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醒者」的彷徨,魯迅迷茫的1924年!

2020-12-21 長夜醬

時代的起起伏伏,「熟睡的人」還一如往常如痴如醉,「夢醒的人」站在「睡熟人」的大浪潮中,卻迷失了方向,陷入彷徨,是該睡去還是醒著?這是後者所獨有的煩惱。

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夢醒了無路可走,1924年的魯迅正面臨著這樣的難題,並且創作出了被後人稱為其生平最成功的短篇小說——《在酒樓上》。

《在酒樓上》圍繞著「我」與呂緯甫的十年後再相遇而展開。「我從北地向東南旅行,繞道訪了我的家鄉,就到S城,這城離我的故鄉不過三十裡,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這裡的學校當過一年的教員」。

小說開頭就為「我」定下基調,一個漂泊的知識分子。回到S城尋訪以前的同事,一個也沒見到,早已經不知散到了什麼地方。由此可見不僅僅是「我」漂泊,而是以「我」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一種普遍狀態。

與呂緯甫的相遇便是在S城的一家酒樓——一石居,掌柜以及堂倌已經沒有一個熟人,萬不會想到還能碰見呂緯甫,「緯甫,是你嗎?」帶著驚訝與驚喜碰到了老朋友,教員時代的舊同窗。

面貌有些改變,但也一見就能認識,蒼白的長方臉有些衰瘦,精神沉靜,濃厚眉毛下的雙眼失了神採。當初曾是戰士的英姿,敏捷精悍,如今行動變得格外緩慢,早已不像當年,尤其是受到「我」的邀請,緯甫似乎略有些躊躇。

可以看到是的,「我」見到緯甫實則是有些驚訝的,特別是對於他的巨大變化,也可以說是有些失望、可惜的。

多年未見的寒暄也並沒有想像中的「意氣風發」,呂緯甫給「我」細緻講述了為自己記不清模樣的三歲小兄弟遷墳,因為母親總是會念叨,這回趁著年假的空,才回來給他遷葬。

由於船戶長富的女兒順姑曾經因為一朵剪絨花挨打,所以特意買來兩朵剪絨花,因為不知道順姑的喜好,所以深淺色都買了,一朵是大紅的一朵是粉紅色的。

在自己看來很無聊的兩件小事,呂緯甫卻帶著十分的認真去辦,做得也很盡興。想當初的他是一個熱血沸騰,充滿革命熱情的激進青年,卻將掘墳時的口令「掘開來」看作一生最偉大的命令。

曾經「我」與呂緯甫都是一起去城隍廟拔掉神像鬍子的新青年,都擁有激情澎湃改革中國的理想,如今卻也迷信了「遷墳」。

但捫心自問一番,呂緯甫的精神頹唐、失了神採,卻也似「我」彷徨的無字寫照,是當時社會所不少見的知識分子的頹唐與消極。

作為曾經的新青年,呂緯甫也開始教起了自己曾厭惡的封建文化知識,讓「我」也十分驚愕,「我是在料不到你倒去教這類書」,但也是為了每月二十元的收入。

彼時的呂緯甫對於未來已經沒有一絲一毫的打算,甚至連明天怎樣也不知道。

這部短篇小說的創作背景是在1924年,五四運動已經漸漸落幕,而「我」與呂緯甫則是運動落幕後的兩種人物的代表,作為曾經「並肩作戰」的新青年,「我」與「呂緯甫」也分道揚鑣。

呂緯甫同封建思想下舊人不同,也曾經是熱情激昂的新青年,破封建腐朽文化、為理想中的中國而拼搏,呂緯甫曾經也是「醒著的人」。

儘管現在的呂緯甫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精神狀態,但他同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麻木的人仍有較大區別,他那無聊的兩件小事,也彰顯了善良的本質。

而「我」則是另一種人物代表,是在五四運動落幕、知識分子激情殆盡之時,仍然想要堅持與反抗。但是對於「我」而言,已經看不到自己的方向在哪,陷入了迷茫

小說中的「我」是一個虛擬的人物,他不是魯迅,但他的精神狀態實則就是魯迅。1924年的魯迅,看到了以呂緯甫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精神狀態及「格外迂緩」的行動表徵,曾經振興中國的理想、志同道合的朋友,全都幻化成S城正飄落的雪花,有的已經融化,有的正在融化。

S城的巨大變化所帶來的生疏,深冬的酷寒悽涼, 像極了黑暗動亂的現實, 也是知識分子無助迷茫內心的寫照。

結了酒帳,「我」與呂緯甫的方向是相反的,也暗示了作為一個「夢醒者」,與呂緯甫仍是不同的。但路雖不同,時空卻是一致。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裡,相反的方向,也就未見得多麼相反。

讀完全篇,舊時代下「睡著的人」的模樣可見一斑。我們雖不曾生活在舊時代,但當下的社會仍未完全脫離曾經的糟粕,腐朽思想的影響仍有蹤跡可尋。好在教育的普及讓更多平民子弟、以及貧窮地方的孩子步入學堂,也可以仰望星空,接受科學知識的洗禮與指導。

但不得不提的是,舊時代的腐朽也許所剩無幾,但新時期「變異」的文化依然會影響青年一代的成長,「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不努力一定會很舒服」成為無數年輕人熱衷的信條,思想怪異者的洗腦反倒讓更多人接受平庸,平庸階層的鐵牢荼毒著有志一代的青年。

不能讓幻想中的鐵牢成為現實的鐵牢,新時期從沒有階級固化之說,那些宣揚社會人群「二八定律」分布的「毒雞湯」,那些追求一時享樂的墮落與沉淪,都不應成為自由、平等時代個人進步的阻撓。

現代社會,「醒著的人」就有路可走,「醒著的人」不應該睡去,也不應彷徨#魯迅#

相關焦點

  • 吶喊之後,魯迅為什麼彷徨了?
    《祝福》(1924年2月16日),《在酒樓上》(1924年2月16日),《幸福的家庭》(1924年2月18日),《肥皂》(1924年3月22日),《長明燈》(1925年3月1日),《示眾》(1925年3月18日),《高老夫子》(1925年5月1日),《孤獨者》(1925年10月17日),《傷逝》(1925年10月21日),《弟兄》(1925年11月3日),《離婚》(1925年11月6日)。
  • 魯迅:我已決定不再彷徨,拳來拳對,刀來刀當
    《彷徨》是魯迅1924年至1925年間寫的11篇短篇小說集。這裡有《孤獨者》的衰退,只是孤獨地掙扎著,玩世不恭。這裡有《在酒樓上》的悽苦,被殘酷的現實將靈魂擠扁,像一隻蒼蠅「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無辜消磨著生命」。
  • 讀研的迷茫與彷徨
    現在研二的我無比迷茫與彷徨,不知道是讀博還是就業,讀博年齡大了,家裡條件又不是特別好,就業工作,作為一個學化學的,工作就業環境又不好,工資待遇也不咋地。讀研的迷茫和無助還在於在科研或者學習上,很多老師會壓榨學生,剛剛就在我碼字的時候,我老闆在給我打電話,要我明天去實驗室,我說我出去玩玩,老師直接說真瀟灑。說的我無話可說啊。
  • 【魯迅時間】1924年9月15日周樹人寫作《秋夜》
    魯迅像(版畫) 盧沉 作  1924年9月15日  寫作《秋夜》,載12月1日《語絲》周刊第三期,題為《野草一·秋夜》,署名魯迅,收入《野草》。這是魯迅自遷出八道灣故居之後,停止創作達半年之久重新進入寫作狀態的第一篇作品,也是在西三條新居安頓下來的第一篇作品。
  • 《彷徨》是魯迅最寂寞的文集
    後一次是為《新青年》撰稿,以筆代刀,大聲呼喊,想喚醒沉睡的國民,起碼喚醒有希望的青年人,然而,前有當局的壓迫,後有同行的擠兌,終於,魯迅遠走廈門,又很是寂寞了一段時間。《彷徨》最能反映魯迅的寂寞。這是魯迅生前唯一一部既沒有「題辭」「小引」「序言」「自序」「前記」,也沒有「後記」「寫在後面」的集子,只有孤零零的11篇小說簡單地編印在一起。是忘了嗎?是沒有時間寫嗎?都不是。《彷徨》在魯迅生前一共印行了十五版次。每一個版次都有機會加上序跋,但每一次重印再版都沒有加上一本書該有的序跋。
  • 看《魯迅全集》---《彷徨》
    看《魯迅全集》時的胡思亂想--109--《彷徨》之《祝福》   原文節選2017.01.12看《魯迅全集》時的胡思亂想--110--《彷徨》之《在酒樓上》看到下面,才知道注釋裡說了,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蕭衍(464—549)。他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篤信佛教的皇帝(下文中灰五嬸誤稱他為「梁五弟」)。其實,我想,也不是灰五嬸誤稱,定是魯迅故意讓灰五嬸這麼稱呼的。
  • 《彷徨》中魯迅的影子\魯人
    這近一年的時間裡,魯迅做的事基本是看房,看病,借錢,買房,修房。那段時間怕是魯迅生活中最陰鬱的日子。  在那段日子裡,夜深人靜時,不知魯迅會想些什麼,但通過《彷徨》中的作品,我們是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內心的痛楚的。  周氏兄弟失和後,周作人寫了《破腳骨》,以紹興街頭的流氓無賴比喻他的大哥;魯迅則寫了《兄弟》紀念曾經的親情。
  • 中年人的愛:迷茫,彷徨,無奈,徘徊,糾結……
    關於中年人的愛情,可以用「迷茫」,「彷徨」,「徘徊」,「無奈」和「糾結」來形容。中年人的愛是「迷茫」的。其實,中年人的愛之所以是迷茫的,並不是中年人因為不知道什麼是愛,不懂得什麼是愛而迷茫,而是因為中年人的愛看不到「歸宿」而迷茫。
  • 1924年魯迅與泰戈爾參加晚宴,為何吃到一半便拂袖離去?
    甚至總理也稱讚他為「為世界文學作出傑出貢獻的天才詩人」,而泰戈爾則一生中與中國有不解之緣,曾三次訪問中國,1924年又與魯迅相見,但相見極不友好,原因何在?Tagol生於1861年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個貴族家庭,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深受父母兄妹的喜愛。
  • 文學巨匠魯迅:獨行的旅客,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我們所認識的魯迅,可能是厭學的頑童,專制的兄長,為「娜拉」發聲的吶喊者,感慨人情世故的「老爺」。但無疑的是,無論是生前死後,他都聚焦著輕蔑、崇敬、善意、惡毒的注視,在高閣之上受著世人讚譽。如果回溯百年時光,直面這煢煢子立的病弱之軀,一個最為恰當的定義也許是「孤獨者」。
  • 作家魯迅先生的經典語錄《彷徨》
    ——魯迅《彷徨》忽然,他流下淚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裡夾雜著憤怒和悲哀。——魯迅《彷徨》細看他相貌,也還是亂蓬蓬的鬚髮;蒼白的長方臉,然而衰瘦了。——魯迅《彷徨》幾株老梅竟鬥雪開著滿樹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晴綠的密葉裡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遊人的甘心於遠行。——魯迅《彷徨》"熱的包子咧!剛出屜的……。"
  • 魯迅的第二部小說集
    魯迅(1881—1936)文學家 思想家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彷徨》是魯迅的第二部小說集共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說11篇除《孤獨者》和《傷逝》兩篇未單獨發表外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表達了作者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精神本書為魯迅主編「烏合叢書」之一該叢書共收現代作家作品七種收錄了魯迅的《吶喊》《彷徨》《野草》許欽文的《故鄉》向培良的《飄渺的夢及其他》馮沅君的《卷葹》,高長虹的《心的探險》《彷徨
  • 1924年魯迅與泰戈爾參加晚宴,吃到一半便拂袖離去,說:一塌糊塗
    就連總理都稱讚他是「對世界文學做出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而泰戈爾的一生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他曾經三次到訪中國,1924年還與魯迅見面,但是這次見面卻非常不友好,這是為什麼呢?泰戈爾出生於1861年印度加爾各答的貴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深受父母的哥哥姐姐的喜愛。而泰戈爾從小就具有詩歌天賦,面對英國殖民者,他在13歲就寫出了《野花》、《詩歌的故事》等詩歌來諷刺社會和批判英國人。
  • 透過《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形象,看魯迅隱秘的傷痛
    》是魯迅《彷徨》裡的一篇小說,在收入《彷徨》之前沒有發表過,這也是《彷徨》裡唯一一篇從未公開發表過的小說。 一、從創作背景看,小說是魯迅苦悶迷茫下的產物,魏連殳就是魯迅的精神自我《孤獨者》寫於1925年10月17日,正值「五四」運動落潮。這段時間魯迅十分苦悶,自己說「頹唐得很」。
  • 「孤獨者」魏連殳: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魯迅精神自我的外化
    文/玄鳥歌唱《孤獨者》是魯迅《彷徨》裡的一篇小說,在收入《彷徨》之前沒有發表過,這也是《彷徨》裡唯一一篇從未公開發表過的小說。在《孤獨者》裡,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在不斷追尋自我卻又不斷否定自我,處於一種飄搖不定狀態中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 魯迅25歲棄醫從文,37歲才寫出《狂人日記》,這12年裡他有多迷茫
    魯迅25歲棄醫從文,37歲才寫出《狂人日記》,這12年裡他有多迷茫   引言:魯迅先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者,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他的文學創作時間其實並不長。魯迅先生思想深刻、文筆犀利,文章以剖析國民性著稱,被譽為民族魂,但很多人可能忽視了他自身的迷茫和困頓。
  • 1924年魯迅參加泰戈爾生日宴,到一半卻拂袖而去,直言:一塌糊塗
    魯迅是中國的大師,泰戈爾則是印度的大師,他的一生之中同樣有無數優秀的的作品。曾寫信怒斥過英國殖民者的鴉片貿易,他也曾三次來到中國,聲勢最浩大的一次便是1924年。他這一次是受蔡元培、梁啓超等人的邀請來講學的,由此中國對此很重視,就連迎接都有五十多位學者等待。且特意讓當時年少的徐志摩和林徽因陪同,一邊講解中國的風土人情,一邊擔任翻譯。
  • 北京魯迅紀念館簡介
    魯迅紀念館的重要之處在於:魯迅博物館是中國人民為了紀念和學習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現為司局級公益性事業單位,隸屬於國家文物局,是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魯迅舊居位於北京魯迅博物館內,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一)魯迅經典作品回顧之《彷徨》
    魯迅先生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 用魯迅著作描述大學生活:大一吶喊,大二彷徨,大三是墳,大四呢
    這一拋,拋去的是自由,迎來的是迷茫與彷徨。如果用魯迅先生的著作來描述大學生活:大一的生活叫做吶喊:剛入大學,感覺生活學習都放鬆了,終於到了屬於自己支配時間的時刻了,心裡立下志向,一定要在大學裡學會某某技能,一定要在大學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一定要怎麼樣怎麼樣......吶喊者向前奔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