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兵戈 通訊員 房簇地
蔡明振(1949年出生),襄樊米襄陽書畫研究院院長、國家文化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會員、畫家。現系北京燕京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華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名譽教授、襄樊市人民政府老年書畫研究會常務副主席、襄陽市老年大學講師,襄陽市老年大學書畫學會主席,工藝美術師。擅長工筆、寫意花鳥及根雕藝術,國畫作品多次在全國各省、市、區展賽中獲獎。
蔡明振出生於繪畫世家,為了提高繪畫技藝,蔡明振先後在安徽藝術學校、無錫書法專科學校學習共六年。他不僅畫牡丹、種牡丹,還實地尋訪牡丹,研究牡丹文化。2019年,荊山牡丹畫法成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申請非遺的條件之一就是要世代相傳。蔡明振的祖父蔡振生1883年出生於唐河縣,作為一位民間藝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南陽、襄陽一帶活動。他尤其鍾愛襄陽本地的野生牡丹,並琢磨出一套寫實畫法。蔡振生的長子蔡耕圃子承父業,延續了這一畫法。
2002年,蔡明振從機關單位退二線之後,便萌生了創辦書畫院的念頭。畢竟從小就喜歡畫畫的蔡明振覺得,書畫院可以實現自己對於繪畫的追求,也是自己生活的目標。他最初將其命名為「襄陽書畫研究院」,但審批時未能通過。有人提議加一個米芾的「米」字,如此,米襄陽書畫研究院便由此生產。這不經意的改名,也帶給了蔡明振「更上一層樓」的目標。
蔡明振曾在市政府行政事務管理局從事會計財務、園林、房管等工作。為了提高畫藝,他先後在安徽藝術學校函授學習國畫3年、無錫書法專科學校函授學習3年,從事園林工作,使他對牡丹情有獨鍾,有時候還自己在家裡種牡丹。
蔡明振的繪畫主題涉獵廣泛,但最為擅長的是畫牡丹。他畫的牡丹與眾不同,其花瓣含苞待放,生機盎然,構圖虛實有度,用色鮮豔明快。畫面中,花枝筆觸粗獷豪邁,花瓣則筆觸細膩,層次分明。蔡明振稱自己用的是大小寫意結合的寫實手法,而寫實的對象是襄陽保康大山上的野生牡丹。「保康的牡丹和洛陽的不同,洛陽牡丹都是溫室培養的,沒有野生的韌勁兒。」他隨手拿起一張畫,「這畫的是洛陽的牡丹,畫法都不一樣。」
據悉,在9月18日關聖古鎮非遺展演上,蔡明振將會與7位學生一道,揮毫潑墨,共同為廣大遊客表演荊山牡丹的畫作,展現書畫的魅力。有緣之人還有機會得到蔡明振大師贈送的墨寶。
關聖古鎮非遺館
關聖古鎮以旅遊產業為引領,結合休閒商業、文創產業、康養產業、酒店住宿業、演藝娛樂產業等內容,形成多產業聯合發展,全要素集聚共生,古今相融,形神俱佳的「文旅商養」四位一體的新型小鎮,以AAAAA景區標準打造。通過偉光匯通豐富的景區商旅運營經驗以及成熟的運營管理體系和標準,保障了關聖古鎮所有商業統一規劃運營管理。預計年遊客接待量達千萬級人流,引入各類經營商家2000家以上,可直接提供就業崗位6000個以上。人流帶動消費流,更蘊含著巨大商機和發展潛力,最終把關聖古鎮打造成為襄陽城市文化會客廳、鄂西北旅遊集散地、關聖文化世界體驗地。
近期,關聖古鎮通過舉辦「三國夜市」「七夕夜市」等不同主題的活動,並採用免費發放小龍蝦消費券等形式,吸引遊客,點亮樊西新區「夜經濟」。人們邂逅古鎮關聖,邂逅漢服華章,邂逅漢式婚禮秀和禮儀大典!在當年關羽「水淹七軍」的古戰場,一代武聖千古傳唱。尚德館門前,關公「橫刀立馬」的表演,讓我們瞬間回到三國時期那個刀光劍影、龍騰虎躍、英雄輩出的時代。
敦煌舞
口吹消防栓
東鞏高蹺
捏糖人
劃旱船、蚌殼、騎毛驢
輕功腳踩燈泡
鋼槍鎖喉
非遺+文創是為了傳播「背後的文化信息」,讓文化遺產在當下的語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並成為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通過舉辦本次大型非遺展演巡遊活動,遊客成為體驗、分享文化價值的主體,帶動了關聖文化園經濟的發展,推動非遺保護成果為全民共享,成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平臺,文旅融合發展開啟新篇章。
據悉,本次展演其中國家級非遺5個,省級18個,市級20個,區級35個,文創攤位及其它攤位近百個,都將在本次系列活動中陸續登場。
展演時間:9月18、19、20日
下午14.30—16.30
展演項目:襄陽火炮、東鞏高蹺、鼓上獨舞、翹盼佳人、敦煌舞、輕功踩燈泡;
晚上18.30—21點
展演項目:劃旱船、蚌殼、騎毛驢、非洲鼓隊、鼓上獨舞、翹盼佳人、敦煌舞、口吹消防栓、鋼槍鎖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