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感受老香港風情的你,除了逛舊區、品嘗傳統小吃,一定不能錯過熱鬧的傳統節慶活動,比如每年中秋節上演的大坑舞火龍。舞火龍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其受歡迎程度卻絲毫不減,究竟魅力何在?
人稱「輝哥」的陳德輝是大坑舞火龍的總指揮。他從1960年代開始參與舞火龍,對火龍的製作、舞龍陣式及拜祭儀式了如指掌,被公認為現今香港為數不多的舞龍權威,也是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傳人。
相片提供: 陳天權
相片提供: 陳天權
舞火龍習俗始於19世紀末,當時大坑村爆發瘟疫,於是村民們紮起一條插滿香枝的草龍,在晚上繞村舞龍,以求消災。「一路下來,大坑一直很順、很平安。前人開始的習俗,不能沒有繼承人。如果我們不繼續,就會失傳。」輝哥解釋道。
舞火龍活動之所以能延續至今,甚至比以往更具活力,多虧了大坑居民的團結精神。大坑原是一個客家村落,村民們非常齊心合力,而輝哥本身也是客家人。近年來,大坑一帶經歷了諸多變化,但這絲毫不減當地居民對大坑的歸屬感。
「每當有人搬到大坑,成為居民的一分子,我們就會向他們介紹舞火龍的傳統習俗,根據他們年齡來邀請他們參與不同的活動環節。」輝哥說,就算是已經搬離大坑的鄰裡也可以參與其中,為舞火龍出一分力。
陳家俊舞火龍已有十來個年頭了,因家人居住在大坑,他從八歲起就開始參與這項活動,之後更加入舞龍隊,目前為活動擔任攝影師。雖然他已搬離大坑,但仍被這項活動的號召力所打動 —— 「大坑是一個充滿特色的老社區,這在香港越來越少有了。」不少人也因此搬進這個社區,更為一年一度的舞龍活動出力。「時間久了,我認識了一群很好的人。大家在做同樣的事,並且目標一致。一個人未必會成功,但一群人聚在一起,通常就能把事情辦好。」他說。
香港作家及歷史研究者陳天權說
相片提供: 陳天權
大坑坊眾福利會於每年6月開始籌備中秋舞火龍。每年均有逾30位新成員報名加入,整個活動動員超過300人,分別負責舞龍、拜祭儀式及音樂等環節。大坑舞火龍傳承人輝哥說:「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夠動用這麼多人,把舞龍做得如此聲勢浩大。」
陳天權認為社會關注也對文化傳承起了重大的作用。大坑舞火龍於2011年被列入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香港,獲得此殊榮的傳統習俗還包括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湧及由香港潮籍人士舉辦的盂蘭勝會。在2019年,大坑舞火龍更成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實踐案例」。陳天權說,在國家層面受到認可,有助推廣此項活動,鼓勵更多人參與盛事。
無論社區面貌如何改變,舞火龍仍然深受歡迎,大坑人的鄰裡情懷的確功不可沒。「先要有居民,才會有社區。」陳家俊如此總結道。「大多數人都很愛自己的家。如果你在家裡發現一個有著上百年歷史、極富特色的東西,你肯定也會想要好好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