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莒縣綺麗·創谷、嗡嗡樂園等兩家重點文旅企業申請省級專項扶持資金200萬元,有效解決了企業資金短缺等實際問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近年來,莒縣文旅局創新「非遺+」工作模式,發動民間傳統文化愛好者及文藝協會等力量,深挖非遺資源,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宣傳「莒文化」的同時滿足人們對高質量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打造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非遺傳承保護和文旅融合的「莒縣樣本」。
「非遺+產業」做大做強文化產業。該局完善產業培植體系,制定出臺非遺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莒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明確目標定位和發展路徑,著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成為新的縣域經濟支柱。
莒縣篩選出過門箋等10個非遺項目進行產業化開發,確定莒繪、浮來春酒等5個非遺項目打造文創產品,與浮來春、浮來青等企業對接,文旅深度融合,制定市場推廣計劃。目前,開發嗡嗡樂蜂蜜、「世唯一」手繪、莒禮文創等文創產品100餘款,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義大利等海外地區,帶動從業人員1000名,年接待遊客超過100萬人次。
今年,「嗡嗡樂」蜂蜜被列入山東省「六好」優質文化和旅遊產品名錄。過門箋作品《新年快樂》被德國魯爾都市孔子學院永久收藏。
「非遺+制度」加強政策引導扶持。莒縣文旅局建立傳承人政策保障機制,鼓勵傳承人長期從事非遺工作,為非遺技藝廣泛傳播打下基礎。
同時,該局組織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相關專家等對具有開發前景、獨具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資源進行論證評估,加強非遺傳承主體認定命名保護,使全縣一批具有社會歷史和文化科學價值、地域特色濃鬱、瀕危失傳的非遺得到有效保護傳承。目前,全縣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1個,國家級2個,省市縣級14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8人。
「非遺+活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傳承。將歷史文脈有機融入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深入挖掘陵陽河文化、黑陶文化、莒縣書畫等地域文化資源,先後建成莒州博物館、莒州文街、陵陽河文化公園等重點文化工程。
以文化工程為載體,該局開展大眾參與的民俗活動,打造主體多元性和平臺多樣性文旅融合活動。堅持保護成果百姓共享,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非遺保護體制機制。目前,全縣在建重點文化旅遊項目15個,總投資170億元,莒國古城項目被確定為全國優選文化和旅遊投融資項目。
「非遺+宣講」促進思想交流傳播。該局組織召開過門箋、禿尾巴老李傳說等非遺項目化市場化研討會,形成完整的傳說體系,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奠定基礎。選派唐氏鋦瓷、過門箋非遺項目(傳承人)參加省政府組織的日韓文化交流活動,選派過門箋項目傳承人參加深圳文博會,得到與會人員充分認可,非遺項目名揚海內外。
另外,該局連續組織舉辦了四屆莒文化研討會,對提升莒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增強莒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強化莒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引領、凝聚和支撐作用,產生了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