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拜倫與雪萊(下)

2020-12-05 讀裁者黃遠輝

讀拜倫與雪萊(下)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拜倫傳》《雪萊傳》《文學回憶錄》《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我們接著講雪萊。拜倫總讓我想起顧城,想起尼採,而雪萊則讓我想起海子,這只是純粹聯想。我們說拜倫英年早逝,不到36歲就病逝了;雪萊更是不滿30歲就遭遇意外,令人惋惜。木心說,拜倫參加希臘解放軍,雪萊熱衷搞政治。

(雪萊畫像,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珀西·比希·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英語詩人之一,被稱為「詩人中的詩人」。雪萊出生英國貴族,12歲入伊頓公學(英國最著名的貴族中學,以「精英搖籃」「紳士文化」聞名世界,出過20位英國首相,培養出了詩人雪萊、經濟學家凱恩斯、作家喬治·歐威爾,以及「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爾·格裡爾斯等)。1810年,雪萊進入牛津大學就讀。1811年3月25日,雪萊發表無神論的必然,入學還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學開除,順手帶著一位女孩私奔,因為女孩的父親逼迫她去上學。雪萊認為這是她父親對她的「迫害」,而他的舉動是「英雄救美」,這位女孩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這個反叛的個性跟拜倫真是有一拼。

1816年,雪萊旅行瑞士日內瓦一帶,開始與詩人拜倫交往。1816年夏天,雪萊夫婦和拜倫在日內瓦湖畔度假,拜倫提議大家寫鬼故事來打發陰雨綿綿的下午。瑪麗·雪萊(雪萊的第二任妻子,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寫了日後成為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的雛形。拜倫的醫生威廉·波裡多利寫了《吸血鬼》,該故事是基於拜倫本人的文學構思,最初以拜倫的名字出版,所以當時就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在整個歐洲廣為流傳。後世從《德古拉》到《暮光之城》等系列作品,對吸血鬼的詮釋皆發軔於此。

1818 年,雪萊的詩集《伊斯蘭的反叛》出版,同年4月抵達義大利,自此再也沒有返回過祖國。8月在威尼斯遇拜倫,拜倫此時也已被英國惡勢力驅逐出境,正在義大利漂泊。9月,雪萊寫下《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第一幕。11月到羅馬和龐貝遊玩,最後定居那不勒斯。

1819年,雪萊完成《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全詩劇四幕,完成詩劇《倩契》。曼徹斯特群眾集會遭到騎兵屠殺,雪萊忿而作長詩《暴政的假面遊行》。這年秋,雪萊完成不朽名篇《西風頌》,1819年是雪萊創作最豐富的一年。

雪萊夫人提到:「雪萊在1819 年時已相信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的一場衝突已不可避免,而他急切地願望站在人民一邊。他計劃寫一組政治詩,但因當時英國有所謂『誹謗罪』的法律壓制,不可能出版。」雪萊遂以隱晦的語言作《西風頌》等詩,預言社會新生。

1822年7月8日,雪萊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號從萊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風暴,舟覆,雪萊以及同船的兩人無一倖免。雪萊的遺體由他生前的好友拜倫及特列勞尼以希臘式的儀式來安排火化。1823年1月,雪萊的骨灰被帶回羅馬。雪萊的墓志銘是引自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詩句:他並沒有消失什麼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他成了富麗珍奇的瑰寶(Nothing of him that doth fade,But doth suffer a sea-change,into something rich and strange.)。

恩格斯稱雪萊是「天才預言家」。雪萊受空想社會主義影響頗深,所以木心先生說雪萊熱衷搞政治,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雪萊在英國不怎麼受待見,後來只好在國外到處流亡。

雪萊雖然只活了不到30歲,但在英國文壇的地位很高,是莎士比亞之後詩壇三傑之一,另外兩個人是拜倫和濟慈,拜倫與濟慈兩人也活得不長。

威斯敏斯特教堂內有英國國王們和先賢們的墓地和衣冠冢,其中最著名是以牛頓墓為中心的科學家墓地,以及以莎士比亞衣冠冢為中心的文學家墓地,在兩旁陪伴他的是著名詩人雪萊和濟慈。雪萊與濟慈的墓地其實在義大利羅馬新教徒墓園,別人的墓地都是豎著的,雪萊的墓地卻是躺著的,非常特別。

中國人一定都很熟悉下面這句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是《西風頌》裡的名句。雪萊最重要的詩歌是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雪萊的革命精神集中體現在這首詩中。

《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取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塑造了一個為真理而鬥爭,毫不妥協的英雄形象。《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還熱情描繪了暴君垮臺、人民解放後的幸福世界圖景,「人類從此不再有皇權統治,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人類從此一律平等。」詩人預言的美好社會,有一定的空想成分。因此,恩格斯稱雪萊是「天才的預言家」,雪萊明顯是受到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

《西風頌》(《西風頌》《自由頌》《致雲雀》是雪萊「三大頌」)全詩共五節,始終圍繞作為革命力量象徵的西風來加以詠唱。最末兩句「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預言革命春天即將來臨,給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們帶來鼓舞和希望。

拜倫的抒情詩我們已經領教,雪萊的抒情詩另有風情。

《致——》查良錚譯

音樂,雖然消失了柔聲,

卻仍舊在記憶裡顫動——

芬芳,雖然早謝了紫羅蘭,

卻留存在它所刺激的感官。

玫瑰花,當她的花時盡了,

用落紅為她的所愛鋪成錦床;

對你的思念也如此,待你遠行了,

愛情就枕著思念進入夢鄉。

音樂、紫羅蘭、玫瑰花、愛人,都是世上至純至美的意象,雪萊通過這首小詩將其糅合在一起,愛情瞬間得到升華,趕緊抄下來送給愛人,(她)他一定會感動的。

雪萊還有一首更熱烈的愛情詩,詩名也是《致——》。

《致——》(王佐良譯)

有一個字經常被人褻瀆

我不會再來褻瀆

有一種感情被人假意鄙薄

你也不會再來鄙薄

有一種希望太似絕望

何須再加提防

你的憐憫之情無人能比

溫暖著我的心

我不能給你人們所謂的愛情

但不知你能否接受

這顆心對你的仰慕之情

連上天也不會拒絕

猶如飛蛾撲向星星

又如黑夜追求黎明

這種思慕之情

早已跳出了人間苦境

這是一首獻給朋友之妻的愛情詩。在義大利的比薩,雪萊夫婦與一批旅居義大利的英國人,建立了著名的「比薩社交圈」。雪萊特別喜歡愛德華·威廉斯(一位曾經在印度服役的退伍軍官)和其妻子珍妮。珍妮漂亮優雅、魅力四射,雪萊對她懷有仰慕之情,寫下了若干優美的抒情詩獻給她,這首《致——》就是其中的一首。雪萊對珍妮的感情不是愛情,雪萊說,它就像信徒對上帝的愛,是一種虔誠,一種去除了肉慾的愛。我在想,即使是這樣,威廉斯也不一定高興,大家說是吧。

淺水是喧譁的, 深水是沉默的。——雪萊

如果你過分珍愛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點損傷,那麼你將失去兩隻翅膀,永遠不再能凌空飛翔。——雪萊

我們讀書越多,就越發現我們是無知的——雪萊

不知道大家看一部電影沒有,電影名叫《死亡詩社》,電影中有一段話:「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我想,這段話基本道出了生命的意義,審美的意義。

雪萊說:「詩人是一隻夜鶯,棲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聲音歌唱,以安慰自己的寂寞。」濟慈寫過《夜鶯頌》,王爾德也寫過《夜鶯》,但我覺得都不如雪萊的這句話寫的好。

郭沫若在《<雪萊的詩>小引》中說到:「雪萊是我最敬愛的詩人中之一個。他是自然的寵子,泛神宗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兒。他的詩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絕妙的好詩。」

徐志摩在《讀雪萊詩後》中寫到:「我實在夠不上讀他,因為太濃厚偉大了。他的小詩,很輕靈,很微妙,很真摯,很美麗,讀的時候,心靈真是顫動起來,猶如看一塊純潔的水晶,真是內外通靈。」

拜倫這樣評論摯友:「雪萊是世界上最不自私的人,別人和他相比就幾乎全都成了野獸。」

木心說:「拜倫因為思想上的不成熟,懷疑一切;雪萊也因為思想上的不成熟,歡天喜地的信仰,說一句狂妄的話,他們都不懂得寫詩。西方人真正會寫的是小說,而不是詩。中國人才會寫詩,但不會寫小說。現代中國人,散文、小說、詩,都不知道怎麼寫了。」

相關焦點

  • 讀拜倫與雪萊(上)
    讀拜倫與雪萊(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拜倫傳》《雪萊傳》《文學回憶錄》《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他的真實,以宇宙大真實的威力,降落在一般大眾的頭上……只要人類還沒有失去對自由、愛國、民族獨立和個性發揚的思慕與渴仰,詩人拜倫的氣魄便會永久地闊步在大地之上。」拜倫的一生很短暫,但留下的詩作卻震鑠古今,他和雪萊一起,幾乎成為浪漫主義的代名詞。
  • 拜倫和雪萊:兩位傳奇性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1813年,《麥布女王》正式完成,這首長詩反映了雪萊對於現實、政治、哲學等多方面的看法。雪萊批判了封建階級的專制,譴責了資本主義對人民的剝削,宣揚了對自由社會的幻想。這首詩引起了英國統治階級的憎恨,在統治階級的污衊與迫害下,雪萊不得不離開了英國。
  • 拜倫和雪萊:兩位傳奇性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之後,雪萊又回到了英國,繼續從事寫作,他將詩歌當做武器,鼓舞人民進行革命鬥爭。1813年,《麥布女王》正式完成,這首長詩反映了雪萊對於現實、政治、哲學等多方面的看法。雪萊批判了封建階級的專制,譴責了資本主義對人民的剝削,宣揚了對自由社會的幻想。這首詩引起了英國統治階級的憎恨,在統治階級的污衊與迫害下,雪萊不得不離開了英國。
  • 拜倫和雪萊的一生,到底是浪漫主義還是十足的渣男?
    在我的印象中,拜倫和雪萊都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們最傑出的作品主要是詩歌。現在提到詩歌,很多人都會認為寫詩的都是神經病。詩歌似乎在這個年代已經死亡了。的確,在我的漫長的記憶裡,我似乎只知道有徐志摩,海子這些比較出名的詩人。
  • 董元奔‖現實必須打碎·未來是這樣的:拜倫與雪萊的浪漫主義
    ,雪萊的摯友——當時同樣流亡義大利的另一位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1788-1824)匆匆趕到火葬場參加雪萊的葬禮,從火化爐中搶救出雪萊的心臟,並以雪萊的遺囑執行人身份宣布永遠保存這顆心臟,他認為未來的世界需要雪萊的靈魂。
  • 拜倫、雪萊情人身後「復仇」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詩人佚事】 女人,就算已經進入墳墓,也能「復仇」,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英國詩人拜倫和雪萊身上
  • 莫洛亞傳記:拜倫、雪萊、巴爾扎克、雨果、屠格涅夫、三仲馬
    他寫過十四部文學傳記,為很多大文豪作傳,其中包括拜倫、雪萊、巴爾扎克、雨果、屠格涅夫、大仲馬、小仲馬,等等。特別是和第二任妻子瑪麗·葛德文相好時,雪萊也算是移情別戀了,雖然他也可以把自己和瑪麗的出逃歸咎為當時的妻子哈麗雅特出軌在先。後來哈麗雅特的自殺身亡,雪萊也是難辭其咎的,需要背負一定的責任。雪萊喜歡柏拉圖式的戀愛(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是喜歡搞曖昧吧)。俊美的他和女孩子容易親近,自身的魅力把對方吸引了而不自知,瑪麗的姐妹便成了「受害者」。
  • 英倫浪漫主義三劍客:雪萊與濟慈、拜倫詩歌賞析
    1821年2月23日,約翰·濟慈逝世,同年6月,詩人雪萊寫就《阿多尼》來抒發自己對濟慈的悼念之情,並控訴造成濟慈早逝的英國文壇以及當時社會現狀。>」號從萊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風暴,舟覆,雪萊以及同船的兩人無一倖免。
  • 第一位現代詩人在國內名氣為何不如拜倫雪萊?跟魯迅等人有關
    一說到現代浪漫主義詩歌,大家可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拜倫、雪萊、濟慈以及柯勒律治、騷塞。但說到第一個現代詩人,這一桂冠式的稱呼非華茲華斯莫屬。華茲華斯但在國內,華茲華斯這位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聲望卻明顯不如拜倫、雪萊和濟慈。究其原因,我認為跟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們不遺餘力推崇撒旦派詩人有關。
  • 兩次私奔的浪漫主義詩人雪萊
    在愛情上,雪萊也是顯得「膽大妄為」的。這位帕裡斯,沒有徵得對方父母的同意,便決定帶著心愛的人兒私奔,而且還是兩次。和第一任妻子哈麗雅特私奔時,他才十九歲,而對方只有十六歲。雪萊身邊很多朋友都認為哈麗雅特配不上雪萊。於是,雪萊選擇了更優秀的瑪麗·葛德文,並再次私逃。
  • 雪萊一點也不深刻
    武大圖書館所藏「文革」前的出版物,英國詩人的中譯詩選略有三四種,有梁真的拜倫,有布萊克,可能還有彭斯——「我的愛人是一朵紅紅的玫瑰」之類,然而沒有雪萊,這更加激起我的渴望。等到學完許國璋英語第三冊,自覺有能力了,就去借英文版,抱著詞典逐字啃。啃的結果,讀懂了幾十首短詩,而對他的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似懂非懂的,愛不釋手。這裡頭的愛,詩只是一部分,另外的部分,在神話故事。
  • 在悲劇和恐怖中掙扎的瑪麗·雪萊
    在父親指導下,瑪麗在家中學習。所以,雖然從未受到任何正規教育,瑪麗卻具有極高的文藝修養。    1812年,比瑪麗大五歲的雪萊(1792~1822)與結髮之妻哈裡特開始頻頻拜訪戈德溫。後來,雪萊與妻子不和,經常獨自訪問戈德溫。瑪麗很快便愛上這位激進的詩人和自由思想家。1814年夏天,雪萊與16歲的瑪麗私奔,卻沒有與妻子離婚。
  • 瑪麗·雪萊:17歲與詩人雪萊私奔,19歲寫《弗蘭肯斯坦》
    也是在家中的自由時間裡,她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珀西·比希·雪萊。雪萊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一生雖然只有短短三十年,但卻照亮了十九世紀歐洲的天空,與拜倫一起被認為是十九世紀英國詩壇的兩位巨星。
  • 【古今中外啪啪史】大詩人拜倫的淫亂生活
    然而拜倫並沒有被她嚇退,反而開始瘋狂地寫情書說情話,不斷示愛。連番轟炸下,卡羅蘭還是和他好上了,一頓啪啪,按下不提。 首先雪萊有個小姨子叫克萊爾,雪萊和小姨子亂倫後,曾經生下一個兒子。 而在拜倫和雪萊一起流亡國外的時候,克萊爾瘋狂喜歡上了拜倫。拜倫雖然明確表示自己不可能跟她在一起,但最後還是啪了。沒辦法,克萊爾太瘋狂了,就像拜倫在信中寫到的那樣:「我能怎麼辦?一個18歲的姑娘天天跑來送上門!」
  • 瑪麗·雪萊:17歲與有婦之夫雪萊私奔,19歲寫《弗蘭肯斯坦》
    雪萊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一生雖然只有短短三十年,但卻照亮了十九世紀歐洲的天空,與拜倫一起被認為是十九世紀英國詩壇的兩位巨星1816年的夏天,他們到了瑞士,並與同樣旅遊於此的拜倫相見,他們住在拜倫位於日內瓦湖邊的別墅了,晴空萬裡的時候外出遊玩,天氣不好的時候就聚在別墅中。因為這一年是無夏之年,天氣極度反常,即便到了夏天,也時不時飛雪和冰雹。寒冷和酷暑常常交替出現,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他們在這裡待了很長的時間。
  • 歷史上的今天 |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誕辰
    1792年8月4日,珀西·比希·雪萊誕辰。人盡皆知的「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就出自他的作品《西風頌》。雪萊是英國著名詩人、作家,他與拜倫被公認為是十九世紀英國詩壇的兩顆巨星。雪萊博學多思,敏感深情,其詩歌節奏明快,積極向上,代表作有《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西風頌》《致雲雀》等。
  •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與《弗蘭肯斯坦》
    聚會的主人是拜倫勳爵,他是一個無憂無慮的詩人和貴族;他的客人包括他的朋友兼醫生約翰·波裡,他的詩人朋友珀西·雪萊和珀西·雪萊的新女友,一個聰明的18歲的名叫瑪麗·戈德溫的女孩。瑪麗有她的異母簡陪伴著,原來她已經和他們的主人那個迷人的流氓有了親密的關係。儘管有很多有趣的人物,但這個浪漫時代的五人聚會並沒有過一個非常活躍的夏天。
  • 雪萊《西風頌》
    假若我是浪花能在你威力下喘息, 能分受你那如千鈞雷霆的強勁,能幾乎同不可控制的你一樣自由!第1節把遭瘟疫摧殘、色澤斑駁的枯葉在強勁的西風掃蕩下凋零飄飛的蕭瑟秋景刻意渲染一番之後,又想像春回大地為萬物帶來蓬勃生機的繁榮之景,為後文埋下了伏筆;第2節對西風貫長空、驅亂雲、聚雨雹、釋雷電的描繪比第1節顯得更加氣勢磅礴,令人想起高爾基的名句:「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聚集著烏雲……」;第3節把地中海的夢幻和大西洋的騷動描繪得旖旎瑰麗,形象細膩。
  • 瑪麗·雪萊
    瑪麗雪萊於1797年8月30日出生在英國倫敦,原名瑪麗·沃斯頓克拉夫特·戈德溫。她是哲學家和政治作家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和著名女權主義者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女兒。對瑪麗雪萊來說,不幸的是,她從未真正見過她的母親,因為母親在她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剩下她的父親威廉·戈德溫來照顧雪萊和她同母異父的姐姐範妮·伊姆雷。
  • 【電影冷識堂】《異形:契約》拜倫•雪萊CP的隱秘含義
    其中最大的一個,要數拜倫和雪萊的文藝梗了。 電影中,大衛在跟沃爾特展示自己用「黑水」毀掉母星的豐功偉績時,動情地來了一段詩朗誦:「看那石座上刻著字句,我是萬王之王,奧茲曼斯迪亞斯,工業蓋物,強者折服。」這段詩選自雪萊的《奧茲曼提斯》,是他遊歷到埃及看到奧茲曼提斯為自己立下的獅身人面像後,寫下的一首十四行詩。諷刺這位自命不朽的沙漠古國王何等自大、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