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前不久圓滿落幕。節目以詩詞為媒,為時代而歌,充分激發了億萬中國人對於經典詩詞的熱情與傳承意識,掀起了全民親近和學習中華經典詩詞的新一輪熱潮。
據悉,自2016年起,教育部、國家語委與中央電視臺(現併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通力合作,連續舉辦「中國詩詞大會」。在借鑑前三季成功經驗基礎上,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持續通過古典文化精髓內容牽引受眾,做到深挖內涵,創新形式,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在與觀眾共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傳承文化基因的同時,「中國詩詞大會」為推動教育部、國家語委「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的全面深入實施起到了示範性引領作用,切實發揮了語言文字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反響熱烈,節目影響力和品牌效應更上層樓
作為已堅守三年的知名品牌,「中國詩詞大會」受到社會大眾普遍認可。節目報名人數從第一季的3萬人壯大到30萬人。央視綜合頻道10場首播平均收視率為1.28%,平均上星排名(所有上星頻道同時期播出的各類節目排名)第3位。2月14日總決賽在綜合頻道播出收視率達1.5%,衝入同時段上星排名第1位。截至2019年2月18日,節目在央視綜合頻道和科教頻道累計不重複觀眾規模達到3.89億人;視頻播放量和微博閱讀量超過6.67億次,其中視頻播放量比第三季增長54.7%,微博閱讀量猛增262%。
不僅如此,節目受到主流媒體普遍肯定。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央廣網等紛紛刊文,評價節目「有革新、有堅守」,在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方面持續發力;「尋的是根、聚的是心、鑄的是魂」「讓『愛詩種子』全國發芽」,實現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作初心。人民網刊文指出,節目「以強烈的感染力和向心力,喚醒億萬中國人心中的詩意和夢想,讓平凡人的詩意人生在國家舞臺上盡情綻放,在寓教於樂中彰顯中華文化底蘊和詩詞文化厚度」。
專家學者對節目也給予了積極評價。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認為,節目實現了自我突破和品牌升級,內容呈現有拓展有層次,選手表現真實出彩,形式表達恢弘大氣。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點評嘉賓蒙曼指出,中國文化的詩意和中國人的詩心這個主旋律貫穿一到四季,也讓詩詞大會有了如此高的參與度和美譽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表示,節目為社會大眾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放飛他們的夢想,讓「我們都是追夢人」的時代主題更具文化底蘊和群眾基礎。
守正創新,節目內容和形式更吸引受眾
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為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拓了新的方向,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上進一步尋求突破,諸多亮點可圈可點。
節目策劃充分體現守正創新精神。在保留第三季的「少兒團」「青年團」「百行團」等設置基礎上,將「家庭團」調整為「搭檔團」,家人、同事、師生等均可結伴入組,突出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大眾尤其是對青少年群體的作用和影響。賽制安排更加合理,在觀眾喜愛的「飛花令」環節基礎上,增設「雙字超級飛花令」使難度升級;增設「絕地反擊」的自救環節,給首次答錯題的選手以復活返場機會,提升賽事懸念,極大豐富比賽層次。
內容呈現較往年更加精美豐富。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突出體現詩詞的「日常生活化」和「傳統文化性」,涵蓋類別豐富,題目形式新穎,古典詩詞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和現實價值在節目中得到巧妙融合,詩詞所承載的古人的智慧與精神內核在選手身上得到了完美延續。舞美以「花開四季」為主題進行整體設計,現場有小橋流水,LED特效有百花盛放,並跟隨場上競賽實況進行不同季節的花卉轉換。色彩運用愈發豐富,整體視覺效果更加唯美,觀賞性更強。
在組織宣傳方面,教育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各自發揮優勢,分工協作,保障活動順利實施。教育系統在全國十餘個省份開展集中選拔和宣傳,首次邀請港澳有關方面推薦選手,積極引導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經典詩詞和語言文化類活動,營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廣電系統精心做好節目策劃和錄製,播出期間通過多家媒體機構傳播、雙屏互動同步答題、全媒體推送等多種方式形成強勢聯動,達到全網熱搜、全民熱議的宣傳效果。
立德樹人,優秀傳統文化「入腦」更「入心」
正如不少專家在點評時所說,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是原創語言文化類品牌節目的成功實踐,為引導社會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詩詞歌賦、親近中華經典做出了有益探索。
具體來說,節目本身為立德樹人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好的載體。「中國詩詞大會」以經典詩詞為切入點,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到近現代詩詞、毛澤東詩詞,汲取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對中華優秀語言文化進行深耕細作、潛心挖掘,讓觀眾深入了解詩詞有關創作背景、出處典故、文化內涵、家國情懷。注重用詩詞立德樹人,加大針對青少年群體的設計力度,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體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弘揚。
與此同時,「中國詩詞大會」為基礎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教學提供了良好借鑑。節目中的題目多數從中小學課本甄選而出,並首次嘗試按主題分類,進一步突出經典詩詞與現實生活的關聯,體現「詩入尋常百姓家」,得到廣大師生家長肯定。一些教師反映,節目內容、形式等的創意創新,對推進語文教學改革、促進傳統詩詞教育,具有重要啟發和借鑑意義。「中國詩詞大會」在一些大中小學的「分賽場」逐漸形成星火燎原之勢,詩詞「飛花令」成為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法寶」,學校的詩詞類比賽、活動和課程廣受歡迎。
「中國詩詞大會」堅持傳播正能量,為展現年輕一代理想情懷提供好的平臺。本季詩詞大會百餘名參賽選手,年齡跨度從5歲到71歲,涵蓋教師、工人、飛行員、保安、司機等33個行業,18歲以下的青少年選手人數高達53人。選手們用質樸的外表和深厚的學識傳播正能量,讓平凡人的詩意人生盡情綻放。他們在舞臺上的精彩表現,充分展示了新時代新青年的文化自信,以及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理想、有情懷、有作為。
此外,節目為搭建教育的社會大課堂提供好的渠道。節目題庫設置、賽制安排、舞美設計、全媒體互動等進一步兼顧普及性和專業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欣賞性和參與性。節目走進校園、走向社會、走入生活,通過詩詞與傳媒、文化與科技的有機結合,搭建了一個更大、更接地氣的課堂,使古典詩詞從精英小眾、陽春白雪走進大眾視野,成為檢驗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的新途徑、新渠道。
總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中國詩詞大會」無疑給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是一個較為完美的載體。它的形式潤物無聲,它的效果在於提升在校學生乃至全體公眾的文化涵養,它的終極目標在於立德樹人。「中國詩詞大會」給全體教育工作者帶來了諸多有益啟示,值得認真學習和總結,雖不必完全照搬其形式,但可以在一線教學中借鑑其成功經驗,創新教育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領悟,在興趣的引領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