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銅鼓

2020-12-13 廣西新聞網

駱越文化祭祀活動現場的銅鼓表演。劉麗麗攝

綿延千古的銅鼓文化是壯族歷史的活化石,在數千年發展傳承中,銅鼓見證了歲月變遷,也見證了壯族人的生活。

銅鼓歷史悠久,早在青銅時期就已經產生,最初的銅鼓是作為炊飲器使用。那時的銅鼓也稱為「釜」,一般是為戰爭時期的軍隊解決行軍用餐問題準備的,因此又稱「行軍鍋」。銅器在當時的運用還不算廣泛,一般只用在軍事上,這也是後來古墓中挖掘出的銅鼓都是與大量兵器共存的原因。

在行軍過程中,人們漸漸發現擊打銅釜能發出響亮的聲音,並且能夠傳的很遠,便開始有了敲擊銅釜以傳遞信息、發布號令或是報訊集眾的習慣。後來,銅釜逐漸演變成了銅鼓,銅鼓也自然而然的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精心打造銅鼓,銅鼓的功能也就有了轉變。精緻的銅鼓被當做進貢或者賞賜的重器,也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在《南史·歐陽頠傳》中提到:「欽南徵夷獠,擒陳文徹,所獲不可勝計。獻大銅鼓,累代所無,頠預其功,還為直閣將軍」。這也就意味著,在古代的戰爭中,獲得銅鼓代表著戰爭的勝利,而失去銅鼓的一方則會失去統治權。

在當時的社會,壯族先民信仰神靈也敬畏神靈。人們希望獲得神靈的憐憫,最終得到指引與佑護,或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滿足。而壯族先民的觀念裡,祭祀是人神交流的一種途徑,銅鼓則是溝通人神的工具。「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壯族先民在祭禮中用歌舞娛神,銅鼓伴歌舞必不可少,銅鼓也就成了祭祀中的禮器。

銅鼓對於壯族先民來說是重要的,人們甚至將它當成了儲存當時人們思想、生活信息的資料庫。在壯族銅鼓之上,一般都會有著豐富的紋飾。青蛙是壯族的「圖騰」,因此蛙型紋飾也比較常見。壯族先民在打造銅鼓的時候,精心鑄造出極具特色的青蛙紋飾,無疑是體現出了壯族人們的圖騰信仰。

銅鼓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深地影響著壯族人的生活,每逢節慶、或是遇到喜喪祭祀,人們總要打鼓以表慶祝或表示悼念,這樣的習俗沿襲至今。壯族銅鼓的千年流傳雖歷經風雨滄桑,卻不曾從壯族人的生活中消逝。時至今日,銅鼓古時的一些用途也許不復存在,但早已融入壯族人們血液中的銅鼓情結始終如一。(梁麗)

相關焦點

  • 壯族銅鼓習俗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 壯族銅鼓習俗的歷史淵源
    2006年5月,壯族銅鼓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銅鼓是壯族最早使用和鑄造銅鼓的民族之一。大約在公元前七世紀前後,生活在中國紅水河流域地區的濮人從炊具銅釜中創造了打擊樂器銅鼓。
  • 壯族銅鼓習俗的主要特徵及文化價值
    在河池西部、南部的紅水河流域中、上遊地區,壯、民族群眾至今一直沿襲著收藏、使用銅鼓和祭鼓的習俗,尤以在節慶中打銅鼓最為壯觀,故古人有「瑤壯俱尚銅鼓」記述。銅鼓文化歷經千年傳承,已在當地壯族群眾的心中烙上深刻吉祥印記,成為抒發民族情感、攏聚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紐帶。  二是存續的民間性。
  • 壯族歷史的「活化石」——廣西河池銅鼓文化傳承保護新圖景
    還有幾天,廣西壯族同胞將迎來最隆重的盛會「三月三歌圩節」。各地的工藝師們正緊鑼密鼓地鑄造、維護歌圩節的必備樂器——銅鼓。作為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活化石」,銅鼓記錄著古駱越民族生命、生產、生活的過程,更是駱越民族的精、氣、神所在。  「世界銅鼓在中國,中國銅鼓在廣西,廣西銅鼓在河池」。河池銅鼓可以追溯到漢代,距今已2000多年。目前全世界傳世銅鼓2400多面,河池就有1458面,佔世界銅鼓藏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得名「世界銅鼓之鄉」。
  • 廣西河池銅鼓文化傳承保護新圖景:壯族歷史的「活化石」
    還有幾天,廣西壯族同胞將迎來最隆重的盛會「三月三歌圩節」。各地的工藝師們正緊鑼密鼓地鑄造、維護歌圩節的必備樂器——銅鼓。在古老的傳說中,銅鼓敲起來就有了靈魂,可以與天地、神靈溝通,保佑鄉寨平安。作為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活化石」,銅鼓記錄著古駱越民族生命、生產、生活的過程,更是駱越民族的精、氣、神所在。「世界銅鼓在中國,中國銅鼓在廣西,廣西銅鼓在河池」。河池銅鼓可以追溯到漢代,距今已2000多年。目前全世界傳世銅鼓2400多面,河池就有1458面,佔世界銅鼓藏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得名「世界銅鼓之鄉」。
  • 節日或重大祭祀活動中,壯族打銅鼓的習俗,體現怎樣的民族特色?
    銅鼓是我國南方古達的濮、越人製造出的一種打擊樂器。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對銅鼓文化保留最為豐富的地區,有西北部及紅水河流域,這兩個地區至今還有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苗族、瑤族、彝族等,每當節日來臨、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這些少數民族總是通過擊打銅鼓來表達他們或喜悅,或悲傷的心情。這樣的風俗一直沿襲到現在。壯族祖先創造的北流型、靈山型、冷水衝型銅鼓,被人們稱之為「銅鼓藝術高峰期的代表」。
  • 壯族作家:銅鼓還有十二生肖、還分一年四季!
    在此,僅與讀者分享文章摘要——十二生肖銅鼓鼓點第六代傳承人寧昌琳和其弟寧昌誠表演十二生肖銅鼓鼓點打法。一都隆,一個生肖和鳴的村莊。村莊的故事要從洪武年說起。……二寧氏家族銅鼓鼓點打法,很快如神話般在民間流傳,進入平民百姓的生活,逢年過節人們都要敲打銅鼓歡慶豐收,以示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國富民強。
  • 雲南第一大銅鼓建成
    雲南第一大銅鼓建成雲南第一大銅鼓建成
  • 廣西文化大講堂講解壯鄉銅鼓文化
    11月25日晚,由灕江出版社和中信銀行南寧分行聯合主辦的廣西文化大講堂第二講在國企書院(灕江書院)開講,講座的主題為「穿越千年的鼓聲——銅鼓文化在廣西」。廣西民族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萬輔彬教授主講。
  • 神秘南方千年銅鼓再「敲響」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董振國、黃耀滕  「天上星星多,地上銅鼓多;星星和銅鼓,給我們安樂。」廣西壯族至今傳唱著這首世代流傳的銅鼓歌。  在廣西,每逢重要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活動,壯族、瑤族、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都要敲打銅鼓。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說。據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原理事長蔣廷瑜介紹,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銅鼓與當地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銅鼓文化。
  • 河池銅鼓:歷史的「活化石」
    2020年1月1日起,經河池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批准的《河池市民間傳世銅鼓保護條例》將正式施行。人們擊鼓而舞,伴舞而歌,讓銅鼓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世界銅鼓在中國,中國銅鼓在廣西,廣西銅鼓在河池」的獨特文化。據相關資料統計,全世界現留存於世的2400多面民間傳世銅鼓中,河池就佔1400多面,享有「銅鼓之鄉」之美譽。2006年,河池市「壯族銅鼓習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國家文化部授予東蘭縣為「中國民間銅鼓藝術之鄉」。
  • 廣西東蘭縣成為「中國民間銅鼓文化藝術之鄉」
    東方網3月12日消息:記者11日從廣西旅遊部門了解到,廣西河池市東蘭縣近日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銅鼓文化藝術之鄉」。   東蘭銅鼓已有2000多年歷史,被稱作保留銅鼓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東蘭縣民間傳承使用的銅鼓達612面,素有「銅鼓之鄉」美譽。銅鼓類型以「麻江型」最多,佔世界傳世銅鼓總量的四分之一。
  • 「世界最大銅鼓」亮相環江
    原標題:「世界最大銅鼓」亮相環江  這是6月29日拍攝的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城花竹帽廣場「世界最大銅鼓」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證書頒發現場。      2018年6月29日,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城花竹帽廣場,為該縣一面銅鼓頒發「世界最大銅鼓」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證書。銅鼓面徑6.68米,淨重達50噸,由黃銅一次澆鑄成型。這面銅鼓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銅鼓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帶領30多名民間工匠,歷時10個月鑄造完成。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 壯族銅鼓節的傳說介紹 已有2700年歷史
    廣西壯族的銅鼓有著極高榮譽,在我國是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銅鼓從發現到現在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有屬於自己的銅鼓節。那麼,本期少數民族的節日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關於壯族銅鼓節的傳說。壯族的銅鼓節傳說:銅鼓是壯族開天闢地的老祖宗保洛陀造的  壯族的先民使用銅鼓,會把它們當成傳家寶,非常珍愛,不管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他們都會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即使在戰爭的年代也會想方設法保護好。  壯族人認為,銅鼓象徵著一種力量、權威、通靈、是神聖並富有魅力的,是一件人們可以寄予厚望和神秘的珍寶。
  • 我形我塑——壯族民族文化符號的時代步伐
    壯族在全國民眾面前甫一亮相,就不再是王朝文獻裡的「南蠻、愚昧、落後」,而是「美麗、勤勞、睿智」。「劉三姐」給壯族帶來了巨大的自豪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是壯族首次將自己的文化視覺化、舞臺化和物象化,既符合時代政治需要,又符合人皆有之的愛美之心,傳受雙方在身份認同與審美愉悅上產生了強烈共鳴。
  • 雲南文山是中國古代「銅鼓文化」又一中心
    新華網昆明8月17日電(記者曹瀅)被視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銅鼓文化」研究近來有了新進展。地處西南山區、與越南接壤的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因發現種類繁多的銅鼓,而被考古學家認為可能是「銅鼓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同時還是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銅鼓自100多年前引起西方學者的關注。
  • 廣西民族博物館跨界推廣壯族元素文創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社南寧11月28日電(記者朱麗莉、姚雨璘)銅鼓、蛙紋、壯錦……在廣西南寧市「三街兩巷」歷史街區,肯德基廣西民族文化主題餐廳內壯族元素隨處可見。近日,廣西民族博物館與肯德基跨界合作,在主題餐廳推出四款以壯族銅鼓紋飾為元素的「銅鼓萌獸」咖啡,掀起一場「民族風」。寓意美好吉祥的鹿紋、寓意風調雨順的蛙紋、寓意金玉滿堂的牛紋……此次活動推出的「銅鼓萌獸」咖啡,將具有廣西特色的銅鼓元素與咖啡進行融合,讓人眼前一亮。廣西民族博物館在餐廳展示銅鼓文化知識。
  • 西南地區悠久燦爛的銅鼓文化,蘊含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銅鼓為壯族、水族、苗族、瑤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最為常見且重要的打擊樂器,在我國西南及東南亞地區有著廣泛影響根據銅鼓流行的不同地區與樣式,通常將其分為滇系、粵系兩大體系,一般滇系銅鼓體型較小、花紋大都為單弦分暈,而粵系銅鼓體型高大、鼓面繪製有多種立體浮雕圖案。銅鼓鼓面、鼓身皆使用青銅鑄造,銅鼓中胸有便於拿取的銅耳,鑄造時間由最早的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延續至清代晚期,其中以漢代銅鼓的製作形態最為精美、樣式也最多。
  • 廣西東蘭成功舉辦國際銅鼓文化旅遊節
    世界的銅鼓在中國,中國的銅鼓在廣西,廣西的銅鼓在東蘭。昨天上午,在銅鼓文化歷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館一會兩基地」(東蘭民間銅鼓收藏館、東蘭銅鼓文化研究會、壯族銅鼓習俗——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鼓文化研究基地)一一舉行了揭(授)牌儀式,深層次地展現獨有的東蘭銅鼓文化旅遊新魅力。
  • 網絡電影《銅鼓雲天》在東蘭縣正式開拍
    本報訊(見習記者 韋玉廈)9月6日上午,網絡電影《銅鼓雲天》在東蘭縣正式開拍。通過電影,向全國觀眾展示東蘭的自然風景、人文歷史,讓更多的人了解銅鼓文化,感受東蘭「世界銅鼓之鄉」的魅力。據悉,《銅鼓雲天》講述一個讀心理學專業的東蘭籍年輕人回到家鄉時,剛好遇到東蘭銅鼓失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