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市文化和旅遊局:讓「非遺」在發展中傳承 在傳承中發展

2020-12-14 子長融媒體中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和地區歷史的活的見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傳承文化血脈、維護精神家園、建設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子長市文化和旅遊局積極開展非遺調查、非遺培訓、非遺展覽展演等工作,讓「非遺」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陝北民歌戲曲愛好者孫秸看著你的左前方,還是用踏步,左腳在前,從右劃向左,眼神隨著你的手指看出去。

日前,陝北民歌戲曲愛好者孫秸走進課堂,給秀延初級中學的學生示範和普及傳統戲曲的「四功五法」和服飾、唱腔、念白,以及陝北民歌的淵源、種類、用途、唱法等,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深得同學們喜愛。

秀延初級中學學生 苗舒雯聽了這節課後,我對戲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能夠走進校園,他也能夠豐富學校的文化生活,但是傳承戲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越來越少,如果以後有機會我會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傳承者。

2019年11月份以來,子長市文化和旅遊局專門邀請民歌、戲曲傳承人和愛好者,深入各學校和廣場開展非遺進課堂和惠民演出活動,截止目前共展示演出80多場,戲曲、嗩吶、道情、說書、三才板等具有子長特色的非遺項目表演形式深受基層群眾喜愛,不僅豐富了基層群眾文化生活,也使子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了更好的推廣和宣傳,營造了人人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人人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人人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濃厚氛圍。

陝北民歌戲曲愛好者 孫秸其實呢作為我個人來說已經先後走進了20餘所學校,走進課堂聆聽的師生達到了兩萬餘人。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呢,我會一如既往的利用我的業餘時間,把咱們當地的,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普及好,讓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一課是不缺失的。

據了解,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子長市文化和旅遊局積極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和傳承,先後開展了非遺調查、非遺培訓、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系列活動,讓子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目前全市共成立了嗩吶、秧歌、道情、曲藝、民間藝術等10個文化類協會、8個道情劇團。申報成功的省級非遺項目有子長嗩吶、子長煎餅、瓦窯堡的傳說、子長刺繡和子長涼粉5項,市級非遺項目有子長綠豆涼粉、子長剪紙、子長酒麴、子長道情等17項。今年,子長嗩吶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逐級上報至文化和旅遊部,有望獲批;挖掘、整理、完善了三才板、子長傳統壁畫和子長傳統泥塑,正在積極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子長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 喬曉君 下一步,子長市文化和旅遊局將進一步強化措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隊伍建設,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策劃、包裝及申報等各項工作,著力打造叫得響、拿得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全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

記者|王俊香

編輯|史建琴

責編|程政 王平

監製|李紅梅 薛金平

子長融媒

相關焦點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讓非遺在保護中傳承!
    並通過傳承人培訓,發掘新生代傳承人,在各類文化活動中提供傳統技藝展示展演平臺,吸引更多群眾參與。活動中還安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宣傳和講解,不僅讓同學們、村民們親身感受非遺魅力,還讓他們了解了非遺的法律知識,讓更多群眾認識非遺、愛上非遺,參與非遺保護。
  • 永春:傳承非遺助推文化產業發展
    近年來,永春縣發揮獨特的文化優勢,保護和傳承好一批「非遺」項目,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助推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上個月中旬,由泉州市文化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泉州網承辦的泉州市首屆文化創意產品展在泉州東亞之窗文創園舉行,年過八旬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周文虎,到場展示永春紙織畫藝術,備受好評。永春紙織畫歷史悠久,可謂「中華一絕」。
  • 非遺傳承發展保護是前提
    原標題:非遺傳承發展保護是前提 當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向縱深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但也必須正視,在基層工作實踐中,受經濟利益驅動和價值認識導向的影響,還存在著工作推進不平衡、傳承人群參與度不高、「重效益、輕履約」等問題。
  • 浙江非遺「重生」當代的三個關鍵詞:傳承 發展 融合
    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統文化的底色是根基是條件。  然而,時代潮流下,部分非遺猶如「明珠蒙塵」,令人痛心。如何保護與擦亮明珠,讓其在現代煥發新的活力,這是目前政府正在不斷思考和實踐的事情。  浙江給出了答案:傳承、發展、融合。
  • 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大會淄博開幕 促非遺文化創新發展
    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大會淄博開幕 促非遺文化創新發展 2019-10-30 18:29:14張鈺 攝   中新網淄博10月30日電(張鈺)做工精美的景泰藍、色彩鮮豔的濰坊風箏、神秘多變的華山戲法……第二屆中國(淄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大會(以下簡稱「非遺大會」)30日在山東淄博開幕,致力於創建和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平臺,推動非遺文化在傳承中創新。
  • 青島非遺多元融合助力傳承發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袁睿 黃煜婷 青島報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生命的記憶,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讓民族精髓代代相傳。2020年,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開拓多元思維,創新多元舉措,助力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福建龍海:傳承精華開創局面 多元化發展激活非遺文化
    福建省龍海市持續搭好臺,讓非遺傳承人唱「好戲」,主動適應時代需求、藉助文旅融合、用好電商,努力讓傳統非遺在當代商業社會「活下去」,並且「火起來」,為非遺傳承發展打開一片新天地。薌劇,原名歌仔戲,亦名子弟戲,源於漳州,成型於臺灣宜蘭,流行於漳州、廈門和泉州等地市,以及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聚集地,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至今約有100年的歷史,是首批國家級非遺。龍海有薌劇民間劇團100多家,從業人員約2300人,全年上演約2萬場。龍海市採取「政府買單,群眾消費」形式,給予參演劇團每場5000元補貼。
  • 走近生活 別讓非遺有遺憾 我市促進非遺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有望優化非遺傳承發展環境
    徐常青攝活動 非遺走進市民生活 記者從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在每年的「非遺月」「文化自然遺產日」期間,該中心都會宣傳非遺法律法規知識,展示非遺保護的豐碩成果和優秀實踐案例,宣傳非遺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 延安市文化藝術中心沙海靖主任調研延川縣和子長市文化館並為陝北民歌和陝北道情國家級保護項目傳承基地授牌
    9月16日上午延安市文化藝術中心主任沙海靖與非保中心幹部一行對延川縣文化館及延川縣非保中心進行了調研,並給民歌傳承人王香雲授「陝北民歌傳習所」的牌匾。當日下午,調研了子長市文化館,為子長道情協會授予了「陝北道情傳習所」的牌匾和陝北道情書籍。
  • 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創新 促進兩岸青年融合發展
    、全國臺聯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傳承發展交流基地、湖北省臺聯、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承辦的「非遺所思」兩岸非遺文化嘉年華活動在湖北舉行。他說,青年群體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力量,我們需要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技藝進專業,大師進課堂,構建系統科學的非遺傳承課程體系,促進兩岸青年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設計並研發符合市場需求、契合時代審美的非遺作品。推進非遺作品向產品和商品轉化,在與非遺文化的親密對話與躬身實踐中,從情感共鳴走向行動自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
    ,公眾的目光再次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發展。活動中,蒼海湖畔粵韻聲聲,雲板悠長,古老的粵劇在梧州展園精彩上演,留住了很多觀眾的腳步。不過讓何麗容欣慰的是,地方針對陶瓷、剪紙、藤編等這些傳統技藝非遺項目建立了生產性的保護基地,讓其在產業發展中傳承下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河東區多措並舉推動非遺傳承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河東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挖掘、保護和傳承方面持續發力,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河東區通過開展非遺保護、挖掘、整理、傳承工作,湧現了一批特色鮮明的非遺項目。為精準掌握所有項目及傳承人現狀,河東區建立了區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和資料庫,對所有項目進行科學分析、系統保護。
  • 動態丨葉一劍受邀參加四川省甘孜州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座談會
    參會的主要嘉賓有:甘孜州州委宣傳部副部長、甘孜州州文明辦主任王光達,四川大學藏學院研究員、四川省社科院康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甘孜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局長劉洪,甘孜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調研員唐保安,甘孜州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張建波,以及「雪域康巴·文化推廣大使」、「康巴十大工巧大師」、「雪域康巴·文化傳承優秀單位」和來自全國的媒體代表。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在身邊 文明共傳承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又是一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13至14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墾利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營市宣傳展示活動在墾利區青海小鎮舉行。
  • 加強文化傳承 為非遺文化打開發展新局面
    近些年來,從崑曲、京劇、端午節,到珠算、中醫針灸、二十四節氣,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成為全人類共同保護和記憶的文化遺產。一項項「非遺明珠」走向世界,意味著紮根神州大地的「中國價值」、立足千百年傳統的「東方智慧」,正在越來越多地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也意味著中國獨特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追求,為構建人類共同價值作出新的貢獻。
  • 黃石市人大代表王志芳:推動陽新採茶戲傳承發展
    「今年,我重點關注『打造我市特色文化品牌,推動陽新採茶戲傳承發展』這個內容。」王志芳說。王志芳介紹,陽新採茶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湖北省唯一一個採茶戲劇團,也是黃石的特色文化品牌。可是陽新採茶戲傳承保護資金和精品劇目創作經費無保障。在劇目生產過程中,因缺乏劇目生產經費(包括編劇、導演、音樂、舞美、服裝、道具等),導致傳承保護工作受得影響。
  • 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傳統文化 ——肅北縣開展「弘揚傳承『非遺文化』助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8月3日下午,肅北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城灣鎮紫亭社區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肅北蒙古族服飾」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娜仁其其格走進社區,開展「弘揚傳承『非遺文化』,助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文明實踐活動,為居民群眾和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勐巴拉舉起非遺傳承「接力棒」勐巴拉
    非遺傳承健康生活非遺體驗 | 非遺影像展 | 民族風情展演暢遊勐巴拉 感受非遺魅力勐海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楊佛海出席活動並講話:近年來,勐海縣不斷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截至去年底,全縣共有在列名錄120項,其中國家級2 項,省級3項,州級12項,縣級10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82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10人,州級47人,縣級24人。
  • 大武口區:賡續文脈讓非遺文化在傳承中綻放
    ,實行政策性扶持和生產性保護並舉,探索項目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相結合的現實路徑,推動全區非遺文化保護呈現出主體多元化、措施多樣化、內容多面化的良好態勢。為了讓手工釀皮技藝能夠傳承下去,大武口區手工釀皮技藝成功申報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並在2018年設立了涼皮的傳承保護基地,進一步提升手工釀皮傳統技藝的傳承保護和發展。
  • 青島非遺多元融合助力傳承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生命的記憶,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讓民族精髓代代相傳。2020年,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開拓多元思維,創新多元舉措,助力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惠民+非遺」助力產業化發展為緩解疫情的衝擊和影響,充分發揮文化旅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青島非遺人充分利用「文化惠民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時機和場合,組織開展非遺購物節、非遺創意大集、非遺帶貨直播、非遺美食沙龍等8大板塊50餘場次線上線下展示展銷活動,宣傳非遺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