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紀念館的重要之處在於:魯迅博物館是中國人民為了紀念和學習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現為司局級公益性事業單位,隸屬於國家文物局,是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北京魯迅舊居位於北京魯迅博物館內,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在此居住。魯迅在這裡完成了他的《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墳》《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
北京魯迅博物館的魯迅研究室,是經毛主席和黨中央批准於1976年2月成立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出版的《魯迅研究月刊》以其獨特的思想性與學術性,得到學術界好評,多年來一直是全國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轉載量和引用率名列前茅。
位於魯迅博物館院內的魯迅故居(原為北京市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是魯迅先生1923年12月購買、1924年春天親自設計改建的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在此居住,是魯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後一處住所。北京魯迅博物館正是在這個魯迅故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51年初,王冶秋同志打報告請毛澤東主席為魯迅故居題名,毛主席在報告上批:請郭老寫。後來,郭沫若同志親筆題寫了"魯迅故居"4個字,鑲嵌在魯迅故居大門右側牆上。
1954年初,文化部決定在魯迅故居東側籌建魯迅博物館。1955年9月,文化部召開會議審定建館設計方案;12月,開始施工。1956年10月19日新館建成及魯迅生平展陳列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