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是魯迅最寂寞的文集

2020-12-05 讀如人生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魯迅

魯迅最寂寞的時候有兩次,一次是《新生》雜誌的失敗,一次是《吶喊》後的無力。

前一次是他滿懷希望想要通過文藝醫治國民的精神,找來幾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興辦《新生》雜誌,結果出師未捷團隊先散,「英雄」夢化為泡影。此後的魯迅感到無比的寂寞,埋頭於鈔古代碑帖,藉以消磨時光。

後一次是為《新青年》撰稿,以筆代刀,大聲呼喊,想喚醒沉睡的國民,起碼喚醒有希望的青年人,然而,前有當局的壓迫,後有同行的擠兌,終於,魯迅遠走廈門,又很是寂寞了一段時間。

《彷徨》最能反映魯迅的寂寞。這是魯迅生前唯一一部既沒有「題辭」「小引」「序言」「自序」「前記」,也沒有「後記」「寫在後面」的集子,只有孤零零的11篇小說簡單地編印在一起。

是忘了嗎?是沒有時間寫嗎?都不是。

《彷徨》在魯迅生前一共印行了十五版次。每一個版次都有機會加上序跋,但每一次重印再版都沒有加上一本書該有的序跋。或許,是魯迅不想觸及最孤獨的寂寞,又或許,魯迅想讓寂寞的作品保持最初的寂寞吧!

《祝福》還是發生在魯鎮的故事。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籠罩下,祥林嫂一遍一遍地講述自己悲傷的故事,魯四嬸的一句「你放著吧,祥林嫂!」,徹底打碎了他去土地廟捐門檻帶給她的最後一絲希望,最終枯木一樣地死去。

《在酒樓上》,魯迅望著廢園,感到寂寞。不期而遇的老朋友呂緯甫已經從一個敢拔廟宇神像,討論改革中國的方法甚至因此打起來的年輕人,變成了為餬口教《孔子》《孟子》《女兒經》的教書先生。魯迅同樣沒有給他希望,呂緯甫沒能送出帶給順姑的剪絨花。兩個朋友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幸福的家庭》「過於沉悶些」。「他」創作著西洋式的男女青年相識相戀,自由戀愛、情趣高雅、衣著講究、就餐浪漫,然而想像中的創作中的「幸福的家庭」之外,現實中的家庭是「他」要面對妻子陰悽悽的眼睛,面對窘迫的書房摞白菜的房屋,面對燒火劈柴,面對母煩女鬧,不得不將紙團用力地扔在紙簍裡。

《肥皂》中,四銘先生給四銘太太買了香皂,本想討得太太的習慣,讓太太主動提出納孝女為偏房。不曾想四銘太太不吃這一套,看穿了四銘的心思,揭穿了四銘心口不一的套路,著實讓言必孔孟之道,口必國粹民風的讀書人四銘,臉上掛不住,斯文掃地了。

《長明燈》裡,吉光屯發生著中原大地上幾千年來處處發生又重複發生的故事,傳統牢牢地控制者人們的思想和一舉一動,隨時準備消滅一切反叛者。「他」的出現暫時打破了以四爺為首的安穩舒適的吉光屯平靜的生活,被吉光屯視為「反叛者」,並在被眾人以「瘋子」「狂人」的名義,順理成章地關進了廟宇的西廂房。舊世界是如此牢固,怎麼會輕易被打破呢?在吉光屯,魯迅沒有放出一絲的希望。

《示眾》就是一副湊熱鬧的百像圖,南來北往的人們,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富人、貧民,圍觀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情,嘆息、慫恿,熱熱鬧鬧的場面背後是人們普遍麻木的思想,反而讓「寂靜更其深遠」。

《高老夫子》裡的高爾礎本是一個打牌、喝酒、看戲、跟女人的偽君子,寫了一篇文章之後飄然而成了學者,被聘請為女學堂教員。然而鼻子裡插了蔥的豬終究不是大象,第一節課在自己的無措與學生的嘲笑中匆忙結束,心情忿忿不平,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麻將牌桌上,找回了自己歡快的心情。虛偽的學者呵!

《孤獨者》裡的魏連殳是一個受到新式教育的教員。他對舊社會懷著滿滿的的憎惡,對舊思想有著滿滿的排斥。他同樣也被舊社會所憎惡排斥。與舊社會格格不入的魏連殳生活日漸窘迫,乃至乞討。當他放棄信仰、尊嚴,躬行他所憎惡反對的一切,拒斥他崇仰主張往的一切時,反而生活的「滋潤了」。教員魏連殳「死了」,不久顧問魏連殳也死了,「慘傷裡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傷逝》同樣是個令人悲傷的故事。子君和涓生自由相愛,他們有相同的語言,相同的愛好,他們都有高潔的靈魂,尤其是子君為了愛奮不顧身,與窮小子涓生走在了一起。不想,殘酷的生活還是消磨了浪漫,柴米油鹽拽下了愛情,熱烈變成了冷淡,歡愛變成了沉默,空虛代替了充實,最終還是涓生辜負了子君,子君選擇了死亡。

《兄弟》算是《彷徨》中略帶溫情的小說了。不管公益局的職員們如何尸位素餐,其他人如何人心不同,張沛君與兄弟靖甫之間的兄弟情義還是如假包換的。成為彷徨行程中不可多得的一抹亮色。

《離婚》是《彷徨》最後的故事。「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愛姑縱然是三茶六禮,八抬大轎嫁過去的,可是一旦姻緣破裂,什麼舉案齊眉,相親相愛就拋到九霄雲外了,爭到最後,無非是讓對方「再添十塊錢」。高雅的愛情並不存在,庸俗的生活才是常態!

《彷徨》的選題都是來自社會底層生活百態。魯迅的心境是如此低沉,筆觸是如此沉重,如果不是對國家民族社會懷有真摯的感情,不至於此。魯迅其實是想通過最辛辣的諷刺和幽默,讓人們於絕望中看到希望,於窮途中找到新路。

相關焦點

  • 吶喊之後,魯迅為什麼彷徨了?
    魯迅是堅持進步的,但他那時還不能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新文化戰線發生的分化現象。他覺得在原來的陣地上戰鬥的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因而有了孤軍作戰的感覺,產生了寂寞和苦悶的心情。魯迅在《自選集·自序》中曾回憶了當時新文化戰線的分化和他的心情。
  • 作家魯迅先生的經典語錄《彷徨》
    ——魯迅《彷徨》忽然,他流下淚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裡夾雜著憤怒和悲哀。——魯迅《彷徨》細看他相貌,也還是亂蓬蓬的鬚髮;蒼白的長方臉,然而衰瘦了。——魯迅《彷徨》幾株老梅竟鬥雪開著滿樹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晴綠的密葉裡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遊人的甘心於遠行。——魯迅《彷徨》"熱的包子咧!剛出屜的……。"
  • 魯迅:我已決定不再彷徨,拳來拳對,刀來刀當
    《彷徨》是魯迅1924年至1925年間寫的11篇短篇小說集。在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的分裂後,魯迅一面獨立地同舊勢力進行堅韌的鬥爭,一面又由於還沒有與當時正在走向高潮的革命運動相結合,暫時還沒看清歷史發展的路徑和前景,而只有「成了遊勇,布不成陣」。
  • 看《魯迅全集》---《彷徨》
    看《魯迅全集》時的胡思亂想--109--《彷徨》之《祝福》   原文節選2017.01.12看《魯迅全集》時的胡思亂想--110--《彷徨》之《在酒樓上》2017.01.12看《魯迅全集》時的胡思亂想--112--《彷徨》之《肥皂》
  • 魯迅《秋夜》:後園的兩株棗樹,讀出了寂寞
    很多網友在讀這句話的時候都表示不解,而且感嘆著說:「這一句話,只是讀了個『寂寞』。」的確,這一句話的確是讀出了寂寞,讀出的是魯迅在當時頗有一些孤立無援,而不被理解的寂寞。人生非常榮幸的事情,就是有人結伴同行,哪怕做一些不被世人理解的事情,只要有人和自己一起出發,就不會感覺太過於落寞。但是當無人理解的時候,這一切都迥然不同。
  • 《彷徨》中魯迅的影子\魯人
    魯迅的小說集《彷徨》共收有十一篇作品,創作時間在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
  • (一)魯迅經典作品回顧之《彷徨》
    魯迅先生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 有人說大學四年好像魯迅的四本書《彷徨》《吶喊》《...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有人說大學四年好像魯迅的四本書《彷徨》《吶喊》《... 有人說大學四年好像魯迅的四本書《彷徨》《吶喊》《... 故有所思xyz 11-17 16:21 有人說大學四年好像魯迅的四本書《彷徨》《吶喊》《傷逝》《朝花夕拾》。網友聽罷大開腦洞,你會用怎樣的書名形容自己的大學呢?
  • 「夢醒者」的彷徨,魯迅迷茫的1924年!
    時代的起起伏伏,「熟睡的人」還一如往常如痴如醉,「夢醒的人」站在「睡熟人」的大浪潮中,卻迷失了方向,陷入彷徨,是該睡去還是醒著?這是後者所獨有的煩惱。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夢醒了無路可走,1924年的魯迅正面臨著這樣的難題,並且創作出了被後人稱為其生平最成功的短篇小說——《在酒樓上》。《在酒樓上》圍繞著「我」與呂緯甫的十年後再相遇而展開。
  • 魯迅主要作品
    魯迅先生一生寫作600萬字,其中著作500萬字,輯校和書信100萬字。   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共收錄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其中,《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已被納入初中語文人教版課本)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 魯迅為李大釗遺著《守常文集》寫序
    1927年李大釗犧牲後,他的侄子李兆瑞(後改名李樂光)開始收集李大釗的遺稿,經過幾年辛勤工作,編成文集四卷。但此時的北平特務密布,李兆瑞的行動已不太自由,於是文集就被李兆瑞交到了友人手上保存。幾經輾轉,1933年4月,在上海從事新聞出版的曹聚仁表示其群眾圖書公司願意出版這部文集,同時曹聚仁還專門致信魯迅,請他為李大釗作序。  魯迅並沒有忘懷李大釗這位「誠實,謙和,不多說話」的老戰友。
  • 魯迅經典作品,值得重溫
    魯迅是我國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我們上中學的時候學習了不少的魯迅作品,比如《《朝花夕拾》文集。魯迅1881年生於浙江紹興。在經歷了諸多變故後,他最終棄醫從文,志在對國民予以根本的療救,「改變他們的精神」(參看《吶喊·自序》)。
  • 魯迅小說集《吶喊》《彷徨》最近再版 死忠粉陳丹青為此首次曝光了...
    記者 潘卓盈 前段時間,微博上流行一個帖子「長大後,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那麼深刻」,很多網友紛紛點讚留言,表示深有同感,比如有人說「上學時最討厭的就是魯迅,艱澀難懂,長大後才明白,是課本選文的問題,他的好作品都過於犀利了,即使在今天依然發人深省」;又有人說,「小時候看不懂,等到能看懂了又都成了他筆下的人,真是悲哀」。
  • 當你彷徨時,不妨看一下魯迅的9帖「良方」
    1936年的今天,魯迅逝世。魯迅原名周樹人,少時學醫,後改而從文,用如椽大筆,描摹世間百態,諷刺社會黑暗,喚醒人性良知。有人說,他是精神上的俠客。有人說,他是民族的脊梁。還有人說,越長大才越懂他。今天,青年君特別摘取了魯迅的9句話,希望能夠成為你彷徨時的「良方」。
  • 呈現一個完整的魯迅——評光明日報出版社新版《魯迅全集》
    原標題:呈現一個完整的魯迅 理順魯迅的思想發展脈絡 魯迅是文學大師,還是翻譯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科普作家,以及書法家、美術家、設計師。我們必須全面地了解魯迅,理解魯迅。光明日報出版社推出的《魯迅全集》,就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完整的魯迅。
  • 【美文推薦】魯迅經典詩作十首
    《吶喊》是魯迅寫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自1918年4月到1922年10月間創作的十四篇作品。它於去1923年8月出版,到魯迅題詩時恰好十年。所以魯迅題詩的跋文為:「自題十年前舊作,以請山縣先生教正。」本詩寫了魯迅在《吶喊》出版後十年來額遭遇,和他對這些遭遇的態度。題《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
  • 即使跨過了舊社會,如今的我們《彷徨》依舊
    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彷徨》中的文章是魯迅先生在五四運動之後所作的,先生感受到中國舊有的一些狀況仍然沒有發生改變若是《彷徨》的意義僅止於此,那麼這部作品就已經死了,也不會成為所謂的經典,對今人也沒有什麼意義。既然《彷徨》留了下來,並謂之經典,對現在的人又是有意義的,甚至是重大的。私以為先生所寫的彷徨是具有擴張意義的。五四運動將矛頭指向了中國的舊制度舊文化,按道理來說,我們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應該會有一種對歷史的警醒,但現實卻是我們往往讀出一身冷汗。
  • 陳丹青:《吶喊》、《彷徨》的記憶
    1923 年、1926 年,北大新潮社與北新書局先後出版了他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將近五十年前,1966 年,「文革」爆發,所有孩子高興地輟學了。我貓在閣樓的昏暗中,一頁頁讀著魯迅的《吶喊》與《彷徨》,完全相信淪亡的孔乙己、瘋了的祥林嫂、被斬首的夏瑜……都是舊中國的鬼魅,我一邊讀,一邊可憐他們,也可憐魯迅:他居然活在那樣黑暗的年代!
  • 關於魯迅,這幾個常識需了解
    取名《吶喊》,意指作家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所以明顯地保留著「五四」高潮期奮起呼喚的特色。與《吶喊》相比,《彷徨》在藝術上更為成熟。書名《彷徨》,表現魯迅這一時期在探索革命的道路中,暫時的徘徊和彷徨的心情。這表現了作家在五四之後的退潮期的思想苦悶和內心寂寞,也表現了他不甘消沉的探求精神。
  • 文學巨匠魯迅:獨行的旅客,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我是不是你最愛的人,我們的緣分就在這「關注」的瞬間喲文學巨匠魯迅:獨行的旅客,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這些響亮的頭銜,都是在他去世後歷史給予的評定上海魯迅紀念館最開始感受到他的孤獨,是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不同於1926年《記念劉和珍君》中澎湃激昂的極端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