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特產:竟有很多是被中國經遺忘和丟掉的東西

2020-11-27 騰訊網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中日文化的趨同與分野?

在全球頻繁互動的今天,中日之間的器物和文化交流始終非常密切。但很多在吃著刺身、穿著和服或觀看相撲比賽時都不會想到,這些文化符號其實源自古代中國。只是在距離今天更近的時代中,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後來的人所遺忘。

相撲

今天的相撲 無疑是屬於日本的文化符號

相撲作為日本最受歡迎的運動,被冠以「國技」之名。但最早的相撲卻是出自中國,當時的名稱還是角牴。這種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的搏擊運動,一度是貴族錘鍊武德的訓練技巧。尤其是在秦軍兼併六國後,大力收繳本地居民的武器。於是讓更多人只能通過練習角牴,維持最基本的武術和體魄。

進入胡風盛行的南北朝時代,類似的摔跤運動依然非常興盛。但名稱卻從原先的的角牴,改為了今人更為熟悉的相撲。到了盛唐時代,大量遣唐使在長安等地耳濡目染,將相撲運動帶回日本。而在東亞大陸,相撲到宋朝時都非常盛行。隨著蒙元帝國建立,蒙古式摔跤被一併傳入,才逐步取代了原先的相撲運動。但直到清朝時,民間依然流行被成為角力的類似運動。

清朝書籍上的 角力運動

至於被帶回日本的相撲,也經歷了一大段時間的蟄伏,到江戶時期才真正興盛起來。在後來的明治時代初期,相撲也成為日本人尋求民族自豪感的儀式性運動。偶爾摔倒幾個西洋門外漢的做法,非常有利於提振民心士氣。相撲運動也隨著日本國力的提升,成為該國的符號性文化遺產。以至於還有出生蒙古的選手加入,在當代的日本相撲界摔出名氣。

相撲在近代還一度成為日本的自信維持運動

和服

今天的和服樣式 成形於19世紀

和服作為日本標誌性的服飾已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但最初的和服與今天的款式有很大不同,其受影響的源頭也在大陸的吳越地區。

三國時期,還在穿麻布的倭國人漂洋過海到東吳境內,看到本地人經常穿光滑鮮亮的絲綢服飾。很快,來自大陸的商船便把這種吳服的製作技術帶入日本。有趣的是,吳服不僅有輸入日本,也對隔海的半島有很大影響。結果,同樣學習此技術的半島先民,也經常在跨海貿易中與日本人進行交流。

隋唐時代的早期日本和服

平安時代的日本和服

直到日本停止派送遣唐使,其與東亞大陸的交流才趨於減少。受其影響,和服開始慢慢進行著本土化演變。但隨著大陸上的帝國體系崩潰,吳越地區的商人又開始頻繁訪問日本。中期的和服也就跟著再次出現款式變化。這個進程因為蒙古人的兩次入侵失敗而一度中斷,但卻也擋不住日本地方領主組織的貿易船隊。哪怕是在對外崇尚封閉的明朝,日本西部與吳越沿海的交流也沒有停滯不前。於是,源自三國時代的吳服樣式,又最後一次受到大陸影響。

至於我們今天看到的和服,則要到19世紀的江戶時代後期才基本定型。對比此前的戰國時代和平安時代,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

17世紀的戰國後期和服

木屐

今日的木屐 是日本和服的標配

當然,日本人在穿和服時還必須搭配木屐。但木屐也並非日本原產之物,而是來自先秦時期的東亞大陸。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很多古畫與考古發現,都印證了木屐在古代中國的流行。日本最初的木屐,也極有可能是通過同東吳的貿易獲得。

一直到唐朝之前,木屐在大陸地區都非常流行。但隨著胡風由南北朝開始不斷影響,這種帶有古風的鞋子被逐漸取代。其他原因則可能是由於氣候與植被覆蓋率的顯著變化。

三國東吳古墓中的木屐

因為從唐朝後期開始,包括關中等地的生態環境就已經開始了惡化趨勢。江淮以北各地的沼澤溼地被大量開發,並造成原有生態環境的劇變。倒是山麓更多的長江以南各地,在很長時間內都有延緩變化。但終究架不住主流文化和生產模式所帶來的習俗變遷。

日本人之所以堅持木屐文化,是因為這種鞋子防滑且耐磨,非常適合當地的溫暖潮溼氣候。考慮到日本至今仍有很高的植被覆蓋率,環境因素就不能不成為我們體察木屐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古代畫作的細節中也經常露出當時的木屐

榻榻米

19世紀 染色老照片上的日本榻榻米製作

受到胡風影響的文化變遷,不僅會體現在鞋子上,同樣反映在日常的生活休息領域。今天的很多人都認為榻榻米是典型的日本特色家具,完全不知自己的先民曾經異常重視此類文化習俗。

因為一直到唐朝建立為止,包括中原等地的居民都熱衷席地而坐。為了規範坐姿,也和今天的日本一樣強調正坐。如果有人在正式場合盤腿或張開雙腳,那麼就會被視為非常粗俗的不雅舉動。

正襟危坐 同樣是古代士大夫們的標準儀態

但從南朝北朝開始,更有西方特色的椅子和床開始傳入中土。雖然類似的東西在古典時代的歐亞兩地都流傳開來,但在東亞地區還是稀罕之物。

因此,北朝與盛唐的文人都會將其稱為「胡床」。到了宋朝時,接見後世樣貌的椅子和床都成為主流,將原本的習俗取而代之。到是與大陸存在長期隔閡的日本,還保留著最初的榻榻米風俗。

北齊時代 畫作中的胡床

刺身

刺殺被很多人膚淺的理解為 日本生魚片

最後,作為日本飲食代表的刺身,同樣也是東亞大陸的上古遺風。在很多人眼裡,刺身幾乎就等同於生魚片等海產品。但真實的刺身,實際上只是一種飲食方式。至於盤子裡究竟放的是海魚河鮮或是牛肉雞肉,都不影響其成為刺身的某個分支。

一直到宋朝前後 刺殺都在大陸地區流行

一直到宋元時期,大陸地區的居民都吃著類似今天的日本料理。除了以米飯作為主食,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吃生魚片和新鮮烤肉。儘管有大量食用日本傳統所沒有的羊肉,但基本形式沒有太大區別。

當代日本料理中的 雞肉刺身

但當帝國進入明清時代,戰亂與人口暴漲的周而復始,終究讓更多地區的環境出現惡化。加之豬肉取代羊肉成為主要的大肉來源,料理也就與保留古風的日本漸行漸遠。日本也曾因為人口爆炸而出現幾百年的「全民素食時代」,但海魚始終屬於擦邊球範圍被保留。從明治時代開始,飲食中的肉類比例逐步上升,也就重新回到刺身原本應有的狀態。

當代日本料理中的 牛肉刺身

以上這些生活習俗的變遷和對比,多少有些造化弄人的感覺。但背後卻能以點及面,反應千年來的地緣環境變化。僅此而言,就值得生活在全球化時代的我們多個心眼。

相關焦點

  • 日本文化特產:竟有很多是被中國經遺忘和丟掉的東西
    但很多在吃著刺身、穿著和服或觀看相撲比賽時都不會想到,這些文化符號其實源自古代中國。只是在距離今天更近的時代中,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後來的人所遺忘。倒是山麓更多的長江以南各地,在很長時間內都有延緩變化。但終究架不住主流文化和生產模式所帶來的習俗變遷。日本人之所以堅持木屐文化,是因為這種鞋子防滑且耐磨,非常適合當地的溫暖潮溼氣候。
  • 日本文化特產:竟有很多是被中國人遺忘和丟掉的東西
    但很多在吃著刺身、穿著和服或觀看相撲比賽時都不會想到,這些文化符號其實源自古代中國。只是在距離今天更近的時代中,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後來的人所遺忘。倒是山麓更多的長江以南各地,在很長時間內都有延緩變化。但終究架不住主流文化和生產模式所帶來的習俗變遷。日本人之所以堅持木屐文化,是因為這種鞋子防滑且耐磨,非常適合當地的溫暖潮溼氣候。
  • 日本特產玄餅,法國特產馬卡龍,中國有什麼?吃貨:經典!
    日本特產玄餅,法國特產馬卡龍,中國有什麼?吃貨:經典!世界上有上百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象徵,一說到這種美食,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這個國家,而提到這個國家的美食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到這種食物,這就是一個國家的特產。
  • 日本遊客,常買什麼中國特產?日本女生:控制不住想買
    購物是人的天性,在我們去日本背電飯鍋馬桶蓋的時候,日本人到中國也是一番掃貨。對於我國臨近國家的日本而言,很多人也是藉此機會再次來到我國遊玩上一番,對於我國現存的文化特色以及多種多樣的美食,也是深受其喜愛的。
  • 「日本特產」獲批解禁,當地民眾喊話:別把「好東西」都出口中國
    其次日本還有很多的特色人文習俗,春天的櫻花季,盛夏的夏日祭,金秋的盂蘭盆節以及年底的聖誕和新年也都十分有趣。所以日本每年都會接待接近千萬級別的中國遊客,兩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日本自然和中國聯繫起來很密切的交流。
  • 很多日本人來中國旅遊,其實是來買這三種特產!特別是第二種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很多人都會選擇出國旅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只要能玩得開心,很多中國人都會出國旅遊,外國人也會來中國旅遊,中國也是日本人最喜歡的國家,所以日本遊客來中國旅遊回國都會買這三種特產!一起來了解小編吧。第一個特產是,中國旗袍,中國旗袍歷史非常悠久,穿在中國女性身上會顯得非常漂亮。
  • 日本遊客來中國旅遊,對這三個特產最喜歡,第二個讓很多女人想買
    文/某凡日本遊客來中國旅遊,對這三個特產最喜歡,第二個讓很多女人想買如今的中國人民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國外,把出國旅遊作為生活的一種常態。然而說起出國旅遊比較受中國遊客喜愛的國家,那麼日本算得上是一個。雖然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有些過節,但是絲毫沒影響到中國遊客去日本旅遊的熱情,當然有中國遊客去日本旅遊,自然也有日本遊客來中國旅遊,畢竟從日本的文化上面能看到很多中國文化的影子,所以日本人對中國文化也是頗感興趣。
  • 中國一廉價商品在日本改頭換面,中國遊客當「日本特產」高價買回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開始有了提高生活品質的意識。這種情況大多體現在對生活的追求,很多人不再拼命賺錢攢錢,而是開始學著享受生活,先是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景點內人數爆滿,緊接著,人們不滿足於國內旅遊,開始辦護照出國旅遊了。其中最常去的就是鄰邊韓國日本等國家。
  • 日本遊客在中國旅遊時,都會購買哪些特產
    每到一個地方旅遊,我們除了會遊玩當地美景和品嘗當地美食之外,還會想著購買特產帶回去給親朋好友,特產融入了當地的一些習俗文化,可能是吃的,可能是用的,可能是穿的。
  • 中國歷史上有兩本書,被國人當垃圾丟掉,日本卻視如珍寶從此崛起
    中國歷史上有兩本書,被國人當垃圾丟掉,日本卻視如珍寶從此崛起。日本崛起有三分之二的原因與我國有關,大家都知道,原來的日本只是我們的一個藩屬國,學習借鑑中國的文化,並以此來發展本民族的文化,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曾經有兩本書籍,本國人當作垃圾丟掉,但是日本人撿去之後視作珍寶,從此開始崛起,將舊中國甩在後邊。首先第一本書就是清朝時期魏源寫的《海國圖志》。
  • 日本遊客最喜歡中國的三樣「特產」,尤其是女性遊客,再貴也要買
    而且由於每個國家和城市都有不同的特色,產品價格相差很大,種類也是非常繁多的所以讓我們有很多選擇的空間。尤其是很多人在出國旅行的時候,一定都會將國外的特產帶回來,比如我們的鄰國日本就是我國遊客非常喜歡購物的一個旅遊目的地。
  • 日本遊客在中國旅遊時,都會買什麼樣的特產?導遊:主要有3樣!
    日本遊客在中國旅遊時,都會買什麼樣的特產?導遊:主要有3樣!日本,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經濟實力非常強,是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熱門旅遊城市的增多也吸引了很多日本遊客的不斷前往。國人在國內旅遊的過程中也能見到有很多日本遊客,尤其是在上海。那麼驢友們知道,日本遊客在中國旅遊時,都會買什麼樣的特產?對此導遊表示:主要有3樣!驢友們猜到嗎,現在就一起來看看吧!
  • 日本從中國學習了很多先進文化,但有兩樣東西他們堅決不學
    如果說將世界主要國家組成一個班,美國願意當班長,中國可能是團支書,俄羅斯是紀律委員,法國是宣傳委員,英國是生活委員。日本,學習委員。 別的不說,單說日本為什麼愛學習。
  • 這些著名的「日本特產」其實都源於中國,不止是茶道、和服!
    日本國土面積雖然小,但是日本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非常廣泛,大家小時候應該都看過日本的動漫,像是哆啦A夢,奧特曼,或者海賊王等等,在我們看動漫的過程中,就接觸到了非常多的日本文化,他們也都成了我們印象中日本的標誌和特產,但是其實,日本受古代中國的影響是非常深的,很多的「日本特產」其實都來源於中國
  • 知否:知否中隱藏的文化,很多被遺棄,而日本卻都學走了
    之前大火的知否無論是精緻的服化道具,還是習俗禮儀都收穫到不少好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裡面很多傳統文化跟鄰國好像啊!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那些被日本學去的文化;一、插花:一模一樣,中國插花技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花卉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流行了,隋唐時期就流傳到日本了,起初插花只是在貴族小姐們流行,劇中明蘭學習插花,受邀前來教授的可是太后身邊的人哦咖位不是一般的大,後到宋代插花藝術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 中國文化,竟這樣影響了全世界
    中華千年歷史,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和繼承自己的文化,以下這些文化源自於中國,卻同樣在他國發揚光大,那麼這些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一、團扇團扇在奈良時代由唐朝傳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團扇是宮廷貴族。到平安時代末期,才允許一般庶民百姓使用。目前已成為花火大會必備的東西之一。二、茶道
  • 日本京都府有哪些特產
    京都府是人口較多的自治體之一,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那你知道京都府有哪些特產嗎?1、清水燒  這是京都地區最有代表性的傳統陶器,常用於家庭餐具和茶道、花道、香道的用具等。
  • 廈門特產_廈門有什麼特產
    每次出門旅行,除了沉浸良辰美景之中,很多人都會選擇購買當地特產。特產這個東西,蘊含著深厚的當地風俗和文化,從一個小小的特產裡,仿佛能看透這個地方的前世今生。廈門是一個年輕有活力的城市,處處充滿著文藝小清新,但要說起廈門特產,很多人怕是也想不出具體有哪些吧?嘿嘿,這時候看看我這篇科普小作文,應該能多有一些了解啦。
  • 中國特產的美食,卻被日本人稱之為「神的食物」,很多人吃不起!
    中國特產的美食,卻被日本人稱之為「神的食物」,很多人吃不起!在中國美食的種類是非常豐富的,有很多食物都成了老外眼中的奢侈品。尤其是中國的一些傳統美食,製作工藝比較特殊,很多老外都學不會,所以也很難製作出這樣的美味來,只有在中國才能吃得到。
  • 日本人眼中「最難吃」的中國糖果,網友:不識貨,全部都是特產
    我們在小時候平時喜歡吃糖果,糖果能讓我們的心情變好,吃到最裡面甜甜的感覺,什麼煩惱都忘了,有時不開心的時候,吃上一個糖果就能夠好起來、每個國家的文化都不一樣,現在全球是一個經濟化的年代,在網上就能買到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糖果也不例外,甚至還可以吃到其他國家的糖果,最近在網友在網上評論哪個國家的糖果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