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燒成後,釉面上產生的裂紋現象,稱為「開片」。對於普通日用陶瓷製品來說,開片是一種缺陷,他直接影響著產品的使用壽命,但對於藝術陶瓷,它卻是一種美化裝飾手段,能給產品以美感,從而受到人們的青睞。
鈞瓷產品有的剛一出窯就開始開片,可以聽見開片聲「丁玲」作響,此起彼伏,就像在彈奏一曲美妙的音樂。伴隨著聲響,開片紋路不斷出現,並向四下延伸布滿釉面。開片早的,出窯時即大量開片,片紋小而密;開片晚的幾天後才見片紋。
鈞瓷開片的紋路縱橫交織,極富韻味。其片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疏有密,有粗有細,有深有淺,有曲有直,不一而足。常見的開片紋路有:冰裂紋、百極碎、蟹爪紋、魚子紋、牛毛紋、蜘蛛網紋、葉脈紋等。
鈞瓷釉面產生開片的基本原因是胎與釉不相匹配而造成的,即鈞瓷釉的膨脹係數大於鈞瓷胎的膨脹係數所致。 鈞瓷在燒成過程中都不會產生紋片,因為在低溫階段釉層一般不會開裂,即使偶爾產生開裂,也會在燒成後期被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的釉所填平。
在高溫階段,包括燒成後期和冷卻前期,釉也不會產生紋片,因為此時的釉層已成熔融液態,有很大的彈性,能伸能縮。釉產生紋片的真正原因是由於釉的配方中含有較多量熱膨脹係數大的成分,而胎的配方中則含有較多量熱膨脹係數小的成分,有意使釉的熱膨脹係數明顯比胎大。
熱脹冷縮是一個可逆過程,加熱時膨脹得多,冷卻時也就縮得多。試驗表明,當燒成的瓷器冷卻到500~300C時,一方面胎釉之間的收縮還相差不大,另一方面釉還未完全硬化,所以這個階段釉也不會產生紋片。可是當冷卻到200C以下時,一方面由於釉的收縮量大大超過胎,另一方面由於釉已完全硬化,彈性愈來愈小,在這種情況下釉就受到較大的張應力。
當這種張應力積累到一定程度並超過釉本身的抗張強度時,釉就產生開裂。開裂的產生使張應力得以局部消除,釉不斷開裂,張應力不斷消除,當張應力消除到一定程度時就恢復平衡,暫時不再產生裂紋。
鈞瓷片紋的明顯程度與其釉色的變化和釉的乳濁度還有關。一般乳濁度高的釉沒有透明性好的釉片紋明顯;紫紅色釉的片紋沒有天藍和豆綠釉的明顯。
在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中,除定窯外,鈞、汝、官、哥窯瓷器均有開片,尤其是汝、官、哥瓷,由於它們釉的顏色比較單一,故開片是其主要藝術特徵。
而鈞瓷以窯變著稱,其色彩萬變,紋路奇多,為其他窯口所不及,開片只是窯變的藝術特徵之一,若單以鈞瓷釉面開片的多少來定鈞瓷的優劣,將會失之偏頗,使人無法全面認識鈞瓷所體現出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