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集《吶喊》《彷徨》最近再版 死忠粉陳丹青為此首次曝光了...

2020-11-25 杭州日報

一直都是常銷書,但銷量一直不算大

本報訊 近日,果麥出了兩本新版魯迅小說,《吶喊》和《彷徨》。這不稀奇,只要是公版書(即公共版權書籍,是指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他人士發布的作品,使用不會侵犯作者的版權, 國內版權法規定為作者死亡後50年,由於1936年去世的魯迅,他的作品早已稱為公版圖書),誰都可以重新出。但是果麥版的這兩本小說集,收錄了3000多字的陳丹青讀後記,繼「木心推手」後,這次陳丹青又轉身成了「魯迅推手」。

今年是魯迅逝世80周年紀念。可是現在,還有誰在認真讀魯迅嗎?

昨天,杭州市新華書店統計了一下2015年度魯迅作品的銷量。如今市面上出版的魯迅作品多如牛毛,經典版、青少年版、插圖版等等,算下來居然有340多個品種。不過,即使種類這麼多,整個杭州市的新華書店銷量加起來,一年也才賣了13000冊。這個數字雖然能進入常銷書級別,但作為一個「大神」級的作者,只能說明市場上還是「受冷遇」的。記者 潘卓盈

前段時間,微博上流行一個帖子「長大後,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那麼深刻」,很多網友紛紛點讚留言,表示深有同感,比如有人說「上學時最討厭的就是魯迅,艱澀難懂,長大後才明白,是課本選文的問題,他的好作品都過於犀利了,即使在今天依然發人深省」;又有人說,「小時候看不懂,等到能看懂了又都成了他筆下的人,真是悲哀」。

寫《活著》的作家餘華,就曾狠狠評價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餘華的牢騷幾乎代表了幾代學生的心聲,「我有口無心地讀著語文課本裡魯迅的作品,從小學讀到高中,讀了整整十七年,可是仍然不知道魯迅寫下了什麼?我覺得魯迅的作品沉悶、灰暗和無聊透頂。」直到幾年前,餘華的態度才有所改變,忍不住澄清,「現在重讀魯迅,感覺魯迅真是一個偉大的作家。」

今天太多中小學生,也和當年的餘華一樣,聽到魯迅,怕是翻白眼都來不及,一是飽受關於魯迅的「閱讀分析」之苦,二是覺得「魯迅」是十分落伍的名詞。許鞍華的電影《男人四十》裡,就有學生這樣質問張學友扮演的老師,張學友回答:「什麼落伍,你不識貨,魯迅很新潮的,魯迅是我們中國第一代去東京留學兼掃貨的帥哥。」

崇拜魯迅為「潮哥」的死忠粉,還有一位,那就是陳丹青。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選擇力薦魯迅,陳丹青用了四個字——「可憐魯迅」。他在後記裡的解釋很明白,一句話概括就是:急死人了,為什麼讀魯迅的人越來越少,你們居然都討厭魯迅,作為死忠粉,真的看不下去了!

陳丹青早些年就在公開場合談到過「魯迅是我幾十年來不斷想念的一個人」,他喜歡魯迅,有兩大理由,第一喜歡看他的照片、他的樣子,他認為魯迅長得真好看;第二個是因為在陳丹青眼裡,魯迅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為此陳丹青還出過一本演講集《笑談大先生》(魯迅在世的時候,很多人都叫他「大先生」),用一種異常好玩的角度來解讀魯迅其人其事。陳丹青始終無奈地認為,「過去對魯迅的看法,害垮了很多年輕人對魯迅的興趣了!」

不過,以前他談得再多,也只是談魯迅這個人。後記中,陳丹青首次曝光了閱讀魯迅的「讀後感」。在接到出版社的約稿時,陳丹青正忙於籌備木心美術館開館,他回答了一句,「等木心美術館落成後,才有時間好好寫,這個必須放下一切認真地寫。」

陳丹青說過,「其實不是我們不了解魯迅,而是我們不了解我們自己,我們不知道我們變成了什麼樣的一種人」。也許,我們是時候來重讀一下魯迅了。

讀後記《閱讀的記憶》

將近五十年前,1966年,「文革」爆發,所有孩子高興地輟學了。我貓在閣樓的昏暗中,一頁頁讀著魯迅的《吶喊》與《彷徨》,完全相信淪亡的孔乙己、瘋了的祥林嫂、被斬首的夏瑜……都是舊中國的鬼魅,我一邊讀,一邊可憐他們,也可憐魯迅:他居然活在那樣黑暗的年代!

很久以後我才明白,書中的故事遠在晚清,而晚清並不像魯迅描述的那麼可怕、那般絕望。但我至今無法對自己解釋,為什麼他筆下的鬼魅,個個吸引我。在我的童年,革命小說如《紅巖》《金光大道》《歐陽海之歌》……超級流行,我不記得為什麼不讀,也讀不下去。

同期,「社會上」流傳著舊版的郭沫若、茅盾、鬱達夫、巴金、蕭紅……我不知道那就是民國書,零星讀了,都喜歡。不過,最令我沉迷恍惚的小說,還是魯迅。單看書名就有魔力:「吶喊」,而且「彷徨」,天哪, 我也想扯開喉嚨亂叫——雖不知叫什麼,為什麼叫——我也每天在弄堂裡百無聊賴地亂走。

……

我已不記得六十年代小學語文課目——對了,有那篇《故鄉》。中年後,我童年的窮朋友也如閏土般畢恭畢敬,起身迎我,使我驚異而哀傷——八十年代後的中小學生會被《故鄉》吸引麼? 實在說,我那一代的閱讀語境,永不復返了,那是前資訊、前網絡時代。如果今日的學生厭煩魯迅,與之隔膜,我深感同情。除了我所知道的原因,我想了解:那是怎樣的一種煩厭。

近時果麥文化告知,新版《吶喊》與《彷徨》面世在即,要我寫點什麼。我稍稍吃驚,且不以為然。

眼下,倘若不是言過其實,《吶喊》與《彷徨》遭遇問世以來不曾有過的冷落(直到八十年代末,它們仍然喚起必讀的尊敬與愛),魯迅的讀者即便不是大幅度喪失,也在逐年銳減(太多讀物裹挾新生的讀者,逐出了魯迅)。近年我以另一種理由,可憐魯迅。我曾議論他,但不談他的文學:我不願加厚那淹沒魯迅的附著物。

此刻,我的記憶回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那正是死後的魯迅被無數解讀重重封鎖的時期,他因此一步步令日後的青年倍感隔膜。

……

巡察我們今日的文化,綠林好漢與巨家閨秀,早經絕滅,但宋江與林黛玉活在我們的閱讀中。《吶喊》《彷徨》,不是古書。新版的阿Q 與假洋鬼子,新版的孔乙己和夏瑜,新版的祥林嫂和子君,其實仍然活著,並非是舊書中的鬼魅。

我願補充博爾赫斯的意思:在閱讀中復活的每一經典,迎對陌生的歷史,交付新的讀者。我多麼期待今日的讀者——假如真會有的話——做出新的魯迅解讀。

陳丹青

2015年12月7日寫在北京

原文有刪節,掃一掃「文藝生活」微信公眾號(二維碼見上),可查看完整版。

相關焦點

  • 陳丹青:《吶喊》、《彷徨》的記憶
    [摘要]然而《吶喊》與《彷徨》被它的解讀,亦即,過時之物,厚厚粘附著,與魯迅的原文同時奏效,其中每個主題都被長串的定義纏繞著,捆綁著,在過時的逆向中,他們挾持著魯迅。1923 年、1926 年,北大新潮社與北新書局先後出版了他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將近五十年前,1966 年,「文革」爆發,所有孩子高興地輟學了。我貓在閣樓的昏暗中,一頁頁讀著魯迅的《吶喊》與《彷徨》,完全相信淪亡的孔乙己、瘋了的祥林嫂、被斬首的夏瑜……都是舊中國的鬼魅,我一邊讀,一邊可憐他們,也可憐魯迅:他居然活在那樣黑暗的年代!
  • 陳丹青:閱讀《吶喊》《彷徨》的記憶
    1923 年、1926 年,北大新潮社與北新書局先後出版了他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將近五十年前,1966 年,「文革」爆發,所有孩子高興地輟學了。我貓在閣樓的昏暗中,一頁頁讀著魯迅的《吶喊》與《彷徨》,完全相信淪亡的孔乙己、瘋了的祥林嫂、被斬首的夏瑜……都是舊中國的鬼魅,我一邊讀,一邊可憐他們,也可憐魯迅:他居然活在那樣黑暗的年代!
  • 《吶喊》95周年: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本報記者 徐敏  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月光下看守瓜地的閏土,追求精神勝利的阿Q,以及反覆嘮叨兒子被狼吃掉的祥林嫂……這些在現代文學史上鮮活的人物形象,都出自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今年8月,是《吶喊》出版95年。95年以來,《吶喊》多次再版,影響力至今不減。而關於這本讀者再熟悉不過的小說集,蘊藏著我們討厭和喜歡過的魯迅。
  • 魯迅小說集《吶喊》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出生,浙江省紹興縣人。17歲離開家鄉,就讀於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轉到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抱著科學救國的思想赴日本留學,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後去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在日本,有兩件事促使他改變了初衷。一是他無法忍受那些有著狹隘民族主義思想的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無端歧視。
  • 有人說大學四年好像魯迅的四本書《彷徨》《吶喊》《...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有人說大學四年好像魯迅的四本書《彷徨》《吶喊》《... 有人說大學四年好像魯迅的四本書《彷徨》《吶喊》《... 故有所思xyz 11-17 16:21 有人說大學四年好像魯迅的四本書《彷徨》《吶喊》《傷逝》《朝花夕拾》。網友聽罷大開腦洞,你會用怎樣的書名形容自己的大學呢?
  • 被稱「當代魯迅」的韓寒陳丹青爭議很大,網友:更大應該是方方
    「當代魯迅」的稱謂到底什麼樣的人才適合,網友:方方? 曾幾何時,魯迅救國救民,朝黎明前的黑夜吶喊,希望青年能走出去,擺脫腐朽無聲和沉睡麻木。後世以良知向社會發聲者都會被尊稱為「當代魯迅」,但真正做到魯迅那種境界的又有幾人,多數都是仿其表,露其裡。
  • 83年前的今天,恨死蔣介石的光復會大佬,吶喊彷徨的魯迅逝世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長大不成人)【1936年10月19日】83年前的今天,恨死蔣介石的光復會大佬,吶喊彷徨的魯迅逝世魯迅,浙江紹興人,出生於1881年9月25日,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筆名魯迅。11歲,魯迅就讀於私塾三味書屋。
  • 陳丹青:「救救」面目全非的魯迅
    當年《吶喊》《彷徨》再版時,魯迅的價值是照亮我們,但我們願意被照亮嗎?文/陳丹青「救救」面目全非的魯迅我們可能都會同意,幾十年來,中國歷史遠遠近近的大人物幾乎都被弄得面目全非。而魯迅的被扭曲,是現代中國一樁超級公案。
  • 從《吶喊》到《彷徨》
    作者:姜寶兵魯迅年輕的時候也喜歡做夢,有很多夢未能實現,又不能忘卻,便鬱結在心中,終於奔湧而出,匯成《吶喊》。這「吶喊」之聲充滿血氣和智勇,它不是響徹在曠野、荒原、鬧市,而是發聲於萬難破毀、令人窒息的「鐵屋子」。
  • 《彷徨》是魯迅最寂寞的文集
    ——魯迅魯迅最寂寞的時候有兩次,一次是《新生》雜誌的失敗,一次是《吶喊》後的無力。前一次是他滿懷希望想要通過文藝醫治國民的精神,找來幾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興辦《新生》雜誌,結果出師未捷團隊先散,「英雄」夢化為泡影。此後的魯迅感到無比的寂寞,埋頭於鈔古代碑帖,藉以消磨時光。
  • 吶喊之後,魯迅為什麼彷徨了?
    首先,來看一下《彷徨》主要篇目的寫作時間,《彷徨》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小說集,于于是集印了這時期的十一篇作品,謂之《彷徨》,願以後不再這模樣」(《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魯迅在這裡坦率地解剖了自己當時的寂寞之感和「戰鬥的意氣卻冷得不少」的心情,但魯迅已經認識到「這是很不好的」,他要繼續前進,努力去找新的道路,決心「以後不再這模樣」。
  • 陳丹青:救救魯迅
    陳丹青:救救魯迅原創 陳丹青 看理想 2017-09-25我們今天還要紀念魯迅嗎?從小到大,我們在課本裡讀過太多魯迅了,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魯迅嗎?我們願意了解魯迅嗎?或許我們該不合時宜地請求:給魯迅一個機會,給自己一個機會,了解課本之外真實的魯迅。用陳丹青的話說,一百年前,魯迅的大願是「救救孩子」,今天我們的命題可能是:「救救魯迅」!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對此,唐弢在《晦庵書話》裡說:「說句笑話,魯迅先生和那時的『囚犯』偏偏特別有緣,現在阜成門內西三條故居裡,還保存著一些桌椅,也是監獄的產品。」對於這本小說集,固然不乏批評與攻擊,但更多的是驚嘆與讚揚。當時,鄭振鐸說:「《吶喊》是最近數年來中國文壇上少見之作。
  • 詩詞:彷徨亂世出文豪,吶喊神州卷怒濤
    7.題魯迅先生畫像文/追夢人挺起脊梁甘獻身,筆砭時弊拓文新。彷徨路上尋真理,吶喊聲中醒國人。詠魯迅文/一砂吶喊狂人夢,彷徨過客心。拾花行祝福,鑄劍傷逝吟。11. 魯迅(新韻)文/逍遙白浮槎海外尋方藥,吶喊人間拆鐵屋。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死忠粉」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死忠粉, 這個短語的表達是: die-hard fans 死忠粉,鐵桿粉絲 My dad is a die-hard Liverpool
  • 《彷徨之刃》:內心的吶喊
    我看完它之後,我的內心是不平靜的,以至於讓自己有股吶喊的衝動。所以,內心的吶喊是我對整部電影最直接的表述。然則,由此引深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就如同億觀警察最後的談及與反思是一個死了女兒的父親,他的一生也就沒了。而犯罪的未成年人現在卻在那邊打籃球。
  • 結合作品,論述《吶喊》《彷徨》農民題材小說的思想內容及意義
    結合作品,論述《吶喊》《彷徨》農民題材小說的思想內容及意義查看答案解析【正確答案】在《吶喊》、《彷徨》中,農民題材的小說佔有重要的位置。魯迅深切同情中國農民的命運,他看到農民們所遭遇的苦難,也洞察他們的弱點與病態,當然也更理解造成他們精神上病弱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
  • 魯迅先生的小說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吶喊,為什麼不是仿徨?
    吶喊中更多表達的是對舊社會封建禮儀和封建制度的痛恨,對底層人民麻木不仁上層社會生死不顧的吶喊,是為新時代新青年謀新出路的吶喊。而彷徨則是更多的描述了魯迅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是黑暗現實也不是冰冷人心,更像是命運一樣的東西,沒辦法指責的墮落,沒有出路的奮鬥,沒有火的溫暖等等。
  • 梁文道:陳丹青笑談魯迅先生
    鳳凰衛視12月5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其實我最近一直想找一些機會,好好談一下魯迅的,因為最近跟他有關的日子跟事兒都挺多的。至於魯迅,我們應該怎麼重新去看他,重新認識他甚至欣賞他的作品,我想特別跟大家介紹陳丹青怎麼講魯迅,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覺得陳丹青看魯迅有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他看出了一些,也許是非常專業的專家學者不會那麼留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