河瀆神祠》記錄了南方水邊民族將銅鼓作為祭祀禮器用於競渡賽神的場面。事實上,在石寨山型銅鼓鼓胸上,常常能見到划船紋,有的很明顯能看到兩排頭戴羽冠的人在奮力划船競渡。競渡賽神是百越民族重要的祭祀活動,滿庭的幡蓋與震天的鼓聲交相輝映,一展賽神風採的同時,也說明了銅鼓作為祭祀禮器的重要地位。(圖④: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M110號鼓鼓身展開圖,鼓胸划船紋展示了百越民族競渡賽神場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銅鼓與當地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銅鼓文化。銅鼓曾作為統治權力的象徵,作為祭祀用具和娛樂用具,廣泛用於陳列、集眾、盟會、戰陣、祭祀、娛樂、喪葬等場合。銅鼓又是一種綜合藝術品,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於一身,其獨特的造型和豐富的紋飾,反映了鑄造銅鼓的民族當時的經濟狀況、文化面貌,堪稱一部民族歷史的百科全書。而且,銅鼓並沒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穿越千年,傳承著民族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並在新時代繼續奏響民族和諧之歌。

  (作者分別為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和廣西民族博物館研究三部主任。本報記者李縱整理。圖片由廣西民族博物館提供)

  版式設計:沈亦伶

相關焦點

  • 文物有話說:「銅鼓之鄉」看銅鼓
    銅鼓,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特有的青銅器。銅鼓體如圓墩,平面曲腰,中空無底,兩側附耳,遍體紋飾,鼓面立體裝飾以青蛙最為常見。2015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銅鼓專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館藏銅鼓1676面。民間藏鼓在2014年約1500面。廣西銅鼓以數量最多、種類最齊、體形碩大著稱,被譽為「銅鼓之鄉」「銅鼓大本營」。
  • 走進世界銅鼓之鄉,帶你認識銅鼓文化
    世界銅鼓之鄉中央民族學院聞宥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就說過:「假如有人問,祖國南方一帶兄弟民族古文化的遺留,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銅鼓。」現在假如有人問,廣西古代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物是什麼?
  • 銅鼓:江西首個「中國長壽之鄉」
    【核心提示】2012年…月…日,是銅鼓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日子。「中國長壽之鄉」新聞發布會暨授牌儀式上,銅鼓縣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正式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銅鼓,這座地處贛西北邊陲、作為秋收起義策源地之一的紅色聖地,由此成為江西首個「中國長壽之鄉」。
  • 朱虹:江西銅鼓——偉大起點 長壽之鄉
    銅鼓縣地處江西西北邊陲、修河上遊,東鄰宜豐,南接萬載,西與湖南省瀏陽市、平江縣交界,北與九江市修水縣相連,因城東有一巨石色如銅、形似鼓,擊之有聲而得名。銅鼓是全國一類革命老區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創建縣和江西省首個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南方紅豆杉之鄉,具有打造紅色旅遊基地、綠色康養勝地的天然優勢,旅遊產業發展前景燦爛。
  • 廣西東蘭縣成為「中國民間銅鼓文化藝術之鄉」
    東方網3月12日消息:記者11日從廣西旅遊部門了解到,廣西河池市東蘭縣近日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銅鼓文化藝術之鄉」。   東蘭銅鼓已有2000多年歷史,被稱作保留銅鼓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東蘭縣民間傳承使用的銅鼓達612面,素有「銅鼓之鄉」美譽。銅鼓類型以「麻江型」最多,佔世界傳世銅鼓總量的四分之一。
  • 銅鼓,讓人魂牽夢縈的老家!
    前世今生銅鼓,吳頭楚尾。因城東有一巨石,色如銅,形似鼓,因而得名。銅鼓明置銅鼓營,清設銅鼓撫民廳,1913年正式建縣。銅鼓面積1552平方公裡,轄6鎮3鄉4林場,人口13.8萬。五張名片國家生態縣紅豆杉之鄉長壽之鄉竹鍵盤之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紅色銅鼓這裡有一處福地
  • 遇見美麗江西|銅鼓
    關於銅鼓  有太多奇珍異寶  ↓↓↓  銅鼓有「三奇」地名奇:銅鼓作為我國一種傳統祈福樂器,是財富、權力、健康的象徵。銅鼓既不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既不產銅,也不制銅。但為什麼叫做銅鼓呢?銅鼓縣城東面有一塊巨石,顏色如銅,形狀似鼓,擊之有聲,名為「銅鼓石」,由此而得名。縣名銅鼓,意味深長。
  • 鑑賞|銅鏡、銅鼓、銅車馬,貴博青銅文物的斑駁之美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的記載,在貴州省博物館中,就有鯢魚形、牛頭形、飛鳥形和鵝頭形多種銅帶鉤。無論是銅車馬、銅釜、銅燈、銅劍、銅鏡或銅鼓等,這些館藏青銅文物,都透著泥土久來侵蝕的斑駁之美。今年是貴州省博物館建館62周年。
  • 文物紋樣再活化--以晉寧石寨山銅鼓紋樣為例
    銅鼓是一種古老而別致的樂器,更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歷史文物。石寨山銅鼓是在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葬群考古發掘出來的銅鼓文物中的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民族豐富多彩的生活圖景,也是銅鼓紋飾發展過程中的鼎盛和繁榮期。在製作工藝上,花紋以刻範鑄花為主,並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法。
  • 人口僅31萬,廣西這個小縣城,竟是「世界銅鼓之鄉」
    銅鼓是一種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特有的青銅樂器,造型上和現代的鼓類似,但大小不一,在古代常用於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於宴會、樂舞中。銅鼓具有非常濃厚的東方文化氣息,是我國少數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徵,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之珍藏。
  • 古老的銅鼓多得令人驚訝,廣西民族博物館免費看
    廣西民族博物館有一個銅鼓文化展覽大廳,你去看會讓你大飽眼福。銅鼓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銅鼓——北流雲雷紋大銅鼓。1955年在廣西北流水湧庵發現,隨後被徵收運送到南寧廣西博物館。雲雷紋大銅鼓的鼓身高度為67.5釐米,鼓面直徑為165釐米,重達300千克,被譽為「銅鼓之王」。廣西民族博物館收有許多銅鼓,都是免費看的。廣西銅鼓的收藏數量居全國首位。廣西民族博物館藏有銅鼓300多面,成為世界上收藏銅鼓最多的博物館。北流,歷來被稱為「銅鼓之鄉。
  • 河池銅鼓:歷史的「活化石」
    作為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的一種打擊樂器,傳世銅鼓已成為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活化石」。每一面傳世銅鼓都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他們不僅記錄著民族生命、生產、生活的過程,更是民族的精神符號。河池銅鼓文化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漢代。千百年來,河池境內的壯、瑤、苗族村寨,每逢傳統節日、慶祝集會及婚嫁喜慶,都有敲奏銅鼓樂、唱銅鼓歌、跳銅鼓舞的習俗。
  • 廣西這個小庵,世界銅鼓王就在這裡出土,網友:想不到
    一些千年的古寺或古庵,都有一些著名文物出土或收藏其中的。比如被稱為中國佛舍利第九大發現200顆佛舍利,就曾出土於有名的靜住寺。靜住寺,位於上饒市德興縣的一座山谷裡,常年雲霧繚繞,被稱為雲端上的寺。當時,梅雨天氣,寺裡水溝堵塞。
  • 粵桂系統銅鼓,漢越浸染的輝煌
    跟朋友們聊了兩期的銅鼓,竟忘了還有銅鼓的傳說這檔子事兒沒說。銅鼓的傳說可真算得上是「五花八門」,您要不信,儘管往下看。四川涼山彝族:銅鼓乃神仙所鑄,後神仙降臨人間,人間才有銅鼓。雲南富寧縣彝族:彝族姑娘拉姆帕機緣巧合下上天一遊,臨走前仙女們送給她一面銅鼓,從此人間才有了銅鼓。
  • 壯族銅鼓
    銅鼓歷史悠久,早在青銅時期就已經產生,最初的銅鼓是作為炊飲器使用。那時的銅鼓也稱為「釜」,一般是為戰爭時期的軍隊解決行軍用餐問題準備的,因此又稱「行軍鍋」。銅器在當時的運用還不算廣泛,一般只用在軍事上,這也是後來古墓中挖掘出的銅鼓都是與大量兵器共存的原因。
  • 廣西東蘭成功舉辦國際銅鼓文化旅遊節
    銅鼓有約,萬人赴會。由河池市人民政府、自治區旅遊局、自治區文化廳共同主辦,為期兩天的首屆東蘭國際銅鼓文化旅遊節於3月30日上午在革命老區、「世界銅鼓之鄉」廣西東蘭縣隆重舉行。與會嘉賓和萬名中外遊客充分領略到了東蘭銅鼓文化的獨有魅力,一起為在東蘭舉辦如此有震撼力的國際銅鼓文化旅遊節歡呼喝彩!
  • 前世今生說銅鼓
    說到銅鼓,人們大抵都會想到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1976年,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萬家壩出土了5個銅鼓。據考古學家鑑定,它們不僅是距今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古物,也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銅鼓。銅鼓的形狀像圓鼓,上有蟾蜍等各種精巧的裝飾圖案,大鼓的直徑有的達到二點三米,小的也有七釐米左右。
  • 「龍樓」夜話 之 「銅鼓的聲響」
    「 銅鼓 鳴韶」是 文昌 的老八景之一,相傳東漢時期,馬伏波將軍率軍隊在此地紮營,班師回朝時在此地遺失了 銅鼓 ,後人掘得後,此地便得名 銅鼓 嶺,迄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了。。銅鼓 嶺東西有兩道嶺,從龍樓鎮方向最先見到的是西嶺,大多數來龍樓玩的人會認為西嶺就是 銅鼓嶺,因為西嶺看起來很高,還有一塊巨石像一座人像雕塑一樣。
  • 布依族是古老的銅鼓民族
    來者有豪富子女則以金銀為大杈,執以叩鼓,竟,乃留遺主人,名為『銅鼓杈』。……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後漢書·馬援傳》引裴氏《廣州記》云:「俚僚(實為俚人)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餘。初成,懸於庭,克晨置酒,招置同類,來者盈門」。
  • 走進銅鼓的細節(軍旗飄揚)
    前一天早晨,我和中國作協「紀念建軍九十周年」主題採訪團的同行們從南昌出發,驅車四個多小時,在一場驟雨初歇的正午抵達銅鼓。 這座隱於羅霄山脈北端的山城,比我想像的規模還小。從下榻的高樓上憑窗而望,一條狹窄的小城依山傍水,逶迤數裡,在高天流雲的雨後薄霧中,宛如一首朦朧詩,意味深長。 銅鼓歷史悠久。有史料記載,銅鼓明設銅鼓營,清置銅鼓廳,1912年置銅鼓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