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六家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聯盟 要為魯迅做些什麼?

2020-12-19 浙報融媒體

2018-08-28 15:04 | 紹興日報

8月22日至26日,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和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共同主辦,以「新時代、新氣象、新文創——引領文創新潮流」為主題的首屆「文創匯」文化文物創意展會在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亮相。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廈門、紹興6家魯迅博物館、紀念館首次以「魯迅博物館聯盟」的形式參展,讓人眼前一亮。魯迅博物館聯盟,要為魯迅做些什麼?對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業人士。

魯迅文創產品,吸引觀眾眼球

8月22日,作為魯迅文創系列的開發者之一,紹興吾是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韓曉挺早早出現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讓韓曉挺眼前一亮的是,全國6家魯迅博物館、紀念館都帶來了各自的魯迅文創產品,小到鑰匙扣、冰箱貼、書籤、尺子、筆袋等系列產品,大到書籍、木刻版畫、服裝等一應俱全。

北京魯迅博物館和紹興吾是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推出了「迅鄉」品牌系列茶葉,從設計包裝上看,將魯迅著作封面作為茶葉盒設計的主要元素,文化味濃鬱之餘還有些許新潮。

「品味好茶,品味經典,致敬魯迅。」韓曉挺說,魯迅愛喝茶,他的日記和文章中記述了不少飲茶之事、飲茶之道。魯迅對喝茶與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並且善於借喝茶來剖析社會的弊病。

這次與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合作,韓曉挺把它歸功於魯迅博物館聯盟的功勞。近幾年,「吾是匠」與紹興魯迅紀念館合作,致力於魯迅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研發團隊花了不少心血。比如,他們開發的「早」字鑰匙扣就很受市場歡迎。還有「三到」鑰匙扣,創意理念來源於魯迅先生的讀書心得:心到、眼到、口到,這個鑰匙扣可以自由組裝拆卸;孔乙己系列的和紙膠帶也很受歡迎,可以作為時尚的裝飾物。「價格很實惠,非常適合青少年使用,通過這些文創產品,也能很好地傳播魯迅先生的故事和思想。」韓曉挺說。

弘揚魯迅文化,傳承魯迅精神

說起魯迅博物館聯盟,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北京魯迅博物館主管文創工作的黨委副書記李戰崎話語裡透露著欣慰。

李戰崎告訴記者,這次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是全國6家魯迅博物館、紀念館首次以「魯迅博物館聯盟」的形式參展,此次聯盟,不僅要集中展示有關魯迅的文創產品,而且要在另外的領域加強合作和交流,更好地弘揚魯迅文化,傳承魯迅精神。而這次創新契機緣於去年12月在廣州舉行的「第三屆廣州國際文物博物館版權博覽會」上6家單位籤訂的戰略合作協議。

紹興魯迅紀念館辦公室副主任沈葦參加了這次「文創匯」。她說,魯迅博物館聯盟,能把魯迅文化挖掘得更深,傳播得更遠。未來打算要聯合出版一本魯迅文創產品目錄,把6家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的文創產品集中展示。「魯迅博物館聯盟的成立,可以讓大家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把魯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發揚光大。」

(原標題《魯迅博物館聯盟,要為魯迅做些什麼?》,原作者童波。編輯金燕翔)

相關焦點

  • 北京魯迅紀念館簡介
    魯迅紀念館的重要之處在於:魯迅博物館是中國人民為了紀念和學習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現為司局級公益性事業單位,隸屬於國家文物局,是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魯迅舊居位於北京魯迅博物館內,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上海魯迅紀念館迎來建館70周年
    2021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同時也是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館近日舉行儀式,在緬懷魯迅先生的同時,展示了近年來圍繞魯迅文化的傳承推出的一系列創新成果。上海魯迅紀念館大門。新華社記者 王婧媛 攝上海魯迅紀念館於1951年起對公眾開放,是新中國成立後首座對公眾開放的國家級文化人物紀念館,館藏8萬餘件,以手稿、遺物、文獻和版畫為大宗。70年來,紀念館承擔著保存保護魯迅遺物、挖掘整理魯迅史料、傳播魯迅精神的重要使命。觀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參觀建館70周年特設展覽。新華社記者 王婧媛 攝 上海是魯迅生活、工作、戰鬥過的地方。
  • 《魯迅小說人物百圖》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展出
    ——吳永良《魯迅小說人物百圖》專題展」在上海魯迅紀念館拉開帷幕。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中國書畫家吳永良是當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畫家,作品為中國美術館、紹興魯迅紀念館、梵蒂岡藝術博物館等處收藏。吳永良自幼愛好文學,其中魯迅的著作對其影響最大。20世紀60年代,吳永良的畢業創作白描《魯迅肖像》廣獲盛讚,由魯迅的妻子許廣平收藏於北京魯迅博物館,聞名於畫壇。此後,他常以魯迅為題材進行藝術創作,一畫就是幾十年。
  • 「青年之聲」《館長說》走進北京魯迅博物館感悟魯迅生平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向青年網友講述魯迅先生生平。,邀請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向青年網友講述魯迅先生生平,解讀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歷史文化。魯迅先生曾在此居住,完成了他的《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等文集以及《彷徨》、《墳》和《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餘種、圖書資料3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59件。
  • 魯迅漫畫變身書籤尺子 博物館文創讓魯迅更有親和力[圖]
    魯迅漫畫變身書籤尺子   北京魯迅博物館和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於2014年合併運營,隨後又成立了文創產品開發小組,對館藏品進行深度挖掘,將文化元素創意性地轉化為兼具文化性、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產品。   起初,紀念館傳統紀念品的年銷售額僅有幾千元,融入文創理念後,兩年內銷售額增長了近70倍。館內最受歡迎的文創產品之一是基於魯迅的漫畫形象所開發的系列文具。
  • 去看看魯迅紀念館珍藏的105幅版畫精品
    今年是魯迅誕辰135周年和中國新興版畫運動85周年,「茂林嘉卉——上海魯迅紀念館藏版畫精品展」日前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展出,展期至6月20日。 他強調「中國自然最需要刻人物或故事」,應當把時代的主人和他們推動歷史前進的可歌可泣的功績,收納在藝術的畫廊中;創新的版畫還必須具有中國的特點,顯示地域的特色,「我以為中國新的木刻,可以採用外國的構圖和刻法,但也應該參考中國舊木刻的構圖模樣,竭力使人物顯出中國人的特點來,使觀者一看便知道這是中國人和中國事,在現在,藝術上是要地方色彩的。」
  • 八道灣魯迅紀念館在北京35中落成 復原《阿Q正傳》的誕生
    2014年,為保護八道灣胡同十一號魯迅先生的舊居,西城區人民政府決定將北京三十五中遷址於此;學校在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指導下,雙方聯合共建,對八道灣十一號魯迅舊居進行了四年的基礎建設和內涵發掘之後,設立「八道灣魯迅紀念館」。
  • 魯迅博物館裡的魯迅書店開業了
    魯迅考察新劇,選擇興建公園的地址,視察國子監及學宮的古文物,主持籌備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參與籌建京師圖書館和歷史博物館,做了不少開創性的工作。魯迅是一位具有開拓精神的編輯家、出版家。他在從事文學創作與進步文化事業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圖書報刊的編輯出版工作,主編或參與編輯近三十種報刊,創辦、主辦七家出版機構,和大約60家出版機構有交往,在現代出版史上拓展出「一片嶄新的文場」。魯迅作為現代新文學和新文化的傑出代表,努力為「舊邦」開出「新命」。
  • 專訪北京魯迅博物館黨委副書記李戰崎 :「魯迅說過的」文創品如何...
    5月24日,「518文創節」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紅樓館區正式收官。這場還原五四時期北大紅樓舊人舊事、「植入」文創帶貨的直播在線觀看人數超過了460萬。可以看到,魯迅語錄在網絡社交時代依然出圈,「魯迅說過的話」、「魯迅沒說過的話」成了年輕人熱議的話題。
  • 浙江紹興,魯迅紀念館
    >紹興魯迅紀念館2 劉玉超 攝 2019年05月08日紹興魯迅紀念館3 劉玉超 攝 2019年05月08日紹興魯迅紀念館4 劉玉超 攝 2019年05月08日紹興魯迅紀念館5 劉玉超 攝 2019年05月08日
  • 喬麗華:上海魯迅紀念館館藏魯迅詩歌手稿題記
    擬古的新打油詩」,一共四節,詩幅所錄為第四節,但有三處與原詩不同:「欲往從之兮」原為「想去尋她兮」;「仰頭」原為「搖頭」;「何以贈之」原為「回她什麼」。從字跡看,應該也是魯迅本人的。   這兩首詩即收入魯迅全集的《教授雜詠四首》後兩首。四首詩分別詠錢玄同、趙景深、章衣萍、謝六逸。魯迅日記中僅記載《教授雜詠》前二首,時間為1932年12月29日,當日他為夢禪和白頻寫了前兩首。許廣平編輯的《集外集拾遺》中,根據魯迅題為《教授雜詠》的詩稿(現存於北京魯迅博物館),收錄了前三首。
  • 李迎兵魯迅博物館講稿:在時間和地理坐標上與魯迅相遇
    8月20日上午9點,由北京大學生閱讀聯盟、北京中小學校閱讀聯盟、北京中學生通訊社組織的&34;活動先後來到魯迅故居即魯迅博物館和北大紅樓。這是繼參觀軍事博物館、曹雪芹紀念館後又一次開展「走讀北京」的主題活動。 以下獨家推出作家李迎兵在魯迅博物館的一個半小時講稿,共八千多字,以饗讀者。
  • 紹興魯迅紀念館原館長裘世雄: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
    ,研究魯迅40多年,魯迅紀念館對於他有著不一樣的感情。每當拿起魯迅先生的作品,裘士雄便好像進入了一個自己的世界。四十餘年如一日,裘士雄帶著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對學術的嚴謹紮根魯迅研究。圖為裘世雄在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同時也是其誕辰135周年之際,記者專門採訪了裘老,請他來談一談,自己心目中的魯迅先生和他的作品
  • 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精神影響力之大,在知識界不亞於任何學派
    北京魯迅博物館是為了紀念和學習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餘件,其中包括魯迅手稿、藏書、拓片等珍貴文物。北京魯迅博物館內的阜成門內西三條魯迅舊居是1924年魯迅親自設計和改建的。舊居中展示的日常用品,都是魯迅及其家人使用過的原物。魯迅在北京生活、工作的14年間,曾居住過4 處地方。北京魯迅博物館是北京保存最完好、唯一對外開放的魯迅舊居。
  • 魯迅詩軸手跡為何50年後從日本回歸上海魯迅紀念館?
    魯迅先生在上海十年的生活中,結交了許多熱愛中國文化的日本友人,魯迅為他們書贈了許多詩稿(包括自己作的詩和抄錄富有象徵意義的古詩),僅僅根據《魯迅日記》中所記載的,魯迅就為日本友人題寫了29幅,幾乎佔他為別人書寫的一半。
  • 「魯迅先生也是看不盡的畫」,上海魯迅紀念館展館藏美術品
    展覽以魯迅培育青年走上革命、文學、藝術之路為切入點,展示一批上海魯迅紀念館館藏美術品。魯迅魯迅,(1881-1936年),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來到上海之後,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進步的青年不斷地匯集到他的身邊。雖然長期信奉的青年必勝於老年的進化論思想已經轟毀,但魯迅對培養青年傾注的熱情,卻一如既往。
  • 八道灣魯迅紀念館開館 「阿Q」誕生地「重見天日」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李斌、趙琬微)位於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校園內的八道灣魯迅紀念館17日落成開放,近百年前魯迅三兄弟在京共同居住的宅院和世界經典文學形象「阿Q」的誕生地「重見天日」。「1919年9月,魯迅家族賣掉紹興老屋,購下這座宅院。魯迅與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和家人在此共同居住。」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說。
  • 參觀魯迅紀念館(文學原創)
    在往來於都市和農村的廣闊天地裡,他知道了農民「畢生受著壓迫,很多苦痛」,由此產生了對生活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同情,這也許是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原因吧。魯迅父親病故後,家境艱難,為了尋找出路,他離開紹興,去了杭州求學。他在《瑣記》中這樣說:「我對於這中西學堂,卻也不滿足,因為那裡面只教漢文,算學,英文和古文。
  • 魯迅紀念館召開《田所廣海勤務日誌》研討會
    上海熱線10月28日消息,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今天,上海魯迅紀念館特別召開了"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暨《田所廣海勤務日誌》研討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上海書店出版社等機構的相關專家、學術界研究者、魯迅沙龍成員等約四十人參加了研討會。
  • 「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亮相上海魯迅紀念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3月10日電 (王笈)由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與上海魯迅紀念館聯合舉辦的「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9日起亮相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