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編輯談寫作:留一條縫,重新審視生活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生的作家,文學履歷中很少有能繞過《萌芽》與「新概念」的。

11月15日,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萌芽》雜誌編輯、作家徐敏霞做客華東師範大學創意寫作專業第八期「名家作家談」,以「青年寫作:縫隙的價值」為題,講述了《萌芽》的演變歷程、「新概念作文大賽」的由來以及「發現日常」的文學思維。本次分享由評論家、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項靜主持。

11月15日,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萌芽》雜誌編輯、作家徐敏霞做客華東師範大學創意寫作專業第八期「名家作家談」。 葉楊莉 攝

《萌芽》首次轉型,在縫隙中求生存

《萌芽》創刊於1956年7月。當時,在巴金的提議下,這份純文學雜誌成為許多初涉文壇的新人的平臺。「它和《收穫》《上海文學》這樣的嚴肅文學雜誌沒有什麼區別,可能僅僅是作者群體在資歷上稍顯稚嫩,但沒有人會認為它在內容上專門面向青年人。」

徐敏霞說:「直至1995年,《萌芽》上還能看到葉兆言、陸文夫、格非、張煒、池莉、閻連科、扎西達娃、阿來、虹影、邱華棟的名字。那個時期的作者與社會變革的連接特別緊密,對大時代中小人物的命運非常敏感。也由於當時各種文學思潮的滲透,所以無論散文還是小說創作的語言都比較詩化,也有很多充滿隱喻和語言實驗的先鋒派作品。」

但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轉變。一方面,全民閱讀文學期刊的盛況消失了;另一方面,人們的創作熱情也沒有那麼高漲了。《萌芽》銷量持續下跌,生存也難以為繼。1996年,剛剛接手《萌芽》的新任主編趙長天與當時的編輯們討論必須改版,使《萌芽》的讀者定位從一般的文學愛好者,變為高中生和大學生。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還保有閱讀的熱情,還希望通過文學指引自己的人生。」徐敏霞稱,讀者定位的改變,勢必也影響到了雜誌作者隊伍的變化,「對前面提到的很多當時在文壇已有不小影響力的作家,編輯們只好忍痛割愛。」

與此同時,《萌芽》設立了「萌芽新人獎」,以年度徵文的方式,吸引大中學生作者。《萌芽》也去掉原先的理論版塊,增加了許多與校園生命緊密相連的內容。「那個時期雜誌的文學擔當是『小說家族』,張悅然、顏歌、蔣峰、王若虛、張怡微、哥舒意都在這個欄目發表過自己的作品。應該說,從1996年以後,《萌芽》這一基本定位至今都沒有改變過——它是一本深耕青年寫作的文學普及性雜誌。」

在徐敏霞看來,「文學普及性雜誌」是一種縫隙中求生存的狀態——在兩種路徑中間的狀態,「既然已經調整了讀者定位,那在內容和表現上就不能有太強的閱讀障礙,要能夠『到達』讀者,要讓讀者能『接住』。但與此同時,《萌芽》畢竟帶有深深的文學烙印,它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基本審美,擯棄低俗的、濫情的、模式化的寫作。要維持這種剛剛好的狀態,並不是很容易。」

《萌芽》二次轉型:「陪伴」青年時代徘徊的關口

《萌芽》第一次改版後不久,有位作家發了一篇散文,說自己教不了家裡孩子的作文。這個話題引發了社會熱議,也引起了《萌芽》編輯部的注意。

「我們的應試作文為什麼與文學的鴻溝那麼大?編輯們就萌生了要辦一個與應試作文及各類作文比賽截然不同的作文大賽的想法,於是請來了文學界和教育界的很多學者一起開會討論。意外的是,當時高校中文系有許多老師也有同樣的困擾。通過高考,大家招不到真心熱愛創作的年輕人。大學中文系不產作家,幾乎已經被大家默認了。」

在這樣的契機下,1998年,《萌芽》聯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舉辦了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

為什麼要叫「作文大賽」,徐敏霞認為這個命名帶有深深的時代烙印。「它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大家望文生義的作文比賽。或許是因為相對於成熟的文學創作,它要求的字數比較少,但5000字也大大多於普通中學生作文競賽的字數了。又或許是不想讓『文學』這樣一個比較重的頭銜把參賽者嚇住,採取了一個比較折中的命名。」

要是誕生在今天,「新概念作文大賽」或許會被命名為一個文學獎,因為它最強調的是創作的文學性。徐敏霞說,這種文學性,有形式上的,比如語言的革新、技巧的引入、敘事節奏的把控等;也有內容上的,比如鼓勵青年作者能看到一些平時不留意的東西,可以是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人的處境。

在每年大量的來稿中,其實也有那種應試高分作文:寫一件事,然後推出一個正確的道理。「這樣的寫作,它和作者的情感連結在什麼地方?和讀者的情感連結又在什麼地方?所以雖然看似稿件鋪天蓋地,最終能獲獎的也就那麼一些。能對人和事進行深度思考,還能把這些思考用文學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人,總是少數。我們比賽的功能就是把這些作品給找出來。」

徐敏霞表示,由於「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影響力,很長一段時間讀者會把《萌芽》和「新概念」等同起來。「實際上和比賽相比,《萌芽》是一個更系統和完整的青年寫作平臺。獲獎能證明寫作潛力,可是要寫出真正完整的作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雜誌就有相應的短篇小說、散文等欄目,甚至長篇連載的欄目,各有各的要求,這是為青年人 『後新概念時代』寫作實踐設置的。」

2016年,《萌芽》再次進行了改版。一是裝幀的變化,包括封面、紙張、厚度,把原來80頁的雜誌擴充到112頁;另一方面更明晰了雜誌內容的梯度,分為知名作家訪談+新作,成熟作者的創作和專欄,新銳作品,以及精選的當年度新概念作文。

「老作者和新作者,成熟作者和初寫者,可以同時亮相。這樣安排,是因為15歲的青年和25歲的青年、35歲的青年面對的問題、受到的壓力、體驗的情感不一樣。現在大家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校園也不再是過去封閉的校園,我們希望能夠照顧到這些新的社會動向。」徐敏霞稱,重新改版時,《萌芽》提出了一個「陪伴」的概念,就是希望在青年時代各個徘徊的關口能和大家一起共情。

與習以為常的生活拉開一點點距離

其實,「縫隙」一詞,既是對《萌芽》而言,也是對那些寫作者而言。

「有一些在校作文很優秀的同學,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卻失利了,他們歸結為年輕人生活經驗的匱乏,每天家和學校兩點一線,接觸到的就是這點人,這點事,怎麼可能寫出獨特的東西?作為編輯,我覺得這不失為一個藉口,但不是一個充分的藉口。這是一個普通人的藉口,不是一個有敏銳觸角的寫作者應該有的藉口。」

徐敏霞說,並非所有的文學寫作都要去創造一個別人見所未見的新世界,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對平時熟視無睹、理所當然的事,產生一點懷疑和思考。「自我懷疑是一種挑戰,是艱難痛苦的事,尤其要在那麼多年應試作文看到A就聯想到B的慣性思維下,大家都太會理直氣壯地說正確的道理了。」

她舉例,去年有位四川的初中生寫了一篇參賽作品,文筆和結構上都不是完美的,但所呈現的對日常生活細節的反思卻很耐人尋味。

「因為受到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會習慣性地對動物表現出保護的姿態。但剛剛救助受傷麻雀的女孩可能和百無聊賴碾死蛾子的是同一個人。於是作者就想,其實在大家心中動物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在無意識中把它們分為值得去保護和不值得去保護的,保護動物僅僅是一種正確的姿態和口號。她把這種居高臨下的選擇,稱為君王感。」徐敏霞提及,這位初中生以平靜的語氣來說自己對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的質疑,沒有排山倒海的靈魂拷問,但讀來大家不由自主地就會聯想到對人類社會的隱喻。

還有一位高中參賽者也寫了一件日常小事:高中時學校組織了一次親子遠足,「我」以為媽媽不會參加,因為「我」習慣了自己解決自己的事。但媽媽竟然同意參加了。但當同學、家長也聚在一起的時候,媽媽顯得很無措。「我」在十六七歲的時候,忽然發現平時對「我」比較強勢的母親是個社恐。

「照青春期叛逆的心理,我們可能會有點幸災樂禍,發現了大人的笨拙再踩上一腳,或者存心無視它,來宣告自己的精神獨立。但在這個作品裡沒有這樣。『我』積極嘗試給母親解圍,母親雖然非常笨拙和不自信,但為母則剛,她也積極嘗試融入到別的家長中,最後母女倆都如釋重負地完成了這次遠足。」徐敏霞評價,在5000字的限制下,作者的完成度已經很高了,「類似於一個瞬間的故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沒有社會經驗、不能經歷大開大合的人的身上,但大家不容易想到去寫。」

徐敏霞說,其實我們只需要養成偶爾跟習以為常的生活拉開一點點距離,觀察它,重新審視它,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素材自己就跳出來了。又因為這樣的題材非常符合人之常情,所以很容易被讀者「接住」。

「人總是被各種現實中的各種煩心事包圍,不是學業就是工作,不是工作就是青春期的困擾本身,但如果能在繁忙中留一條縫,跳出一些距離,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這種文學思維的鍛鍊會帶來的新樂趣,它是曲折的,不太方便直接的,所以它才顯得獨特。」

相關焦點

  • 對生命與人性的重新審視
    □王世堯 完成長篇小說《轉世天狼》(東方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的寫作,寧新路也完成了自我角色的剖白與苦澀的精神歷程。當他回顧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仿佛剛從糾纏不清的夢境走出。他寫《財政局長》時,可以閉上眼睛,遊刃有餘地行走在他熟悉的人物關係與故事線索中。
  • 辛東方說生活在於發現,重新審視自己是為了發現美
    追尋自己內心的聲音,生活,工作,婚姻 過到最後都是平平淡淡。有時候考慮的事情多,反而讓自己陷入困境。 各方面又要兼顧,好難的一道數學題。 生活還很長,自己也要選擇。或許,換一種方式,更讓自己快樂。考慮的多,放不下的東西多,很多時候成了一種羈絆。 時間不語,卻告訴了所有答案。
  • 清華簡,讓我們重新審視文化淵源
    清華簡,讓我們重新審視文化淵源來源:《人民日報》2018-1-24 李學勤90多年前的1925年7月,就在清華簡入藏的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作過一次演講——《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中國的思想文化業已經歷了從原始時期到夏、商、西周三代之變。對於錯綜複雜的遠古文化,孔子從學術史的角度將其歸結為「六經」。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致使中國大量的古代書籍嚴重失傳,以致後代出現了一些所謂續作的「偽書」,傳世的書面文獻在流傳過程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變化。因此,這一時代典籍文獻的重新發現不僅會影響這一時期的學術研究,而且直接影響到此後甚至中國整個學術史的研究。
  •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十堂必修課教你重新審視寫作思路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就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作者大澤在昌,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說作家,暢銷書作家。他將歷時一年的講座內容濃縮為十堂寫作課程,傳授自己三十餘年寫作生涯中的創作經驗和寫作心得。如果你對小說創作有濃厚的興趣,但還不知道如何落筆?如何構思情節?那這本書最適合你來讀,讀後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 瓷磚留縫不均勻,符合要求嗎?怎麼處理?需要拆除後重新粘貼嗎?
    我家貼牆磚,但是留縫不均勻,請問要不要全部打掉?對於家裡所貼的牆磚留縫不均勻需不需要全部都打掉,個人給出的觀點就是這些縫隙如果影響瓷磚正常的功能,那麼就必須全部打掉。如果對功能沒有影響,那麼此時我們就需要考慮瓷磚打掉以及恢復所需要的費用的問題。
  • 吳長青:在新時代重新審視網絡文學
    原標題:在新時代重新審視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是當代文化景觀中不可忽視的一道風景。經過二十年的成長,網絡文學的創作者、研究者和管理經營者都普遍認識到,網絡文學正面臨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  十九大報告繪製了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在十九大報告中,「文化」一詞出現了79次,包括網絡文學在內的文化必將在未來承擔新的使命並有新的作為。
  • 名家談寫作 | 巴金:文學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 度物:以「自由尺度」享受購物樂趣並重新審視生活意義的生活者
    12月22日,博報堂生活綜研(上海)與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聯合發布了生活者「動」察2020研究成果——「度(duo)物(wu)」:以「自由尺度」享受購物樂趣並重新審視生活意義的生活者,基於生活者生活方式、購物行為的變化趨勢,提出了「生活即購物」、「賣場媒介一體化」、「現實生活實用價值」營銷對策,助力品牌方在不斷變化的購物環境中,與「度物」生活者建立信賴關係
  • 用精神分析重新審視人類生活狀況,《生死抗爭》一書出版
    在本書中,布朗通過對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修正,從根本上重新審視人類的生活狀況。他認為,人是一種普遍患有神經症的動物,全部人類文化、人類歷史,不過是神經症的產物。因為渴望始終得不到滿足,人類便像浮士德一樣開始了不安寧、無休止的追求。
  • 名家談寫作|張悅然:小說裡的「頓悟」
    更多精彩:名家談寫作 | 林斤瀾: 世界上的小說,都從短篇開始名家談寫作 | 朱光潛:選擇與安排名家談寫作 | 汪曾祺:小說的思想和語言名家談寫作 | 要徹底了解文學,必須自己動手練習創作名家談寫作 | 施蟄存:愛好文學,不一定得從事創作名家談寫作 | 王鼎鈞:描寫,寫的是景名家談寫作 |
  • 詩人阿多尼斯:知識分子需重新審視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詩人阿多尼斯:知識分子需重新審視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2013-08-07 10:41 作者:石劍鋒來源:東方早報
  • 從「入殮師」開始,重新審視邊緣化職業
    在人們唏噓之餘,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契機,讓人們去重新審視這些被人們所遺棄的、不屑的、恐懼的職業以及從事它的人。相比於考公務員熱的持續升溫、教師隊伍的不斷壯大,像「入殮師」這種天生帶有死亡氣息和神秘色彩的職業,用門庭冷清甚至無人問津來形容都不為過。
  • 史鐵生:寫作不過是為自己的心魄尋找一條活路
    只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才會令生命更加飽滿。說起史鐵生,就不得不說起他的《病隙碎筆》;說起《病隙碎筆》就不得不提起史鐵生。就像他說的:「一個真正的寫作者只能塑造真實的自己,寫作不過是為自己的心魄尋找一條活路,在汪洋中找到一條船。」
  • 從美術考古學視角審視藝術史的寫作模式
    莫奈 皮卡西綠蔭大道 1873-1874年 原標題:從美術考古學視角審視藝術史的寫作模式   近年來,隨著人文學科研究的整體化,學科間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日益頻繁,來自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
  • 明明車子裡面沒有人,為什麼車窗還留了一條縫,到底是什麼作用?
    明明車子裡面沒有人,為什麼車窗還留了一條縫,到底是什麼作用?大家好,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汽車資訊,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許多,很多價錢也是購買了一個私家車,在出門的時候確確實實方便了許多,不知道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注意到,有時候路邊或者說小區裡面停放的車子,明明已經熄火了,裡面也沒有人,但是呢,車窗並沒有完全緊閉,有一個細小的縫隙,做一個空間距離,很多人也表示難道是車主忘記了關窗還是可以留下的一些縫隙,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從文學角度審視新文化運動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安徽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的「新文化運動百年反思」系列學術活動在安徽拉開帷幕,該活動首場會議主題為「文學與社會」,主要從文學角度重新審視和研討新文化運動。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大明認為,中國文學「現代傳統」從「古代傳統」中脫穎而出,從萌芽到形成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19世紀中後期中西文化的交匯時代、世紀之交的新舊「過渡時代」、五四時期中國現代文學成長的「軸心時代」。內外因結合考察文學革命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被一些人視作魯迅等人在西方文學的刺激、影響下,自西方引進文學觀念、文學技巧等而與傳統文學徹底決裂的結果。
  • 名家談寫作|劉恪:小說是一種微雕藝術
    從有故事開始的那天起便含有兩個因素:一、故事在重新講述時,永遠是變體。不會有一模一樣的故事,否則便是故事的死亡。二、反故事元素開始於故事。人物的出現便是第一個反故事因素,把故事重新編一遍也是反故事。今天的策略是淡化故事,或拆解故事,化為碎片。反故事只不過是從講故事的道路上重新開闢了一條道路,一條重新處理故事敘述的道路,這只不過是小說中的修辭策略。講故事,重在故事的編撰,使用各種各樣的故事法。
  • 青年作家陸源來紹做文化沙龍 談寫作與生活
    青年作家陸源來紹做文化沙龍 談寫作與生活 2013年06月17日 09:48:56   浙江在線06月17日訊6月16日下午,青年作家陸源來紹做文化沙龍,與朋友們一起暢談「寫作如何引導生活」。
  • 《萌芽》副主編胡瑋蒔:引領青春文學新風尚
    第一任主編哈華在創刊詞中說,「萌芽」代表著新生的意思。2006年,《萌芽》創刊50年時,編輯過一套6本「萌芽50年精華本」,整個就是一部中國當代作家的青年文學史。1996年1月,「基於時代的變化,《萌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版,更強調文學的普及和推廣,更多著眼於提高青年人的文學素養,佔領文化市場。」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重新審視詩歌藝術力量
    原標題:重新審視詩歌藝術力量 諾貝爾文學獎一直以來都被全球的文學愛好者津津樂道,獲獎者及其作品每年都會引起一番熱議。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以表彰她在文學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