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08:56:00
目前,我市有嶗山民間故事、膠州秧歌、螳螂拳等國家級非遺名錄14項,海雲庵糖球會、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沙子口金鉤海米加工技藝等省級非遺名錄55項,蘿蔔會、李村大集、嶗山鮁魚禮俗等市級非遺名錄167項。如何進一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合理、與時俱進的保護與傳承,讓燦爛的非遺文化熠熠閃光,讓傳統技藝代代相傳?記者對此採訪了我市文化部門。
省級非遺海雲庵糖球會。徐常青攝
活動 非遺走進市民生活
記者從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在每年的「非遺月」「文化自然遺產日」期間,該中心都會宣傳非遺法律法規知識,展示非遺保護的豐碩成果和優秀實踐案例,宣傳非遺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嶗山高蹺。徐常青攝
一系列精彩的活動,讓許多非遺項目走進了市民的生活。「非遺進景區」專場演出、優秀非遺項目全市巡展、非遺項目校園巡展、「非遺大講堂」公益培訓,令市民對非遺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感受;該中心推動文旅、教育兩部門共同舉辦了「指尖上的傳承」青島市少兒手工藝大賽系列活動,在非遺傳承人師徒傳承、中小學校社團、社會文化團體培訓等參賽隊伍中,剪紙傳承人蘇霞帶出的一大批剪紙小藝人、市南實驗小學的泥塑團隊等表現亮眼;立足國際化城市建設,把非遺推向文化交流的前沿舞臺,部分傳承人曾受邀遠赴德國、義大利等地進行文化交流;把線下活動轉移到線上,利用公眾號、非遺專欄等網上陣地,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共享優質文化資源,推出「非遺雲課堂」。
普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根據教育部要求,目前中小學美術、音樂、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均已明確非遺學習要求。其中美術課安排蠟染、剪紙等非遺內容,激發學生對非遺的熱愛之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薦開展「我們的傳統節日」「我是『非遺』小傳人」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了解非遺。此外,教育部正在組織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開展義務教育課程修訂工作。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頂層設計,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形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持續推動「非遺進校園」常態化、規範化,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市級非遺嶗山鮁魚禮俗。徐常青攝
措施 因地制宜搭建展示平臺
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話題,記者與嶗山區文旅委文化處四級調研員於偉東結合嶗山區的情況進行了探討。於偉東介紹說,近年來全區非遺累計投入1000餘萬元,充分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加強普查及申報,完善了非遺名錄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嶗山區共搜集整理非遺線索17大類1200餘條,項目資源200餘個,包括嶗山民間故事、嶗山道教音樂、螳螂拳等三項國家級非遺項目。
同時,搭建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平臺,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具有濃鬱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以「嶗山國學講堂」「非遺項目進校園」「周末非遺體驗課堂」等特色活動為抓手,推進傳統文化進社區、進單位、進校園,從家庭做起,從青少年抓起,形成了全社會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展望 搶救瀕危推動創新發展
「我們應克服非遺專業力量不足、專業人才相對薄弱、非遺傳承與保護經費不足等困難,積極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能夠融入現代生活、體現當代價值,成為鄉村產業的支撐、全域旅遊的載體。」於偉東建議,應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整體保護,設立非遺保護專項經費,進一步優化非遺傳承發展環境。挖掘整理歷史資源,搶救一些瀕危的非遺項目,推進非遺與全域旅遊、非遺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資助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授徒傳藝、教學交流、創業創新、工藝改造等。
同時,進一步拓展非遺展示的內容和形式,精心打造非遺體驗中心和傳習展示場所。推進非遺項目進景區、進商場、進汽車東站、進校園、進社區、進博物館等。通過傳播、展示、體驗活動,瞄準遊客的差異化體驗需求,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實現創造經濟效益與保存文化記憶的雙贏目標。比如可以考慮在大河東客服中心建立非遺展示廳、在仰口景區和二龍山景區的黃金地段建立嶗山非遺體驗館等,提升文化傳播的吸引力和互動性。
加大宣傳,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朋友圈」。根據全域旅遊需求,精心策劃包裝全區文化遺產展覽,在學校、景區、社區以及國內外展示,提高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推動傳統手工技藝創新發展,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以鄉村振興為契機,扶持推動嶗山綠茶、嶗山麵塑、金鉤海米等嶗山特色文化底蘊的傳統製作技藝提升發展,進行專業策劃、包裝、宣傳、營銷,形成產業、拉動就業,推動特色文化物產由靜態保護向動態傳承轉變,努力成為改善當地民生、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特色產業。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首席記者 張譯心)
記者手記
別讓伯樂久等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儘管歷史的長河大浪淘沙,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萬變不離其宗,每一項非遺技藝都需要紮實的基本功和由表及裡的深刻領悟,在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中,精髓仍需保留。雖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若伯樂苦苦尋覓可以接班的傳承人,願他別等太久。(張譯心)
責任編輯:王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