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被後人稱為「書聖」。他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尤其是「入木三分」與「東床快婿」這兩個成語更是與他有關。
據傳當初晉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將祝詞寫在木板上,再拿去讓工人雕刻。工人將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書法墨跡一直浸到木板裡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見了底。王羲之筆力雄勁,以致入木三分。這件事情可是轟動了整個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語了。於是,後來人們直接把「入木三分」用來形容人們寫文章,或者是說話的內容非常深刻。說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節說得生動逼真,也被誇贊他說故事說得「入木三分」。
東晉的時候有個大官叫郗鑑,他想給自己的女兒選個好女婿,打聽到王家的子弟個個都相貌堂堂,才華出眾。於是就派了一個人去王家考察。王家子弟們聽說了後都很興奮,一個個都正襟危坐,衣冠楚楚。惟獨有一個人斜靠在東邊的竹床上,坦胸露腹,手裡還拿著塊饅頭大吃大嚼。聽使者回去後這麼一說,郗鑑居然偏偏就選中了那個旁若無人的小子。而這個小子不是旁人,正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這就是「東床快婿」的由來。
這個典故當然有誇張的成分,當時的王羲之肯定是早已初露鋒芒,而郗鑑想必也是心中有數,否則僅憑你坦腹東床就因此斷定日後必有出息,顯然是難以自圓的。王羲之寫得一筆好字,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有才之人,因此被選為快婿,抱得美人歸。這也說明古代人的擇偶標準,也就是俗話說的郎才女貌,才,是放在第一位的。如今好女婿的標準已經不再是有才這麼簡單了,要麼有錢要麼有權,二者沾著一樣,都足以讓別人在女方父母面前伸出大拇指的了。其實,只要夫妻二人情投意合,每一個男人都可以是東床快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