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的文明演進與發展,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些巧奪天工的手工技藝,那些豐富多彩的表演藝術,那些千姿百態的傳統民俗,它們,是歷史留給杭州的珍貴財富,也是這座城市悄然珍藏在心底的寶貴記憶。
曾幾何時,隨著時代的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急劇改變,許多傳統技藝處於失傳的邊緣,許多好聽的戲曲少有人唱起,許多有趣的民俗從人們生活中淡去。
幸運的是,經過多年的保護和傳承,在今天的杭州,越來越多的非遺珍寶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回到人們的生活,重新綻放出迷人的光澤。
自豪 融入當代生活,非遺杭州觸手可及
它是浮於鼻端的香氣,它是手中的把玩的器物,它是舌尖的味道,它是耳邊的聲音……在杭州,非遺是「鮮活」的,並且早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今年,有兩場與非遺有關的活動讓杭州市民印象深刻。
一場是9月23日在上城區太廟廣場拉開帷幕的「指尖上的非遺」——杭州非遺技藝展評活動。中國篆刻、雕版印刷、杭州刺繡、八都麻繡、富陽紙傘、建德楊塢麵塑、桐廬剪紙……飽含杭州民間文化與風土人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輪番上演,讓觀眾在驚嘆聲中近距離感受到了非遺之美。與此同時,杭式春卷、建德狀元餅、龍門油麵筋……非遺美食技藝的傳承人當眾烹飪,由非遺專家與美食技藝專家評分決高下,現場香氣四溢,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品嘗和回味「小時候的味道」。
另一場是9月27日在杭州藝尚小鎮上演的「最憶是杭州•傳統音樂展演」。這是一臺獨具韻味的展演,節目中展示的都是杭州市非遺傳統音樂類項目,清脆悅耳的畲歌,柔美委婉的「江南絲竹」,純樸而富於激情的古琴演奏……讓觀眾醉倒在非遺雅韻中。
這兩場活動展示的只是杭州非遺的一個側影。杭州非遺之豐富足可以令每個杭州人感到自豪。表演藝術類精彩紛呈,地域特色鮮明。譬如民間龍舞,就有蕭山河上板龍、臨安水龍、富陽富春茶龍、建德諸家斷龍、西湖五彩龍、餘杭滾燈龍、淳安汾口草龍、桐廬彰塢獅毛龍等數十種之多。手工技藝獨樹一幟,「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名副其實。精美絕倫的杭繡、西湖綢傘、戲劇服裝、王星記扇子、扎染、銅雕和竹編等傳統手工工藝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各種民俗千姿百態,豐富多彩。上城區的吳山廟會、餘杭區的徑山茶宴、拱墅區的半山立夏節習俗,濱江區的西興祝福等,風格迥異,各具韻味。
更讓杭州人自豪的,是杭州對非遺的保護工作始終走在全省的前列。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杭州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44項,入選數量居全國同類城市第一;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85項,遙居全省榜首。2019年3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指數評估指標數據(2018年度)》,杭州市在全省11個設區市中排名第一。
多年來,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形成了市、縣、鄉鎮「三位一體」、非遺機構、非遺專家、保護單位、傳承人、社會力量的「五力合一」、「全民參與」的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模式。正是因為這些卓有成效的保護工作,杭州非遺才能如此精彩地「活」在今天的生活裡。
在杭州非遺保護工作中,有兩個關鍵詞特別顯眼:一是「振興」,一是「傳承」。一方面,與時俱進,讓非遺在當代生產生活中振興;另一方面,注重非遺的傳播的傳承,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人中的傳承,為非遺的未來種下種子。
振興 留住鄉魂鄉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要戰略。在鄉村振興道路上,非遺是重要推動力。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使命是文化傳承,而非遺正是美麗鄉村的靈魂,是歷史的文化記憶和積澱,同時也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產業興旺,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而眾多非遺項目,經過生產性保護和發展,能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近些年,杭州市堅定「以文化興推動鄉村興」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非遺保護工作,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鄉村新篇章中綻放。其中,通過將非遺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將非遺植入鄉村旅遊發展,用旅遊的載體讓非遺活態延續,特別引人矚目。
今年,就有25個村被認定為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區(民俗文化村)。這些村莊通過發掘本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示的示範性和影響力,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有的村莊將非遺表演藝術發揚光大。富陽區常綠鎮大章村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該村的常綠板龍歷史悠久,已有550多年的歷史,因其氣勢宏大,場面壯觀、製作精美、觀賞效果佳而獲得廣泛讚譽。2012年起,村裡對常綠板龍進行了重新挖掘傳承,讓這條「龍」重煥光彩,日漸成為各類大型節慶活動的常客。常綠板龍不僅當地節慶、節假活動頻頻亮相,還多次受邀到漁山稻香節、西湖博覽會等重要場合表演。如今,村裡正積極將常綠板龍等非遺項目與旅遊相結合,增強與遊客體驗互動,讓這條「龍」更加活靈活現。
有的村莊將非遺技藝進行活態展示。西湖區轉塘街道外桐塢村是西湖龍井的產地之一,擁有傳統西湖龍井炒茶技藝的場所——元帥茶炒制中心。解放初期,朱德元帥曾4次視察外桐塢村,在這裡與村民一起開荒種茶。如今,每年春天採茶季,農戶都會在元帥茶炒制中心手工炒制茶葉,向遊客展示西湖龍井茶製作全流程。不僅如此,村裡年年都舉辦一系列的採茶活動,炒茶比賽、品茶比賽等。最受歡迎的是茶文化體驗,從採茶到炒茶,再到曬茶,品茶,「當一天茶農」的體驗讓許多遊客流連忘返。除了炒茶技藝,外桐塢還深度挖掘龍塢年俗、仇氏孝文化、農耕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吸引遊客9.8萬人次,經濟收入達到420萬元。
有的村莊將民風民俗重新整理挖掘。建德市大同鎮的高橋村已連續9年舉辦三月三畲族風情文化節。文化節上,嘹亮的畲歌縈繞在畲鄉上空,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賓客用膳時,熱情的畲家主人端出色香味俱全的畲族美食「畲韻七菜」,奉上竹筒酒,口唱敬酒歌,歡迎遠方來客。此外,高橋將畲茶、畲酒、畲藥、畲帶、畲歌、畲橋、畲山等七個元素結合,打造「七彩畲韻高橋」產業品牌,初步培育成一條產業鏈。
不難看出,非遺與產業、旅遊融合發展,為杭州鄉村的振興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此同時,非遺也在鄉村振興中煥發出新活力。
傳承 播撒傳承種子,非遺大步走進校園
非遺,不僅承載著過去,也連接著未來。因此,傳承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非遺的未來,僅僅依靠非遺傳承人代代相傳就夠了麼?顯然不夠!
非遺是一個文化現象的整體,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不僅僅是某種文化傳統的表現形式,還包括其內容本身。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的延續,主要不是依靠技藝傳授,而是更多人的參與和實踐。因此,只有讓非遺走進大眾生活,讓更多的人,尤其是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自覺傳播和傳承非遺,非遺才會有更加燦爛的明天。
非遺進校園,無疑是讓年輕一代認識非遺、了解非遺、傳承非遺的一條好的路徑。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在杭州,非遺進校園已成為一種常態的教育、保護形式,杭州也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將非遺項目納入校本教材,開設專業課程等,並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使學生近距離體驗、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在下城區杭州市長江實驗學校,非遺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技藝的魅力,也成為向國際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
早在2014年,長江實驗便與「杭州十竹齋」籤訂課程合作協議,正式開設《木版水印》課程。孩子們用稚嫩的手拿起雕刀,雕刻出意趣盎然的作品,豐子愷系列、自畫像系列、G20各國首相系列……然後,印刷上色,成為精美的藝術品。長江實驗常常有國際交流活動,獨具特色的非遺教學項目也引來國際友人的驚嘆。校內350平方米的全國首家非遺文化進校園的教育基地——「木版水印體驗館」是外國教師和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地方,他們在那裡近距離感受中國古代印刷術的魅力。據統計,2017-2019年,學校「木版水印體驗館」及課程展示對外接待來訪參觀團150批次及以上。「不僅是我們的孩子,國外的學生也特別喜歡,讓他們來體驗木版水印,然後帶回去,這也是一種文化的輸出。」該校校長丁杭纓說,等時機成熟了,還想把「木版水印」的課程輸出國外。
在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非遺不僅出現在學生的課程中,還被不斷創新,開發成受人歡迎的非遺產品。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位於桐廬縣,在當地政府的重視支持下,該校結合桐廬傳統文化,成立了「桐廬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心」,創建非遺傳承教學基地。目前,已引入桐廬剪紙、合村繡花鞋技藝、鐘山石雕、桐君中藥文化等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開設了32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課程;聘請非遺專家、非遺傳承人來講課輔導。更搶眼的是,該校自覺地將傳承與創新相融合,組建了「慕雲文創」「匠心少年」「千尋」等與非遺文化相關的創新創業團隊,研發出了包括以剪紙文化為元素的書籤、富春十景雨傘、桐君老人IP等非遺衍生產品,其中,融多種非遺文化於一體的玉兔桂花香囊入選了2018年杭州市「有禮相伴」伴手禮。
在杭州市旅遊職業學校,非遺與旅遊緊緊融合,成為學校培養專業跨界、能力複合旅遊人才的載體。
「文旅融合是大趨勢,作為旅遊學校,必須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他們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家鄉故事的能力,而非遺人的匠心匠藝就是最好的教學資源。」該校旅遊專業部負責人許靜老師介紹,作為杭州市唯一一所以旅遊為特色的專門化學校,學校發揮「旅遊」學校的優勢,促進「非遺+旅遊」 融合,早在2011年,杭州市旅遊職業學校就對以非遺文化為特色的文旅融合實踐開展相關的實踐與探索。
該校先後在課程中融入制扇技藝、綠茶製作技藝、二十四節氣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跨專業整合與實踐,破解非遺傳承的困境與現狀。譬如,圍繞「綠茶製作技藝」,該校構建了「茶:一片葉子的旅行」課程體系,園林專業種植茶與製作茶,傳承西湖龍井製作技藝;酒店專業以茶藝與茶席服務,推動茶藝的創生演繹;旅遊專業從茶旅遊研學路線為載體,將非遺文化注入研學實踐;商務金融則從茶席設計與會議服務,凸顯茶文化的應用與實踐,以此「傳承西湖茶韻,講好杭州故事」。
今年9月,杭州市第二批非遺傳承教學基地確認,16所學校入選。這些學校,積極將非遺項目融入學校教學,讓學生們在興趣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教育與薰陶,大大提高了年輕一代的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可以說,非遺進校園,讓非遺未來可期!(本站編輯 祝婷蘭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