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特產:竟有很多是被中國人遺忘和丟掉的東西

2020-08-25 秋風不如意


在全球頻繁互動的今天,中日之間的器物和文化交流始終非常密切。但很多在吃著刺身、穿著和服或觀看相撲比賽時都不會想到,這些文化符號其實源自古代中國。只是在距離今天更近的時代中,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後來的人所遺忘。


相撲

今天的相撲 無疑是屬於日本的文化符號


相撲作為日本最受歡迎的運動,被冠以「國技」之名。但最早的相撲卻是出自中國,當時的名稱還是角牴。這種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的搏擊運動,一度是貴族錘鍊武德的訓練技巧。尤其是在秦軍兼併六國後,大力收繳本地居民的武器。於是讓更多人只能通過練習角牴,維持最基本的武術和體魄。


進入胡風盛行的南北朝時代,類似的摔跤運動依然非常興盛。但名稱卻從原先的的角牴,改為了今人更為熟悉的相撲。到了盛唐時代,大量遣唐使在長安等地耳濡目染,將相撲運動帶回日本。而在東亞大陸,相撲到宋朝時都非常盛行。隨著蒙元帝國建立,蒙古式摔跤被一併傳入,才逐步取代了原先的相撲運動。但直到清朝時,民間依然流行被稱為角力的類似運動。


清朝書籍上的 角力運動


至於被帶回日本的相撲,也經歷了一大段時間的蟄伏,到江戶時期才真正興盛起來。在後來的明治時代初期,相撲也成為日本人尋求民族自豪感的儀式性運動。偶爾摔倒幾個西洋門外漢的做法,非常有利於提振民心士氣。相撲運動也隨著日本國力的提升,成為該國的符號性文化遺產。以至於還有出生蒙古的選手加入,在當代的日本相撲界摔出名氣。


相撲在近代還一度成為日本的自信維持運動


和服

今天的和服樣式 成形於19世紀


和服作為日本標誌性的服飾已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但最初的和服與今天的款式有很大不同,其受影響的源頭也在大陸的吳越地區。


三國時期,還在穿麻布的倭國人漂洋過海到東吳境內,看到本地人經常穿光滑鮮亮的絲綢服飾。很快,來自大陸的商船便把這種吳服的製作技術帶入日本。有趣的是,吳服不僅有輸入日本,也對隔海的半島有很大影響。結果,同樣學習此技術的半島先民,也經常在跨海貿易中與日本人進行交流。


隋唐時代的早期日本和服


平安時代的日本和服


直到日本停止派送遣唐使,其與東亞大陸的交流才趨於減少。受其影響,和服開始慢慢進行著本土化演變。但隨著大陸上的帝國體系崩潰,吳越地區的商人又開始頻繁訪問日本。中期的和服也就跟著再次出現款式變化。這個進程因為蒙古人的兩次入侵失敗而一度中斷,但卻也擋不住日本地方領主組織的貿易船隊。哪怕是在對外崇尚封閉的明朝,日本西部與吳越沿海的交流也沒有停滯不前。於是,源自三國時代的吳服樣式,又最後一次受到大陸影響。


至於我們今天看到的和服,則要到19世紀的江戶時代後期才基本定型。對比此前的戰國時代和平安時代,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


17世紀的戰國後期和服


木屐

今日的木屐 是日本和服的標配


當然,日本人在穿和服時還必須搭配木屐。但木屐也並非日本原產之物,而是來自先秦時期的東亞大陸。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很多古畫與考古發現,都印證了木屐在古代中國的流行。日本最初的木屐,也極有可能是通過同東吳的貿易獲得。


一直到唐朝之前,木屐在大陸地區都非常流行。但隨著胡風由南北朝開始不斷影響,這種帶有古風的鞋子被逐漸取代。其他原因則可能是由於氣候與植被覆蓋率的顯著變化。


三國東吳古墓中的木屐


因為從唐朝後期開始,包括關中等地的生態環境就已經開始了惡化趨勢。江淮以北各地的沼澤溼地被大量開發,並造成原有生態環境的劇變。倒是山麓更多的長江以南各地,在很長時間內都有延緩變化。但終究架不住主流文化和生產模式所帶來的習俗變遷。


日本人之所以堅持木屐文化,是因為這種鞋子防滑且耐磨,非常適合當地的溫暖潮溼氣候。考慮到日本至今仍有很高的植被覆蓋率,環境因素就不能不成為我們體察木屐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古代畫作的細節中也經常露出當時的木屐


榻榻米

19世紀 染色老照片上的日本榻榻米製作


受到胡風影響的文化變遷,不僅會體現在鞋子上,同樣反映在日常的生活休息領域。今天的很多人都認為榻榻米是典型的日本特色家具,完全不知自己的先民曾經異常重視此類文化習俗。


因為一直到唐朝建立為止,包括中原等地的居民都熱衷席地而坐。為了規範坐姿,也和今天的日本一樣強調正坐。如果有人在正式場合盤腿或張開雙腳,那麼就會被視為非常粗俗的不雅舉動。


正襟危坐 同樣是古代士大夫們的標準儀態


但從南朝北朝開始,更有西方特色的椅子和床開始傳入中土。雖然類似的東西在古典時代的歐亞兩地都流傳開來,但在東亞地區還是稀罕之物。


因此,北朝與盛唐的文人都會將其稱為「胡床」。到了宋朝時,接見後世樣貌的椅子和床都成為主流,將原本的習俗取而代之。到是與大陸存在長期隔閡的日本,還保留著最初的榻榻米風俗。


北齊時代 畫作中的胡床


刺身

刺殺被很多人膚淺的理解為 日本生魚片


最後,作為日本飲食代表的刺身,同樣也是東亞大陸的上古遺風。在很多人眼裡,刺身幾乎就等同於生魚片等海產品。但真實的刺身,實際上只是一種飲食方式。至於盤子裡究竟放的是海魚河鮮或是牛肉雞肉,都不影響其成為刺身的某個分支。


一直到宋朝前後 刺殺都在大陸地區流行


一直到宋元時期,大陸地區的居民都吃著類似今天的日本料理。除了以米飯作為主食,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吃生魚片和新鮮烤肉。儘管有大量食用日本傳統所沒有的羊肉,但基本形式沒有太大區別。


當代日本料理中的 雞肉刺身


但當帝國進入明清時代,戰亂與人口暴漲的周而復始,終究讓更多地區的環境出現惡化。加之豬肉取代羊肉成為主要的大肉來源,料理也就與保留古風的日本漸行漸遠。日本也曾因為人口爆炸而出現幾百年的「全民素食時代」,但海魚始終屬於擦邊球範圍被保留。從明治時代開始,飲食中的肉類比例逐步上升,也就重新回到刺身原本應有的狀態。


當代日本料理中的 牛肉刺身


以上這些生活習俗的變遷和對比,多少有些造化弄人的感覺。但背後卻能以點及面,反應千年來的地緣環境變化。僅此而言,就值得生活在全球化時代的我們多個心眼。

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相關焦點

  • 日本文化特產:竟有很多是被中國經遺忘和丟掉的東西
    但很多在吃著刺身、穿著和服或觀看相撲比賽時都不會想到,這些文化符號其實源自古代中國。只是在距離今天更近的時代中,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後來的人所遺忘。倒是山麓更多的長江以南各地,在很長時間內都有延緩變化。但終究架不住主流文化和生產模式所帶來的習俗變遷。 日本人之所以堅持木屐文化,是因為這種鞋子防滑且耐磨,非常適合當地的溫暖潮溼氣候。考慮到日本至今仍有很高的植被覆蓋率,環境因素就不能不成為我們體察木屐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 日本文化特產:竟有很多是被中國經遺忘和丟掉的東西
    但很多在吃著刺身、穿著和服或觀看相撲比賽時都不會想到,這些文化符號其實源自古代中國。只是在距離今天更近的時代中,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後來的人所遺忘。倒是山麓更多的長江以南各地,在很長時間內都有延緩變化。但終究架不住主流文化和生產模式所帶來的習俗變遷。日本人之所以堅持木屐文化,是因為這種鞋子防滑且耐磨,非常適合當地的溫暖潮溼氣候。
  • 揚言不賣中國人東西,特產反而囤積腐爛,如今竟再次找上門
    曾經揚言不賣東西給中國人,特產反而開始囤積腐爛,如今又再次找上門!越南作為中國的鄰國之一,中越兩國這些年之間進行了大量貿易往來。但是,沒有人會想到,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越南還揚言威脅不賣東西給中國人,想要以此迫使中國妥協。
  • 「日本特產」獲批解禁,當地民眾喊話:別把「好東西」都出口中國
    其次日本還有很多的特色人文習俗,春天的櫻花季,盛夏的夏日祭,金秋的盂蘭盆節以及年底的聖誕和新年也都十分有趣。所以日本每年都會接待接近千萬級別的中國遊客,兩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中國會向日本你出口大量輕工產品,例如紡織品,塑料製品和電器。而日本則會向中國出口精密機械和重工業的產品和原料。包括汽車,鋼材,石化產品等等。可以說因為地理關係和以前援華的歷史,中日兩國的經濟交流特別多,在上海等城市內,日企的身影一直不少。而現在就有一個「日本特產」被重新獲批出口,讓當地的農夫十分樂開懷,你知道是什麼東西嗎?
  • 很多日本人來中國旅遊,其實是來買這三種特產!特別是第二種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很多人都會選擇出國旅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只要能玩得開心,很多中國人都會出國旅遊,外國人也會來中國旅遊,中國也是日本人最喜歡的國家,所以日本遊客來中國旅遊回國都會買這三種特產!一起來了解小編吧。第一個特產是,中國旗袍,中國旗袍歷史非常悠久,穿在中國女性身上會顯得非常漂亮。
  • 日本遊客來中國旅遊,對這三個特產最喜歡,第二個讓很多女人想買
    文/某凡日本遊客來中國旅遊,對這三個特產最喜歡,第二個讓很多女人想買如今的中國人民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國外,把出國旅遊作為生活的一種常態。然而說起出國旅遊比較受中國遊客喜愛的國家,那麼日本算得上是一個。雖然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有些過節,但是絲毫沒影響到中國遊客去日本旅遊的熱情,當然有中國遊客去日本旅遊,自然也有日本遊客來中國旅遊,畢竟從日本的文化上面能看到很多中國文化的影子,所以日本人對中國文化也是頗感興趣。
  • 為何中國人發明的木屐在日本如此受歡迎,在中國卻被遺忘
    在清代除了花盆底鞋還有泥屐鞋,這種鞋原本叫木屐鞋,和拖鞋比較像,但是又不太一樣,它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木屐鞋在古代漢代比較流行,到了現代漸漸就被大家遺忘了,但是在日本卻非常的受歡迎,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木屐鞋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路來回咯吱咯吱作響,底下有四個鐵釘,非常耐磨、防滑,適合在下雨天的時候穿。
  • 最尷尬的事情,很多中國人去參拜日本神社,留下的東西讓我們難受
    最尷尬的事情,很多中國人去參拜日本神社,留下的東西讓我們難受文/婉舒日本靖國神社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是不可忘的恥辱,是被他們當成榮譽的傷害過我們的那些人,除了那個讓我們憤怒的神社,在日本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神社
  • 日本遊客,常買什麼中國特產?日本女生:控制不住想買
    購物是人的天性,在我們去日本背電飯鍋馬桶蓋的時候,日本人到中國也是一番掃貨。對於我國臨近國家的日本而言,很多人也是藉此機會再次來到我國遊玩上一番,對於我國現存的文化特色以及多種多樣的美食,也是深受其喜愛的。
  • 日本特產玄餅,法國特產馬卡龍,中國有什麼?吃貨:經典!
    日本特產玄餅,法國特產馬卡龍,中國有什麼?吃貨:經典!世界上有上百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象徵,一說到這種美食,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這個國家,而提到這個國家的美食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到這種食物,這就是一個國家的特產。
  • 這些著名的「日本特產」其實都源於中國,不止是茶道、和服!
    日本國土面積雖然小,但是日本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非常廣泛,大家小時候應該都看過日本的動漫,像是哆啦A夢,奧特曼,或者海賊王等等,在我們看動漫的過程中,就接觸到了非常多的日本文化,他們也都成了我們印象中日本的標誌和特產,但是其實,日本受古代中國的影響是非常深的,很多的「日本特產」其實都來源於中國
  • 日本京都府有哪些特產
    京都府是人口較多的自治體之一,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那你知道京都府有哪些特產嗎?1、清水燒  這是京都地區最有代表性的傳統陶器,常用於家庭餐具和茶道、花道、香道的用具等。
  • 中國人為何忘不了「日本鬼子」?
    這顯然對稱謂者和被稱謂者都是一種不幸,可為什麼會這樣?我看主要歸咎於兩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就是「日本鬼子」的老故事過於刻骨銘心。故事的細節就免談了吧,它們過於沉重,也過於深長。那個時代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斥著死神的猙獰和魔鬼的殘暴!
  • 廈門特產_廈門有什麼特產
    每次出門旅行,除了沉浸良辰美景之中,很多人都會選擇購買當地特產。特產這個東西,蘊含著深厚的當地風俗和文化,從一個小小的特產裡,仿佛能看透這個地方的前世今生。廈門是一個年輕有活力的城市,處處充滿著文藝小清新,但要說起廈門特產,很多人怕是也想不出具體有哪些吧?嘿嘿,這時候看看我這篇科普小作文,應該能多有一些了解啦。
  • 日本遊客到中國購物,看到他們買的東西,中國人疑惑不已
    旅行可以說是人們一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旅行可以讓我們暫時拋開工作的壓力和生活中的煩惱,靜靜地享受美景美食帶來的快樂,是放鬆壓力的最好方式。這些年出國遊越來越流行,很多國家的人民都喜歡到另外一個國家去體驗一下不同國家的文化底蘊。
  • 日本闊太在中國搶購這些東西,一直買到斷貨,因為帶回國有面子!
    你們大家應該都是一樣的,出去旅遊肯定會帶回一些當地的特產,可是不僅僅我們中國人是這樣的,日本的遊客也是這樣的,現在日本遊客來中國旅遊的越來越多,可是沒有想到這些遊客來中國旅遊的目的不僅僅是欣賞美景。居然還有其他的目的,是不是想知道他們有什麼目的?那就和小編一起往下看看吧!
  • 日本人無法理解:這麼貴的東西,為何中國人卻把它當做飯吃
    對於中國遊客而言,日本是一個讓人不陌生的國家,因為很多國人都喜歡在小長假的時候到這裡旅遊。據了解在2018年的時候,日本旅遊觀光局統計的數據中,日本在那一年中共接待了超過800萬的中國遊客,成為了日本國際遊客中最多的群體。
  • 越南最「神秘」特產,禁止賣給中國人,被發現或許有「牢獄之災」
    我們中國到旅遊業發展是非常強大的,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出去旅遊,出去旅遊,會去一些東南亞的國家,比如說越南,我們都知道越南有一些獨特的特產是中國所沒有的,或者在中國價格比較昂貴,所以很多人都會購買一些土特產回國,這樣能送給親朋好友當作禮物。
  • 中國人吃剩丟掉的東西,在韓國卻搶著買,網友:原來如此
    中國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無數文化, 其中「美食文化」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畢竟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在中國的食物眼裡,很多食材被烹飪成美味的美食,基本上很多東西都可以利用一點,但是現在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人們也有選擇地吃東西。
  • 半點東西都不捨得扔的日本,卻為啥被批太浪費,實則是有苦衷
    想來大家都對日本這個國家有著一定的印象,作為中國的鄰國,再加上很多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對日本的看法大多都不太一樣,然而卻是日本之所以能夠從一個小小的島國發展成為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還是有它的厲害之處的,這點我們都不能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