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0月31日訊近年來,山東省棗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以實施「非遺+」工程為切入點,加快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先後舉辦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兩屆大運河文化帶優秀非遺項目展演、七屆臺兒莊古城大廟會等「非遺+」系列主題活動,形成了「非遺+」臺兒莊古城景區發展新模式,臺兒莊古城景區也成為首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全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首個國家文化遺產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先後獲得「齊魯文化新地標」榜首、中國旅遊創新獎等稱號。
經驗做法
一是「非遺+節慶」讓傳統文化點燃遊客熱情和活力。棗莊市以打造全國非遺展演基地為目標,在推動臺兒莊古城建設上,高度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傳承與保護,讓更多的遊客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例如,臺兒莊古城旅遊集團有組織有計劃地在春節、元宵、端午、非遺日、中秋等重大節慶日期間舉辦「非遺+旅遊」融合活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藉助「好客山東賀年會、古城大廟會」文化特色品牌,打造「中國第一大年」節慶品牌,「到最有年味的臺兒莊古城過大年」已經成為文化旅遊的一張新名片。
二是「非遺+演藝」讓大運河傳統文化再次交匯融合。自2014年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後,作為大運河申遺城市的棗莊以繼承、弘揚、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著力打造非遺文化品牌。棗莊聯合大運河沿岸城市做好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創新,已經舉辦兩屆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項目展演,來自北京、天津、江蘇、山東等8省市的優秀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深受遊客歡迎。同時,對國家級及省級非遺項目柳琴戲、運河大鼓、洛房泥塑、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系統的挖掘、還原,讓非遺傳承人入住古城景區內,並通過各種文化展演和主題活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展演。
三是「非遺+營銷」擴大非遺文化影響力。棗莊市圍繞大廟會活動,在新浪微博發起#臺兒莊裡過大年#話題,通過發布系列海報、H5短視頻、網紅直播等多種推廣形式共同發力,迅速佔領熱門話題榜。拍攝「年味臺兒莊」與「帶著父母離家出走」情懷視頻,並通過微信、微博和各視頻網站進行傳播,其中,微博話題總閱讀量超過1億,「年味臺兒莊」視頻播放量達到600餘萬。同時,積極培育時尚、健康的夜經濟新業態等,在古城推出火龍鋼花、爬杆龍等夜間演藝項目,開通古運河新體驗線路,推出親水景觀、推動廣場舞、地方非遺展演進景區等活動,打造「賞夜景、看非遺、品美食、逛酒吧、宿古城」的夜遊模式,推進民俗演藝、餐飲美食、特色客棧等業態發展。
綜合效益
棗莊市以臺兒莊古城景區為平臺,用品牌引領發展,做文化旅遊典範,探索非遺傳承和傳播的新業態、新走向,展示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的新成就,不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讓臺兒莊古城的運河文化形象更加立體,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向高質量發展,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工作中作出了貢獻。
【專家點評】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賈旭東:2012年世界旅遊組織(UNWTO)發布的《旅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綜述》認為,以負責任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用於旅遊業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多方面重要價值。臺兒莊古城景區依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兩屆大運河文化帶優秀非遺項目展演、七屆臺兒莊古城大廟會等「非遺+」系列主題活動,通過「非遺+節慶」、「非遺+演藝」、「非遺+營銷」的方式,走出了一條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以旅遊為載體的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的臺兒莊模式。據報導,臺兒莊古城累計接待遊客量近5000萬人次,先後榮獲「旅遊市場秩序最佳景區」、「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旅遊標準化示範單位」、「國內十大優秀景區」。作為「非遺+」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期待臺兒莊古城景區繼往開來、不斷創新,用心服務遊客,以負責任的態度開發出更多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旅遊新需求的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的產品和服務,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來源:中國旅遊新聞客戶端 編輯:曹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