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經濟學講義2:商業才是最偉大的慈善。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來到老牟的讀書圈。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經濟運行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高效的調配資源。那麼我們用一個鉛筆的故事來舉例。我們平常用到的鉛筆,看似普通不值錢,但是他的製作工藝卻相當複雜,光原材料就包括木材,油漆,石墨,還有黃銅的金屬圈,以及有顏色的橡皮。這一隻鉛筆的原材料來自於世界各地。這麼一隻簡單的鉛筆,卻有世界上上萬人的合作完成。如果把外延擴展,比如挖礦,工人的吃飯喝水都算上的話,那麼人就會更多了。
把上萬人的工作連接在了一起,造出一隻,只有幾毛錢成本的鉛筆,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偉大之處。他們都在分頭忙碌,有的人可能一輩子也用不到鉛筆。但他們都在為自己的工作努力著,這就是亞當斯密的偉大發現,那隻看不見的手。
作者說,最大的慈善是商業,比如對於貧困失學孩子的救助,直接發錢,或者讓他們免費讀書,真的好嗎?恐怕未必,很多人拿到免費的救助資金,把錢花掉,也不會去讓孩子上學。在教育方面反而西方的獎學金制度更加有效,讓學習好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獎勵,這看上去更是一種投資,而非行善,變相在鼓勵那些窮人家的孩子努力學習。
站在商業角度上,每一筆投資,都需要得到更高的產出和回報,又或者是更高的效率。在扶貧中,直接發東西發錢,也未必會讓他們脫貧,最後反而造成了養懶漢的結果,讓他們更加的不思進取。所以只有把扶貧當成一種商業投資行為,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發揮更持久的救助效果。
人為什麼會自私呢?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稀缺,也就是東西不夠。如果所有的東西,都是敞開供應,用也用不完,那經濟學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正是因為資源不夠,時間不夠,所以才有了選擇的學問,這就是經濟學的基礎。
有的時候我們看起來很富裕的東西,但實質上也是稀缺的,比如土地,看起來很多,但是位置是稀缺的,比如北京和新疆。那麼是什麼造成了稀缺呢?原因有兩個,1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想要,2是人的需求在不斷的變化和升級,也就說人類的欲望是無限的。
第一很好理解,第二是什麼意思?比如餓肚子的時候我們總想有吃的,有吃的了,就想吃點細糧,有細糧了還最好加點肉,有肉了,又想要點酒和海鮮,所以需求無限,總是得不到滿足,這就造成了好東西始終是稀缺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原來不必要的東西,也成了必需品。比如在家裡洗澡上廁所,30年前,可能就是不必要的需求,但現在已經成了生活必需品。而汽車在十幾年前也不是必需品,現在幾乎也成了大多數家庭的標配。所以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也是得寸進尺的,所以這註定了,社會上永遠會有很多的奢侈品,不可能完全滿足我們的需要。
在商業上很多人也會用一些營銷手段,創造新的需求和差異,營造一種稀缺感和獨特感,調動人們的欲望,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比如茅臺和二鍋頭,差了200倍的價格,能差200倍的品質嗎?顯然不可能。茅臺的稀缺就是人的欲望營造出來的效果。
有稀缺,就會有區別對待,而這種選擇,就會發生歧視,比如資源有限,一塊木材能用來造船,就不能造房子,時間有限,要看電視,就不能看書。金錢有限,買了手機,這個月就不能買衣服了。在經濟學上,甚至結婚這種事,也是一種歧視行為,因為我們選擇了現在的伴侶,就相當於歧視了其他的異性。如果實在不喜歡歧視這個詞,換成區別對待也是一個意思。
所以稀缺不可避免,那麼選擇就不可避免,區別對待和歧視就不可避免
在稀缺的狀態下,其實根本做不到公平,比如一個學校,就200個入學名額,但是周邊要上學的孩子有500個,你要照顧老居民就要歧視新居民,你要照顧高檔小區,就得歧視窮人。
所以不可能一碗水端平,總得有偏有向。所以這也給我們提了個醒,既然好東西有限,歧視也是必然存在的
那麼既然歧視無法避免,就不要耗費精力去想如何規避歧視,而是要思考如何去歧視,才能影響最小。比如,我不管你窮人富人,還是是否有權有勢,成績是唯一歧視的標準,而獎學金的唯一標準也是學習成績。這樣就可以做到相對的公平。多努力,多付出,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當我們個人在面對選擇時,既然歧視無法避免,那麼就只能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比如一個總監的職位,3個人都在競爭,那麼肯定我選擇能力最強,能夠給我帶來更多業績的人來上位,從而歧視另外兩個人。而伴侶的選擇,肯定是選擇情意相投,長相又好看的那一個。
從本質上來說,個人偏好,和信息不對稱的以偏概全,是歧視的兩大根源。比如我就是喜歡賈靜雯討厭範冰冰,這就是個人偏好的歧視行為。而你買二手車被騙了一次,那麼就覺得二手車裡都是騙子,垃圾,這就是以偏概全,因為二手車裡肯定也有好的商販,只是你沒碰上罷了。
作者說,別以為歧視別人就是欺負別人,你自己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你對別人的歧視越多,代價也就越大。馬雲早年間到處找投資,結果國內都認為他長相古怪太不靠譜,現在這些人恐怕腸子都悔青了。在歷史上,元朝統治者歧視漢人和長江以南的南人,結果就是朱元璋這個叫花子出身的南人,結束了蒙古鐵騎的統治。
當歧視的代價你感受不到時,所以就肆無忌憚的歧視別人,直到你感受到了代價的時候,就會有所收斂。比如你上小學的時候歧視別的村的小朋友,和自己村裡的夥伴玩,這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而到了上大學,你再按照地區歧視人,那麼就成了孤家寡人了,這個時候你就不會歧視他們了。
那麼不歧視就好了嗎?當然不可能這麼簡單,過分追求平等,消除偏見,反而嚴重有害。因為很多歧視和選擇的背後,其實是對效率的追逐,而效率的背後,就是相對公平的最佳選擇。作者說,美國的次貸危機,其實也是因為歧視和反歧視而引起的,一開始美國的購房率一直很低,銀行家們非常謹慎,風控做的很嚴,不怎麼放貸,後來1991年美國商業銀行的房貸數據公布,大家發現,能夠拿到貸款的都是白人,其他族裔,銀行總是故意刁難不給貸款。這時候社會就出現了一股呼聲,要反對種族歧視,反對弱勢群體歧視。但這確實是冤枉銀行了,他們也是做生意的,如果有合格的貸款人,他肯定放貸,除非他腦子壞掉了。
商業銀行是出於風險的考慮,所以才會控制對弱勢群體貸款,換句話說,本身就不該給窮人貸款,因為他們根本還不上錢。這下好了,政府出臺規定,銀行不準有歧視行為,否則就要罰款打屁股。而且政府還通過兩房,也就是房利美和房地美,為銀行的房貸擔保,相當於風險由政府承擔,在政府的威逼利誘之下,商業銀行家們就放開手腳打幹起來了,反正最後有人兜底,也不管壞不壞帳了。最後感覺實在有點玩脫線了,他們就把這些有毒的負債,打包成了可以投資買賣的證券,把風險轉移給買這些有毒負債的機構和個人,結果一下就形成了鐵索連船。
這麼一搞,好像是風險控制住了,但是在有人承擔損失之前,風險根本不會消失。最後一旦起火,就是火燒連營,形成次貸危機,這次危機告訴我們,現實中的歧視都是有原因的,如果強加幹預,或許會帶來相當嚴重的後果。
接下來我們看經濟學的第二章節,成本!作者說企業家都是資源配置的中間人,表面上看他們會花很多錢,僱傭員工,開設廠房,但是他們深信,這些成本一定會有人買單,那就是最終的消費者。他舉例,自己一個朋友做採石場生意,為此他還多買了一塊地,就為了空著,這樣方便他做生意,他不想讓這塊地落在開發商手裡,否則建好了房子,居民會對採石場的噪音有意見,反而影響他的生意。所以這塊地就是他的成本,而這個成本,會由購買他石料的消費者買單。這塊地空著,是保證他採石生意繼續進行的一個保障。所以你也可以看成,他放棄了賣掉這塊地的收益,成本的定義就是他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那麼沉沒成本是不是成本呢?,沉沒成本是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他已經沒辦法再放棄了。所以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但是在生活中分辨沉沒成本,是比較困難的。而且當人們放不下心中的沉默成本時,會因此損失更多的其他成本。比如看電影,買票入場後,發現電影沒有意思,但是票已經買了,而且不可能退,那麼你要怎麼做呢?絕大部分都是忍痛把電影看完,因為錢都已經花了。不看就虧了。如果用經濟學來分析,那麼就應該馬上離開,因為電影票的成本已經沉沒了,如果你再忍耐下去,將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有這個功夫不如幹點更有價值的事情。
那麼關於成本的問題,我們還有哪些誤區呢?咱們明天接著講。如果您喜歡老牟的讀書圈,就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吧,微信添加老牟的讀書圈,每天讀書半小時,讓您輕鬆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