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千人拱手,夜來萬盞明燈。」羅平臨江,曾是古眉山的六大沿江場鎮碼頭之一,原名羅漢場,幾百年前,只因碼頭上有一個羅漢堂。後來,由於碼頭匪患、戰亂不斷,當地人渴望太平的生活,遂將這裡改名太平場。再後來,滿懷祝福與希冀的人們將「羅漢」與「太平」各取一字,把這裡叫作了羅平。
古鎮有個馬家大院舊址,始建於明朝,面積300多平方米,是古羅平大戶人家馬氏的居住用房,現為老茶館,院裡有棵羅漢松,據說為明朝時期所種,馬家大院後門有口古井,井深12米,建於明晚期,養育了數十代羅平人。
走過老茶館、鐵匠鋪、竹編鋪、漁船工坊,街的盡頭,是藥王廟。藥王廟為清中期建造,廟內供有藥王菩薩。逢初一和十五,附近百姓會到此祭拜,祈求安康。原來廟前還有一戲臺,由數根直徑約80釐米的支柱支撐,非常壯觀。廟西側,存有清鹹豐年間的石制水缸,是藥王廟的專用消防設備。
藥王廟旁,榕樹盤曲的根和枝幹將土地廟包裹起來,獨獨在廟門處留了一個供奉土地的門,於是有了今天的「樹包廟」,香火一直很旺。
羅平古碼頭是通往成都、樂山的運轉中心之一,眉山、仁壽、青神鄰近鄉村的雜糧、大米、生絲、竹編、土特產從這裡運出去,鹽、醬油、布匹、鐵器等從這裡運進來。這裡曾經有一個名揚四方的「女兒渡」,因在此擺渡的多為女子,長期的江邊勞作讓她們身材窈窕、性情熱辣,除了南來北往的商賈,更有不少遊客專程而來,就為一睹這些女子的風姿。
古碼頭、漁船、商船、商鋪、寺廟,商人、農人、手藝人以及女兒渡,繪就了古羅平的這幅「清明上河圖」。如今,羅平古鎮已成為眉山市東坡區重點打造的兩個古鎮之一。
席涓本報記者袁麗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