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國振興傳統工藝的大背景下,甘肅非遺手工藝通過「非遺+扶貧」、非遺與旅遊業融合、非遺手工藝資源和產品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建非遺文化和經濟共享平臺等方法和途徑,在保護傳承中發展,融入當代生活。非遺手工藝的發展在提升和發展鄉村經濟、繁榮鄉村文化和培養鄉村人才等層面助力甘肅脫貧攻堅,促進了甘肅的鄉村振興。
【關鍵詞】非遺手工藝; 傳承發展; 鄉村振興;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正在與區域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相融合,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下,將非遺融入生活,是多年實踐對非遺保護內在發展規律的總結。傳統手工藝作為與人民衣食住行聯繫最為緊密的非遺類別,在「見人見物見生活」方面有天然的親和性。傳統工藝(傳統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類型,「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製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製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1]
振興傳統工藝是近年來國家的文化主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 [2]的指導思想。2017 年 3 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文化部等多部門共同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指出:「傳統工藝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振興傳統工藝,有助於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文化生態,豐富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1]《通知》還提出了「促進就業增收」的原則,要求「發揮傳統工藝覆蓋面廣、兼顧農工、適合家庭生產的優勢,擴大就業創業,促進精準扶貧,增加城鄉居民收入。」[1]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體的總要求。由於非遺傳統工藝在中國脫貧攻堅戰中發揮著「非遺+扶貧」的重要作用,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頒發了《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大力振興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對非遺扶貧進行了總結,並明確非遺扶貧的五大方向。同年,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與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聯合發布《關於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鼓勵各地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設。
在國家政策支持引導和群眾的廣泛參與下,非遺手工藝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個支撐點,受到高度的重視,成為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發展的一個熱點。全國非遺手工藝(包括非遺傳統美術類和傳統技藝類)也得到了保護傳承和全面復興。甘肅省非遺手工藝結合地域特色進行保護傳承和發展,並在理論思考和現實實踐中探索助力鄉村振興的方法和路徑。
一、甘肅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現狀及特點
甘肅省是文化資源大省,非遺資源非常豐富。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截止目前,甘肅省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2項(花兒和環縣道情皮影戲)。有國家級名錄項目68項,其中手工藝類有14項(包含傳統技藝9項,傳統美術5項)。有省級非遺名錄項目495項中,其中手工藝類有185項(傳統技藝類115項,傳統美術類70項),約佔甘肅非遺名錄項目總量的三分之二。甘肅豐富的非遺手工藝是重要文化資源,大部分分布於甘肅的鄉村和小鎮,凝結著地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傳統,厚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凝聚了鄉村優秀文化價值、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手工業也是甘肅鄉村經濟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經濟形態,特別是多一些少數民族甚至是支柱性經濟形態。非遺手工藝保護傳承與發展,以及手工藝品的銷售收入對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繁榮農村經濟有重要的意義。甘肅非遺手工藝在長期的傳承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一是甘肅非遺手工藝具有高度的傳統手工技藝性。甘肅在歷史上長期處於農業社會,進入現代社會後也沒有像經濟發達地區那樣高度現代化。至今,甘肅的鄉村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傳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孕育非遺手工藝的鄉土文明在甘肅仍然有深厚的土壤,很多人仍然保留著傳統手工藝的智慧和技能。相對於其他經濟發達地區,甘肅非遺手工藝保持了較高的本真性和手工技藝的古樸性。比如傳統技藝中的麻紙製作技藝、裕固族織褐子、甘谷麻鞋、豳地儺面製作技藝、皮影雕刻技藝,以及武山柳編、嘉峪關芨芨草扎編工藝等編織類手工藝項目,還有剪紙、麵塑、唐卡繪畫、木雕等傳統美術項目,都保持著高度的傳統手工藝技術和悠久的文化傳統。
二是甘肅非遺手工藝的形態多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的整體中存在。甘肅自然地理環境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草原在甘肅境內都有分布。非遺手工藝依託於當地的自然生態,比如洮硯必然依託於洮河石,不是哪個地方的石頭都可以做成洮硯。又比如各地分布廣泛的草編、竹編等,其技藝傳承發展與延續依賴於植物的自然生長,不同地域的植物物性不同,編織技藝及其產品風格也會有區別。在文化生態方面,甘肅作為多民族地區,文化形態多樣,民間宗教、祭祀、儀式、節日、傳承倫理等賦予了非遺手工藝多樣的文化內涵,形成其保護傳承發展的多樣文化生態。在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和諧的理念中,甘肅非遺手工藝也體現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每一種技藝都是以一整套的地方性知識體系為支撐的。
三是民間力量在非遺傳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甘肅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的基本特點是以家族傳承為核心,或者在長期的家族傳承過程中逐漸擴散到以這個家族居住地為核心的一個村莊、鄉鎮等臨近地域。這符合農業文明傳統的傳承倫理。家庭製作和手工小作坊是其傳承和經營的主要形式,也說明非遺手工藝是當地人民群眾賴以為生的重要資源和主要手段。同時意味著非遺手工藝的傳承發展缺乏活力、生產規模小。不過,近年來,出現了一批產業規模大、以產業工人為生產者兼傳承人的非遺傳統工藝現代企業。但從嚴格意義上來看,這些生產者和傳承人仍然以該技藝主要分布地區的農民為主,仍然在當地的大工匠的傳授下學習技藝和生產傳承。
甘肅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立足於生產性保護的基礎上,將其與甘肅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相融合,促進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城鄉融合中將非遺手工藝生產資源和現實智能資源融於一體,形成鄉村振興的原動力,由此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產業支撐。
二、甘肅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方法與途徑
(一)生產性保護下的「非遺+扶貧」兩開花
「生產性保護」即藉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使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實踐,並在生活中持久傳承,是非遺手工藝保護傳承和發展的主要方式。生產性保護和就業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倡的,《實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業務指南》第183條:「鼓勵締約國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益於包容型經濟發展,並在該前提基礎上承認可持續發展依賴於以生產和消費的可持續模式為基礎的穩定、平等和包容性經濟增長,同時需要消除貧困和不平等,需要生產性就業和體面工作,以及保證每個人對價廉、可靠和可持續現代化能源的獲得和逐步改善消費和生產的資源使用效率。」[3]生產性保護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非遺保護形式。中國政府倡導「生產性保護」,通過在全國建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和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動紡織、刺繡、編織、陶瓷、漆器等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走進現代生活。
2018年,隨著全國脫貧攻堅工作走向縱深,國家層面大力推行傳統工藝振興,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2018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了國家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甘肅省入選15項,涵蓋紡染織繡類2項(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天水絲毯織造技藝),服飾製作2項(蒙古族服飾製作技藝、裕固族服飾製作技藝),雕刻塑造2項(臨夏磚雕、夜光杯雕),家具建築1項(古建築修復技藝),剪紙刻繪4項(會寧剪紙技藝、慶陽剪紙技藝、定西剪紙技藝、甘南藏族唐卡繪製技藝),文房製作2項(卓尼洮硯製作技藝、岷縣洮硯製作技藝),漆器髹飾1項(雕漆技藝),器具製作1項(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2018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發布《關於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選取確定了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第一批10個「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中,包括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以臨夏縣、積石山縣為重點)。2018年11月,臨夏磚雕、保安族傳統腰刀鍛制技藝2家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甘肅臨夏掛牌成立。目前,除了以上2家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外,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扶貧辦共同認定91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市(州)認定13家,僅2019年累計吸納就業4700多人,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881戶2246人。累計組織培訓381期9738人次。開發非遺文創產品64861個,學員月均收入接近2200元。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特殊時期,這10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仍然吸納就業人口619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65戶1994人,上半年組織培訓220期,培訓人數5344人次,學員月均收入接近2000元。[4]
非遺手工藝助力精準扶貧已成為甘肅省文旅工作的新業態和新亮點。甘肅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充分發揮了傳統工藝帶動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和穩定增收的優勢,也發揮了傳統工藝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和「扶智」作用。工坊激發了貧困戶脫貧攻堅內生動力,促進就業,增加收入,助力精準扶貧,為甘肅省脫貧攻堅提供了產業支撐。在這些扶貧就業工坊中,有一些優秀的工坊已經走出了值得借鑑的發展道路。比如洮硯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臨夏洮硯扶貧就業工坊依託產業培育,與所在地貧困戶籤訂產業帶動協議,通過傳承傳習培訓,教會貧困村民硯雕技藝,技術扶貧「扶智」增添了貧困戶脫貧內生能力,使貧困戶就近就業和穩定增收,實現了共同發展致富的目的。又比如,臨夏磚雕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目前臨夏州有3000多人從事磚雕行業,年創產值5億多元,是臨夏州重點文旅產業和文化名片。臨夏磚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學研創新協同發展,對磚雕工匠開展技術授權服務,派發磚雕訂單,建立連鎖工坊,做大體量,實現原料生產、產品加工、安裝施工全產業鏈發展,並建成臨夏青韻博物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2018年作為國家級扶貧就業工坊成立以來,先後舉辦中期培訓班6期、短期培訓班21期,培訓磚雕產業人才120人次。2019年吸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24人、邊緣戶26人、殘疾人4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016.93萬元。2020年吸納建檔立卡戶13戶,人均月收入4500元以上。[5]再如,慶陽香包繡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在傳承和生產發展中與高等院校、企業合作,跨行業、跨領域融合,改良工藝,並在國內外講慶陽香包的故事,弘揚慶陽香包和中醫藥文化,使慶陽香包從一隅鄉土走向世界,形成知名品牌。慶陽香包製作已帶動生產農戶8000多戶,為200多名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年產值600多萬元。慶陽香包扶貧就業工坊2019年在精準扶貧村培訓「隴原巧手」2183人(其中貧困婦女1600多人),幫扶精準扶貧戶40多戶,人均年收入2萬元左右。並以非遺賦能文旅,在慶陽建成全國首家香包繡制民營博物館。[6]
甘肅非遺手工藝助力精準扶貧,實現了「非遺+扶貧」兩開花的成效。其成功的原因是,甘肅在處理非遺手工藝的傳承發展與扶貧的關係時,始終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和「全面性挖掘、生產性保護、融入性傳承、合理性利用」的發展理念,並能夠針對不同非遺手工藝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精準合理的發展規劃,使其在保持非遺自身核心技藝和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合理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開發文創產品,提升手工藝品的質量。扶貧就業工坊則培訓大量的農村貧困人口成為手工藝人,為其提供了就業崗位,從而使非遺手工藝成為精準扶貧的抓手,發揮文化「扶志」「扶智」和經濟「扶貧」作用,為甘肅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與旅遊融合發展
如果說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解決了鄉村人口就業和生產的問題。那麼,非遺手工藝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則有力帶動了「非遺+扶貧」的提質增效,是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和提速城鄉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方法和途徑。目前,甘肅在將非遺手工藝與旅遊融合中做到兩個方面:
一是將甘肅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與特色小鎮建設相結合,打造「非遺+旅遊」文化景區。比如,平川陶瓷燒制技藝是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平川地處甘肅省白銀市,是西北最大的陶瓷建材生產基地,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小川磁窯,制陶文化傳承千年。2018年建成平川陶瓷小鎮和西部陶瓷藝術創意中心。陶瓷小鎮以白銀隴燁陶瓷有限公司的陶瓷生產為中心,建有非遺陶瓷燒制基地、陶瓷陳列館、博物館、工業遺址博物館、創客空間、休閒咖啡廳、DIY樂陶陶吧、大匠坊(研發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陶藝客棧、窯址廣場等場館。以「非遺+景點」「非遺+研學」「非遺+文創」等方式助推陶瓷產業融合發展和轉型升級,形成了集陶瓷生產、展示、體驗、科研、學術研討交流、休閒娛樂、文化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陶瓷小鎮和「非遺+旅遊」景點。陶瓷小鎮於2018年5月向遊客開放,通過「參觀+體驗」的模式,全方位展現平川陶瓷基本的製作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讓遊客能夠全身心地感受非遺,營造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實現寓教於樂的目的。「非遺+旅遊」打造特色小鎮,既完整地傳播了非遺文化,又能形成聚合聯動效應,有效帶動非遺手工藝資源所屬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是做好非遺手工藝旅遊商品的開發。一方面對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產品進行設計和研發,製作適合甘肅旅遊市場的有甘肅文化元素的手工藝品。另一方面做好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進景區進鄉村旅遊示範點的工作。2020年編制的《甘肅省鄉村旅遊電商平臺產品信息暨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名錄》,涉及產品種類200多種,印發給全省268家鄉村旅遊示範點供電商平臺選貨,並對接非遺產品進全省景區銷售。「非遺旅遊商品直接把非遺承載於有形實體產品當中,消費者通過購買商品來滿足自身精神文化及娛樂需求。旅遊商品是非遺旅遊產業鏈延伸的產物,能夠提高非遺旅遊產業的附加值。」[7]78
(三)工藝當隨時代發展:非遺手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非遺具有活態性特徵。有學者指出:「一切現存的非物質文化事項,都需要在與自然、現實、歷史的互動中,不斷生發、變異和創新,這也註定它處在永不停息的運變之中。總之,特定的價值觀、生存形態以及變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質文化的活態性特徵。」[8]非遺是在人類歷史中凝結的生存方式,但非遺保護的目的不是對過去生活方式的保存,而是使之融於當下的生產和生活。特別是傳統工藝與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它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工藝當隨時代發展和精湛,融入當代現實生活,這是非遺手工藝立足當代社會,進入千家萬戶的必經途徑。所以非遺手工藝在當代社會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非遺的創造性轉化的目的是將非遺資源轉化融入現代生活和弘揚當代價值,通過與時尚文化融合、與當代設計融合、與新消費融合讓非遺走進生活美學。創意的方法包括推出非遺傳承名人、形成非遺名品、打造非遺名牌、開發非遺名IP。同時可通過非遺項目傳承發展驅動、產品驅動和產業驅動建構產業鏈、新消費促進IP驅動來形成新興文化產業。非遺的創新性發展有五個轉化維度:在消費交易過程中傳遞中國文化精神和核心價值觀;與當代設計融合;融入生活、融入消費、融入當代文化消費;與新業態跨界融合;以及通過非遺及其文化體驗帶來的環境美化等社會美育。[7]05~07無論如何,傳承和發揚非遺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傳承人,包括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認定的各級傳承人,也包括傳承傳播非遺的社區、民間組織以及個體,因為他們是傳承技藝和生產產品的主體。甘肅非遺手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採取扶持傳承人創新和發展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和調動高校、科研院所幫助非遺工坊研發非遺文創產品、改良製作工藝等方法來實施。
首先,長期對認定的各級非遺傳承人進行政策扶持,鼓勵和支持傳承人在傳承傳統技藝、堅守傳統工藝流程和核心技藝的基礎上對技藝有所創新和發展。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待遇和社會知曉度。
其次,通過非遺研培班加強對貧困地區傳承人群的培訓。根據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和《關於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甘肅省各級文化部門、高校和地方精英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了傳統工藝的整理、研究、保護和開發進程中,為甘肅非遺手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僅2019年,甘肅省有5所高校舉辦非遺研培班7期(其中2期為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委託舉辦),每個班培訓時間都在1個月,培訓學員300多名,有一半以上的學員來自「兩州一縣」等貧困地區;其中有些培訓班是專門針對貧困地區舉辦的,如蘭州交通大學專門舉辦了「絲綢之路染纈臨夏對口扶貧培訓班」。另外,推薦學員參加省外各類培訓班7期,培訓人員45人。
此外,發揮高校、科研院的非遺教學研究和文創優勢,培養非遺人才,研發非遺文創產品、改良製作工藝、打造優質品牌。比如,蘭州交通大學是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染纈技藝的保護單位。學校將染纈技藝引入大學課堂,至今累計6000多名本科生學習了染纈技藝,有300多人先後以此為業。培養染纈方向碩士研究生10多名,包括國際研究生2名。組建以收藏保護、傳承傳播、學術交流為一體絲綢之路染纈藝術博物館。蘭州交通大學也是文旅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承辦學校之一,目前已舉辦「絲綢之路染纈研修班」4期,培訓學員80餘名。同時,致力於非遺活態傳承中開發現代文創產品,開發染纈生活用品、服裝服飾、藝術收藏等多個門類幾百種產品。2019年「蘭州交通大學駐臨夏州傳統工藝工作站」掛牌成立後,蘭州交通大學幫助臨夏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發文創產品,為臨夏磚雕和保安腰刀設計的56 款產品,工坊生產成品並進入市場銷售。針對市場反響好的產品,正在做好包裝設計,努力打造優質品牌。
通過以上方法和途徑,非遺傳承人和手工藝人的文化素養逐步提升,也提升了非遺產品的層次、藝術審美和現代功能。非遺傳承人和手工藝人的創新精神和市場意識也日漸濃厚,部分傳統工藝項目已經走上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手工藝人也成為產業工人或者新型非遺傳承人,創造出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工藝當隨時代發展,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最終將達到使非遺活態傳承和發展中廣泛融入生活、得到文化認同,並幫助地方致富的目標。
(四)創建非遺手工藝文化和經濟共享平臺,傳播非遺文化、拓展非遺作品的消費市場
促進非遺手工藝文化復興和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創建非遺手工藝文化和經濟共享平臺。甘肅非遺手工藝文化和經濟共享平臺形成了四大模塊:非遺手工藝線下展示和產品展銷售賣、電商銷售、「隴原巧手」品牌和公司運營、「隴上非遺」公眾號推介。
長期以來,非遺手工藝產品融入生活,並獲得經濟收入的傳統途徑是作坊零售和產品進入商場銷售。近年來傳統工藝的復興必須以拓展非遺產品的銷售半徑和銷售市場為牽引。所以,以非遺展會為依託,提升非遺的知名度,擴大銷售渠道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首先,甘肅非遺手工藝品充分用好全國展銷平臺走出甘肅、走向全國和世界。2019年,先後兩次組織甘肅省非遺扶貧工坊參加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的非遺扶貧展銷活動,有70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145款、500多件產品在百花洲展示展銷,並有69家非遺扶貧工坊的產品上線銷售。第七屆成都國際非遺節期間,組織部分非遺扶貧工坊傳承人攜帶1002 餘件產品參加了「非遺+扶貧」展銷活動。同時還組織3家工坊在天津參加展銷。此外,在甘肅省內不同地區多次組織搭建本地平臺,比如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前後舉辦的非遺線下展會,是非遺傳承人用手藝換收益的重要時機。
「網際網路+非遺」是近年來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的一個風口。目前,大的電商平臺都開始開闢非遺好物銷售和非遺文化傳播的空間。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文旅部非遺司提出在自然文化遺產日期間舉辦線上「非遺購物節」,讓非遺好物搭載電商平臺直接送到人們手中。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在非遺司指導下組織好「非遺購物節」,搭建線上銷售渠道,整合省級以上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已網店已開設情況,在阿里、京東、蘇寧、拼多多、美團、快手、東家、淘寶等電商平臺上建立了甘肅非遺線上銷售平臺,91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均在線上進行銷售。在2020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非遺購物節」對非遺產品,特別是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拓寬銷售渠道,推動復工復產,助力脫貧攻堅有重要的作用。也實現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傳播非遺理念、講述非遺故事、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重要平臺,有利於讓社會公眾通過購買、使用非遺產品,認識、了解這些產品背後的文化內涵,尊重、讚賞傳承人的智慧和技藝,從中感受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9]在「非遺購物節」之後,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也將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產品線上銷售常態化,與省扶貧辦對接協調,組織91家省級及以上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按照屬地化原則,向所在縣(區)扶貧辦申報消費扶貧產品,並逐級審核上報至省扶貧辦匯總覆核,擇優推薦納入全國消費扶貧產品目錄和資料庫,推薦線上銷售,進行政策支持,讓非遺產品在更廣闊的線上市場中綻放光彩。
「隴原巧手」是甘肅省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中形成的一個品牌,在帶動甘肅農村婦女非遺手工藝生產和促進鄉村振興中探索出了一套科學有效的模式。「隴原巧手」項目是在甘肅省婦聯針對鄉村貧困婦女居家就業進行精準扶貧的項目,由甘肅隴原巧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組織和運營。公司採取「公司+經紀人+巧手」的模式,通過市場運作形成設計、生產和銷售一體化的公司化閉環式的現代企業經營模式,實現手工藝非遺產品產業鏈優化和市場化運作升級。首先,公司通過對鄉村貧困婦女的培訓,讓她們掌握一門手工技藝而成為「巧手」,公司將甘肅非遺資源和元素運用於手工藝品的設計中,針對市場需求設計產品,再組織「巧手」們生產進行製作。手工藝品的生產材料由公司提供,「巧手」製作好之後給出產品統一供貨價,公司統一產品零售價進行銷售。銷售採取經紀人制,也即加盟商負責原料供給和產品銷售路線和銷售運作。目前,甘肅省共有280個「隴原巧手」經紀人,共培訓巧手23萬人,可承接訂單的有6萬人。產品有刺繡、剪紙、麵塑、泥塑、編織、串珠、紙織畫、絲網花、布藝、木雕、掐絲琺瑯、麥稈畫、手工包、染纈、烙畫手工藝產品15大類,1000多種。在全省成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60家,其中有21家通過公司舉薦被評為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包含19個非遺手工藝項目,加工產品800餘種。帶動貧困戶1213人,每人每月增收500-1500元。
「隴原巧手」在非遺扶貧過程中形成的居家就業、靈活就業的模式是在脫貧攻堅中得到高度認可的好模式,在幫助鄉村貧困婦女的脫貧方面成效卓著。
在網際網路時代,非遺的網絡化傳播對於增進廣大人民群眾了解非遺,走入現代生活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傳統工藝來說,非遺語境下的傳統工藝復興是一次面向生產實踐的文化復興,「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民族的文化傳統,正成為一種人文資源,被用來建構和產生在全球一體化語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同時也被活用成當地的文化和經濟的新的建構方式,不僅重新模塑了當地文化,同時也成為了當地新的經濟的增長點」。[10]甘肅省自2019年以來開設「隴上非遺」微信公眾號,致力於甘肅非遺文化的傳播,公眾號每天推送,每期頭條的閱讀量平均在3000人次以上,最高達2萬餘人次。特別在甘肅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推出活動中,「甘肅非遺影像展」展出68期優秀非遺影像視頻作品,受眾閱讀量達到30多萬人次,顯著提升了甘肅省優秀非遺項目的可見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使得許多甘肅非遺手工藝產品及其文化內涵為人們所了解。因而一定程度上傳播和塑造了非遺項目所在地的文化傳統,讓年輕人在購買、使用非遺產品的過程中,領略非遺產品背後的文化、精神和技藝的支撐,提升文化自信,從而吸引了眾多消費者開始熱愛並消費本地非遺產品。
三、甘肅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效果分析
(一)將非遺手工藝資源轉化為區域優勢資源
在甘肅非遺手工藝的振興過程中,建立起非遺手工藝資源的挖掘、保護、傳承機制,也將非遺資源轉化為區域優勢資源。其一,從生產資源的方面看,生產非遺手工藝產品的各種原材料的保護和利用得以提高,有些原材料根據時代和市場需求進行更多創意和科技化處理,實現了資源優化升級。其二,整合了現實智能資源,促進了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整體的優化。現實智能資源包括「非遺傳承人對非遺的持有和傳承、國家建立的相關保護政策和活動,以及文化創意人員傑出有效的商業文化創意。這三者的結合中,非遺傳承人可以讓非遺保持高水平的技藝及其核心文化內涵;國家力量則能為非遺的保護、傳播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引導公眾關注非遺,促進非遺普及大眾;文創人員則將非遺的文化精神內涵注入到實體承載的文化商品中,最終使非遺見人見物,進入千家萬戶的生活。」[7]p139~140所以,非遺手工藝發展的過程,也是各種優質智力要素和資源,包括非遺傳承人、設計者、管理者、研究者的創造性活動的過程。一群具有自覺性的智能資源,可以使非遺手工藝的文化內涵和核心技藝得以保護和傳承,也以創新性的思維促進非遺手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多元賦能,傳統的非遺資源成為綜合推進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優勢資源。其重要性在於,甘肅非遺手工藝基本屬於鄉村資源的情況下,必然從整體上促進甘肅的鄉村振興。
(二)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促進鄉村經濟的振興
甘肅非遺手工藝的發展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遊融合,促進了鄉村商品交換、商業繁榮、市場活躍,推進了鄉村向城鎮化建設發展的步伐。在這個過程中,非遺手工藝形成的產業鏈不僅為手工藝人及家庭提供收入,還為產業鏈上下遊的運輸、銷售產品、採集和生產原材料的人帶來收入,因而進一步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使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縮小。特別是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成為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一個重要抓手,對甘肅最終實現脫貧,改善民生,推進甘肅鄉村振興戰略調整和農村產業結構優化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非遺手工藝的振興,正在成為致富一方人民的產業,也提高了當地居民的自豪感,在更大範圍內傳播非遺,給鄉村帶來活力和多種收益。
(三)凝聚鄉愁,繁榮興盛鄉村文化
非遺手工業凝聚鄉愁,引領鄉村文化振興。「中華文明根植於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11]甘肅非遺手工藝大多是農耕文化遺產,其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在鄉村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有著重要作用。現代文明衝擊下農耕文化的形式正在遠去,留給現代人濃濃鄉愁。鄉愁是凝結在人們心底的家園意識和家園文化認同感。中華文化是鄉愁的「根」。非遺手工藝中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價值觀念、工藝美學意蘊、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是一種富於濃鬱地域文化精神與情感的文化事像,是鄉土生活文化心理和文化傳統的凝結,反映著當地人們對世界、人生、社會的獨特態度和理解。所以,非遺手工藝在當代凝聚著文化鄉愁,對推動形成甘肅當代文化品牌,促進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鄉村文明建設發揮著文化引領作用,對繁榮興盛鄉村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四)培育新型農民,促進鄉村人才振興
《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其中一個表現是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11]在近年來的非遺手工藝的傳承發展過程中,通過對非遺傳承人和手工藝人的培訓,使大量的農民成為擁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文化素質和知識認知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圍繞非遺手工藝發展社會各方智力資源的投入,把先進的科技知識帶到了鄉村,也加強了城鄉文化交流,使閉塞的鄉村逐漸開放,農民生產觀念和社會意識發生現代改變。而非遺手工藝產業鏈的形成,使鄉村人才除了手工藝生產者之外,還催生了一批現代生產、經營和管理、市場營銷,以及文創產品開發等方面人才。隨著非遺手工藝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將為甘肅鄉村培養更多的新型農民,留住更多的人才,更快更好建設甘肅,促進鄉村振興。
總之,甘肅非遺手藝的傳承發展對促進甘肅鄉村振興發揮了較大的作用,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層次的,其方法和途徑具有借鑑性和可操作性。當然也有還需進一步將工作深化的地方,也有一些其他可行性的方法和途徑還需要探索和實踐。
【注釋】
①數據來源於對甘肅隴原巧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調研,由該公司提供。
【參考文獻】
文章出處:《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第5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欄
【作者簡介】葉淑媛,甘肅省西和縣人,文學博士,教授,蘭州文理學院文學院副院長,甘肅省委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主持和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國家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文旅部文化藝術和旅遊項目)1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以及多項省廳級科研項目。研究方向為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出版學術著作《詩學現場》《人文時空:維柯與<新科學>》2部,合著《地域文學的自信與自省》等3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獲2016—2017年度甘肅省高校青年教師成才獎、第七屆甘肅省敦煌文藝獎、甘肅省文藝評論獎等多項獎勵。
投稿郵箱:343254522@qq.com
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