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妥妥的斜槓青年。
在他身上的標籤,數不勝數:木匠、中國近現代的繪畫大師、詩人、高齡北漂、大器晚成代表、中國最貴藝術品的保持者……
他的成功路徑,也和其他文人畫家不太一樣。
齊白石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早年師從外祖父讀書,後來作為雕花木工餬口。這木匠那在一般的文人畫家眼裡,那都是粗人,提起來一股子泥土氣息。
而,文人畫,文人畫,講究的便是文化素養,這不提出身於書香門第的,最起碼也得是從小便讀書習字,滿肚子墨水的才能被稱之為是文人吧。
/齊白石玉米蚱蜢/
而齊白石,24歲才拜民間藝人蕭薌陔為師學肖像畫,25歲專習繪畫。胡沁園,是他家鄉最出名的畫家,看到齊白石便起了惜才之心,收他為徒。
在專業的人教導下,齊白石沒幾年就成長為了真正的畫師。後來,師傅便跟他說,畫畫這件事,要更進一步,就得去五湖四海寫生採風,博採眾家之。
於是,齊白石便離開家鄉,出去遊歷,遍識良友。
/齊白石油燈飛蛾/
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55歲高齡北漂的故事。
何為北漂?北漂多是形容為了自己的理想或者謀生的需求,背井離鄉的來到北京,準備一番打拼,實現自身價值的一類人。
齊白石,可算是北漂的老祖宗了。在55歲的高齡,拋家舍業的離開妻子和兒女,來到在當時藝術氣息濃厚的北京定居。
在軍閥動亂的年代,常人求生就是困難事兒了,誰還會花費精力去買畫呢。於是,齊白石只能在北京刻章求生。
後來,齊白石的章被大畫家陳師曾看見並賞識,在兩人的交流過程中,陳師曾點出齊白石畫作不是上品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自己的風格。
四十幾年的畫畫風格哪裡是說改就能改的,但齊白石為了提升畫作,還是努力研究新畫風。
最後,他自創了一個叫「紅花墨葉法」的新畫風,此畫風在於用紅色畫花,用黑色作葉,形成對比襯託。
/齊白石荷花鴛鴦/
齊白石自己的畫風成形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高齡了。
他最為有名的作品《蝦》《蛙聲十裡出山泉》,十分生機有趣,充滿田園氣息,這些都是齊白石在老年漂泊他鄉,懷念童年故土所作。
/齊白石群蝦/
但齊白石的藝術及畫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遭受到同行的攻擊,保守派們會罵齊白石的畫是「俗氣燻人」,「不能登大雅之堂「。
但誰又能預見到,這位飽受爭議的畫家,能在80歲時名滿天下。他的《山水十二條屏》拍賣價高達9億元,一下子就刷新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價的最高紀錄。
/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齊白石的畫室,名為「甑屋」。這名字十分小眾,有人可能還不認識。
字典上,甑,是中國古代的蒸食用具。
/齊白石甑屋/
齊白石小時候喜歡讀書寫字,卻生在飯食不豐的貧苦人家。他祖母便時常嘆息想,孩子生錯了人家,這寫寫畫畫也不能當飯吃啊,只怕孫子將來會餓肚子。
但當齊白石能夠賣畫養家之後,祖母便感慨道,沒想到現在,鍋裡真煮著畫呢。緣此,齊白石到北京的時候,便將畫室命名為「甑屋」,寓意自己賣字畫所得可換柴米養家餬口。
齊白石「拿畫養家」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拿白菜畫作換白菜的故事了。
/齊白石白菜/
可能上街買菜的時候隨手一畫,一年份的白菜就不用愁了。
據說齊白石有一次買菜,碰上一年輕人賣白菜。年輕人認出了齊白石,偏不接受錢財,指明拿畫來換。
這要求現在看來可謂是十分囂張,能放在拍賣場裡百萬起價的畫作怎麼能這麼被糟踐。
但當時的齊白石,欣然接受了這樣的交易,用一幅白菜圖換了幾個白菜。
這個有投資眼光的年輕人要是存著這幅圖,估計可以當傳家寶,後輩賣了圖可以吃一輩子大魚大肉的那種。
真的是相當划算的一筆買賣。
還有值得一道的齊白石賣畫故事就是《發財圖》。
/齊白石發財圖/
初看這一畫作名,在一堆的魚啊蝦啊中,十分的格格不入。
但仔細閱讀背後的求畫故事,又覺得不愧是白石老人,質樸且有人情味兒。
有一天,齊白石家中來了一位求畫的客人,單求一幅白石老人從未畫過的《發財圖》。齊白石內心十分疑惑:這發財是怎麼個發法呢?客人說:那就畫一個算盤。
齊白石聽了這話,便覺是個好選擇,連連說到:「欲人錢財而不施危險,乃仁具也。」幾筆揮下,一幅以算盤為主畫面元素的發財圖便完成了。
沒有一般文人藝術家視錢財為銅臭的偏見,反而充滿了對靠自己賺錢的勞動人民的讚嘆。
齊白石大師,乃真·人民的藝術家。
齊白石先生的藝術是人民的藝術,現如今動輒百萬的畫作,講述的是過去普通人民的生活。
齊白石讓中國畫帶上了泥土和生活氣息,以童趣的畫風拉近了文人藝術階層與廣大平民百姓的距離,開創了中國文人畫壇的新境界。
藝術生於市井鄉間,然後開出永久不敗的花來。
文物加「石在有趣 · 齊白石主題帆布包定製」,齊白石市井鄉間的藝術薈萃,邂逅潮流,融合個性大膽、豔麗高雅的波普風元素,生活味的傳統藝術搖身一變,更添個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