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生活 別讓非遺有遺憾 我市促進非遺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有望優化非遺傳承發展環境

2020-11-19 青島晚報

2020-11-19 08:56:00





目前,我市有嶗山民間故事、膠州秧歌、螳螂拳等國家級非遺名錄14項,海雲庵糖球會、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沙子口金鉤海米加工技藝等省級非遺名錄55項,蘿蔔會、李村大集、嶗山鮁魚禮俗等市級非遺名錄167項。如何進一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合理、與時俱進的保護與傳承,讓燦爛的非遺文化熠熠閃光,讓傳統技藝代代相傳?記者對此採訪了我市文化部門。


省級非遺海雲庵糖球會。徐常青攝

活動 非遺走進市民生活

記者從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在每年的「非遺月」「文化自然遺產日」期間,該中心都會宣傳非遺法律法規知識,展示非遺保護的豐碩成果和優秀實踐案例,宣傳非遺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嶗山高蹺。徐常青攝

一系列精彩的活動,讓許多非遺項目走進了市民的生活。「非遺進景區」專場演出、優秀非遺項目全市巡展、非遺項目校園巡展、「非遺大講堂」公益培訓,令市民對非遺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感受;該中心推動文旅、教育兩部門共同舉辦了「指尖上的傳承」青島市少兒手工藝大賽系列活動,在非遺傳承人師徒傳承、中小學校社團、社會文化團體培訓等參賽隊伍中,剪紙傳承人蘇霞帶出的一大批剪紙小藝人、市南實驗小學的泥塑團隊等表現亮眼;立足國際化城市建設,把非遺推向文化交流的前沿舞臺,部分傳承人曾受邀遠赴德國、義大利等地進行文化交流;把線下活動轉移到線上,利用公眾號、非遺專欄等網上陣地,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共享優質文化資源,推出「非遺雲課堂」。

普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根據教育部要求,目前中小學美術、音樂、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均已明確非遺學習要求。其中美術課安排蠟染、剪紙等非遺內容,激發學生對非遺的熱愛之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薦開展「我們的傳統節日」「我是『非遺』小傳人」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了解非遺。此外,教育部正在組織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開展義務教育課程修訂工作。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頂層設計,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形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持續推動「非遺進校園」常態化、規範化,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市級非遺嶗山鮁魚禮俗。徐常青攝

措施 因地制宜搭建展示平臺

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話題,記者與嶗山區文旅委文化處四級調研員於偉東結合嶗山區的情況進行了探討。於偉東介紹說,近年來全區非遺累計投入1000餘萬元,充分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加強普查及申報,完善了非遺名錄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嶗山區共搜集整理非遺線索17大類1200餘條,項目資源200餘個,包括嶗山民間故事、嶗山道教音樂、螳螂拳等三項國家級非遺項目。

同時,搭建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平臺,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具有濃鬱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以「嶗山國學講堂」「非遺項目進校園」「周末非遺體驗課堂」等特色活動為抓手,推進傳統文化進社區、進單位、進校園,從家庭做起,從青少年抓起,形成了全社會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展望 搶救瀕危推動創新發展

「我們應克服非遺專業力量不足、專業人才相對薄弱、非遺傳承與保護經費不足等困難,積極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能夠融入現代生活、體現當代價值,成為鄉村產業的支撐、全域旅遊的載體。」於偉東建議,應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整體保護,設立非遺保護專項經費,進一步優化非遺傳承發展環境。挖掘整理歷史資源,搶救一些瀕危的非遺項目,推進非遺與全域旅遊、非遺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資助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授徒傳藝、教學交流、創業創新、工藝改造等。

同時,進一步拓展非遺展示的內容和形式,精心打造非遺體驗中心和傳習展示場所。推進非遺項目進景區、進商場、進汽車東站、進校園、進社區、進博物館等。通過傳播、展示、體驗活動,瞄準遊客的差異化體驗需求,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實現創造經濟效益與保存文化記憶的雙贏目標。比如可以考慮在大河東客服中心建立非遺展示廳、在仰口景區和二龍山景區的黃金地段建立嶗山非遺體驗館等,提升文化傳播的吸引力和互動性。

加大宣傳,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朋友圈」。根據全域旅遊需求,精心策劃包裝全區文化遺產展覽,在學校、景區、社區以及國內外展示,提高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推動傳統手工技藝創新發展,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以鄉村振興為契機,扶持推動嶗山綠茶、嶗山麵塑、金鉤海米等嶗山特色文化底蘊的傳統製作技藝提升發展,進行專業策劃、包裝、宣傳、營銷,形成產業、拉動就業,推動特色文化物產由靜態保護向動態傳承轉變,努力成為改善當地民生、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特色產業。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首席記者 張譯心)

記者手記

別讓伯樂久等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儘管歷史的長河大浪淘沙,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萬變不離其宗,每一項非遺技藝都需要紮實的基本功和由表及裡的深刻領悟,在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中,精髓仍需保留。雖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若伯樂苦苦尋覓可以接班的傳承人,願他別等太久。(張譯心)

責任編輯:王曉雨


相關焦點

  • 場景理論視域下的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舉措
    近年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示與體驗為主要內涵的非遺旅遊蓬勃發展,是文旅融合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促進以非遺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是,在非遺轉化成為旅遊產品的過程中,非遺的展現往往局限於博物館式陳列、舞臺式展演等形式,也出現了真實性缺失、體驗性不足、商業化過度等一系列問題。在文旅深度融合過程中,促進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關鍵是不斷提升非遺的場景化體驗。
  • 山東棗莊:「非遺+」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例如,臺兒莊古城旅遊集團有組織有計劃地在春節、元宵、端午、非遺日、中秋等重大節慶日期間舉辦「非遺+旅遊」融合活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藉助「好客山東賀年會、古城大廟會」文化特色品牌,打造「中國第一大年」節慶品牌,「到最有年味的臺兒莊古城過大年」已經成為文化旅遊的一張新名片。
  • 名家丨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方法與路徑
    「非遺+扶貧」、非遺與旅遊業融合、非遺手工藝資源和產品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建非遺文化和經濟共享平臺等方法和途徑,在保護傳承中發展,融入當代生活。那麼,非遺手工藝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則有力帶動了「非遺+扶貧」的提質增效,是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和提速城鄉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方法和途徑。目前,甘肅在將非遺手工藝與旅遊融合中做到兩個方面:一是將甘肅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與特色小鎮建設相結合,打造「非遺+旅遊」文化景區。比如,平川陶瓷燒制技藝是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 非遺文化如何壯大?非遺+旅遊融合發展打造新路徑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正式對外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337個推薦項目名單。此前,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兩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年來,非遺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這些「活著的」文化遺產,也成為文旅融合的「寶庫」。
  • 非遺傳承,賡續歷史文脈——我市全面啟動「非遺在社區」工作
    為進一步促進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形成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發展生態,11月5日,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舉辦「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啟動儀式暨召開「非遺在社區」工作現場會,在全市層面全面實施開展「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
  • 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創新 促進兩岸青年融合發展
    他說,青年群體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力量,我們需要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技藝進專業,大師進課堂,構建系統科學的非遺傳承課程體系,促進兩岸青年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設計並研發符合市場需求、契合時代審美的非遺作品。推進非遺作品向產品和商品轉化,在與非遺文化的親密對話與躬身實踐中,從情感共鳴走向行動自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 青島非遺多元融合助力傳承發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袁睿 黃煜婷 青島報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生命的記憶,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讓民族精髓代代相傳。2020年,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開拓多元思維,創新多元舉措,助力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傳統文化 ——肅北縣開展「弘揚傳承『非遺文化』助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8月3日下午,肅北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城灣鎮紫亭社區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肅北蒙古族服飾」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娜仁其其格走進社區,開展「弘揚傳承『非遺文化』,助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文明實踐活動,為居民群眾和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 丹寨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成果獲專家盛讚
    10月17日至25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丹寨萬達小鎮隆重舉行,來自非遺和旅遊行業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為推動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獻計獻策。本屆中國丹寨非遺周的舉辦地丹寨擁有7項國家級、21項省級、100餘項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非遺之鄉」。
  • 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大會淄博開幕 促非遺文化創新發展
    張鈺 攝   中新網淄博10月30日電(張鈺)做工精美的景泰藍、色彩鮮豔的濰坊風箏、神秘多變的華山戲法……第二屆中國(淄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大會(以下簡稱「非遺大會」)30日在山東淄博開幕,致力於創建和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平臺,推動非遺文化在傳承中創新。
  • 丹寨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成果獲專家「點讚」
    10月17日至25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丹寨萬達小鎮舉行,來自非遺和旅遊行業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為推動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獻計獻策。本屆中國丹寨非遺周的舉辦地丹寨擁有7項國家級、21項省級、100餘項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臨夏市2020年非遺保護工作綜述——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2020年,臨夏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監督指導下,緊緊圍繞全市工作大局,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己任,著力提升挖掘保護工作力度,注重非遺在全市文旅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中發揮積極作用
  • 浙江非遺「重生」當代的三個關鍵詞:傳承 發展 融合
    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統文化的底色是根基是條件。  然而,時代潮流下,部分非遺猶如「明珠蒙塵」,令人痛心。如何保護與擦亮明珠,讓其在現代煥發新的活力,這是目前政府正在不斷思考和實踐的事情。  浙江給出了答案:傳承、發展、融合。
  • 青島非遺多元融合助力傳承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生命的記憶,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讓民族精髓代代相傳。2020年,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開拓多元思維,創新多元舉措,助力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惠民+非遺」助力產業化發展為緩解疫情的衝擊和影響,充分發揮文化旅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青島非遺人充分利用「文化惠民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時機和場合,組織開展非遺購物節、非遺創意大集、非遺帶貨直播、非遺美食沙龍等8大板塊50餘場次線上線下展示展銷活動,宣傳非遺產品
  • 非遺傳承發展保護是前提
    更為憂慮的是,在民族地區存續狀況相對較好的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和曲藝等,隨著近年來交通環境及大眾的審美價值觀等發生巨大改變,這些非遺已處於瀕危甚至消失的境地。 因此,對於千差萬別不同表現形式的非遺,應在倡導和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下,關注不同類別的非遺,進行精準科學的分類,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保護,用數位化記錄保存和專項保護等方式,全面整體推進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
  • 2019全國非遺曲藝周系列活動之—非遺曲藝傳承發展研討座談會召開
    來自全國的曲藝名家及專家,部分省(區、市)文化和旅遊廳(局)非遺處、非遺中心、曲藝項目保護單位相關同志,參演傳承人代表,山東省內部分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相關同志,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相關同志參加會議。與會人員就本省(區、市)如何貫徹落實和組織實施《曲藝傳承發展計劃》進行發言,有關保護單位代表、傳承人代表就如何具體執行《曲藝傳承發展計劃》,做好曲藝傳承發展工作進行發言。
  • 子長市文化和旅遊局:讓「非遺」在發展中傳承 在傳承中發展
    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子長市文化和旅遊局積極開展非遺調查、非遺培訓、非遺展覽展演等工作,讓「非遺」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陝北民歌戲曲愛好者孫秸看著你的左前方,還是用踏步,左腳在前,從右劃向左,眼神隨著你的手指看出去。
  •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勐巴拉舉起非遺傳承「接力棒」勐巴拉
    非遺傳承健康生活非遺體驗 | 非遺影像展 | 民族風情展演暢遊勐巴拉 感受非遺魅力勐海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楊佛海出席活動並講話:近年來,勐海縣不斷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截至去年底,全縣共有在列名錄120項,其中國家級2 項,省級3項,州級12項,縣級10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82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10人,州級47人,縣級24人。
  • 韓城「讓非遺在景區傳承與綻放魅力」項目入選「2019非遺與旅遊...
    關注 陝西韓城旅遊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過客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12月26日至27日,以「融合驅動創新傳播賦能升級本屆產業年會發布了《2019年中國旅遊產業影響力指數報告》,並揭曉了「2019年中國旅遊產業影響力風雲榜」等12個類別項目,陝西省有6個單位、項目、個人榮獲大獎,獲獎數量位居西北地區榜首。我市的「讓非遺在景區傳承與綻放魅力」位列其中,是西北地區唯一入選「2019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的項目。
  • 文旅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非遺傳承再煥時代活力
    文旅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一到周末,山東濟寧曲阜的孔子博物館便熱鬧起來,許多孩子前來參與研學活動,他們可以在這裡學做孔府糕點、做拓片、體驗記裡鼓車。「為了更好地挖掘傳統文化,該館正抓緊整理與修復3萬多件孔府散檔,其中不乏珍貴文物。」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