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已經能把人送上太空,中國的民營航天企業怎麼樣了?

2020-11-27 網易新聞

2020-11-13 10:10:59 來源: 小饞愛歷史

舉報

  當地時間11月14日,SpaceX公司將進行該公司的第一次正式載人航天任務,第二次的載人航天任務,第四次的發射載人飛船任務。上敘所說的一,二,四,其實都是一次任務。

  

  SpaceX使用本公司的運載火箭「獵鷹9號」發射本公司的載人飛船「天龍2號」,可以看出SpaceX已經具備了獨自把人送上太空的能力。這是全球第一個擁有這項能力的公司,但並不是唯一一個。另一個是美國波音公司,是的,就是那個製造飛機的波音。波音公司擁有「阿特拉斯」運載火箭,「星際航線」載人飛船。

  
那麼回頭看看我們中國的民營航天企業,都能幹什麼了。

  目前我國民營航天企業發射過最大的運載火箭就是今年11月7日所發射的「穀神星一號」,這是民營航天企業星河動力公司自主設計的四級固體運載火箭,火箭直徑1.4米,全長19米,起飛質量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350公斤。

  

  僅次於的是星際榮耀公司的「雙曲線一號」,這是一枚四級的固體小型運載火箭,火箭的直徑為1.4m,全箭總長20m,起飛質量31噸,起飛推力58.6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300公斤。

  

  仔細一看你會發現,「穀神星一號」比「雙曲線一號」略小一些,但是為什麼前者所能運載的載荷更重了呢?因為「穀神星一號」的第四級是使用了液體火箭,而「雙曲線一號」是固體。在太空環境下,液體火箭比固體火箭有優勢。

  那麼,SpaceX在運載火箭又是什麼水平呢?

  目前SpaceX性能最強的運載火箭是「重型獵鷹」,這款火箭是兩級的液體運載火箭,高度為70米,直徑為12.1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了63.8噸。火箭的起飛質量約1420.8噸,起飛推力約2280噸。這性能不僅是上敘的兩款火箭比不了,就連我國最強大的「長徵5號」都比不了。「重型獵鷹」不僅是SpaceX最強的火箭,同時也是世界最強的運載火箭。

  

  可以看出,我們與他們的差距就是:他們的火箭能把我們的火箭送上太空

  其實提到「重型獵鷹」,最能讓人們想到的就是這款火箭搭載了27臺發動機,堪稱「N1火箭第二」。因此人們都覺得,這款火箭不安全。那麼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根據國際上的定義,一款新型的運載火箭前三次發射都成功的話,那麼基本可以定義這是安全火箭。而「重型獵鷹」已經發射三次,並且全部成功了,要知道「長徵5號」都是在第二次發射就失敗了。

  第二點就是,多發動機恰恰成為了優點。可以看出「重型獵鷹」起飛質量是1400噸左右,但是推力高達2200噸,富餘了800多噸的推力,這富餘的推力都可以推動「長徵7號」了。因此在發射過程中,一兩臺發動機壞了也能完全發射的,因為它一臺發動機推力就90噸左右。而且也確實有過發動機故障但依舊完成任務的事例。

  再來看看發動機

  目前我國民營航天企業最厲害的發動機藍箭航天的「天鵲」發動機,這款發動機使用液氧甲烷為燃料,推力達到了80噸。80噸的推力其實不低了。中國航天推力最高的發動機是YF-100,使用液氧煤油為燃料,推力達到了120噸。

  

  那麼SpaceX是什麼水平呢?

  SpaceX最厲害的發動機是「猛禽」發動機,而「猛禽」發動機推力240噸左右。是民營航天企業發動機的3倍,中國航天的2倍。更神奇的是「猛禽」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全流量分級燃燒循環的發動機,通俗講就是最先進的發動機,因此它的改進空間還是很大的。但「猛禽」並不是最高推力的發動機,性能也不是最好的。

  

  在運載火箭回收方面,SpaceX已經可以把一次枚運載火箭回收7次了,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刷新。

  SpaceX是美國舉國之力扶持的言論要麼是無知就是在自慰

  要知道,NASA是不會製造火箭的,NASA需要發射衛星時會讓企業的火箭去發射。而SpaceX就是一家這樣的企業,但不是唯一的一家。另一家是「聯合發射同盟」公司,這是波音與洛馬聯合成立的,曾一度撐起了美國航天發射業務,現在也是,不過被SpaceX分割了市場。不僅是這兩家公司,就連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都會製造火箭和貨運飛船,就是那個造B2飛機的公司。

  

  但是,不能否認SpaceX沒有NASA的扶持,其實與NASA有合作的公司都受到了NASA的扶持。像上面說的SpaceX的載人飛船「天龍2號」和波音的「星際航線」,都有NASA的身影。可笑的是,NASA對波音的扶持力度大過SpaceX不止一點半點。但是波音的成果讓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2019年波音也發射了一次「星際航線」,但是任務並未完全成功,導致後續計劃推遲了。

  所有SpaceX能發展成今天這樣更多的是自己的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SpaceX又完成一次重要發射!將第三代GPS衛星送上太空
    GPS可以說是美國的大國重器,軍用為主,民用為輔,原本歸屬美國空軍,現劃分至2019年12月剛成立的美國太空軍。因此,這是SpaceX第一次為美國太空軍執行發射任務。隨著時代和技術快速發展,美國第二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II日趨落後,第三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III應運而生。
  • 長徵五號重生,民營航天兩開花,中國航天的星辰大海才剛起步
    長徵五號成功後,指揮大廳的顯示屏上打出了一句話:「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2020年中國的航天探索即將拉開序幕,預計中國明年將開展40次航天發射,中國航天仍然在加速前進。
  • 馬斯克帶火商業航天,太空藍海誰稱雄
    航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國家龐大的研發機構,擁有超強的研發資源和實力,民營企業在各方面都難以望其項背。  但強大的資源,意味著強大的幹預力量。相對於任務重大、響應緩慢的國家機構,民營企業具有決策靈活、響應迅速的天然優勢。
  • 馬斯克的SpaceX逆襲成功!中國能否擁有自己的SpaceX?
    SpaceX公司研發的龍飛船搭載獵鷹9號火箭,將兩位太空人從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成功送入太空軌道。屬於商業航天的時代是否已經到來?中國的商業航天之路又有多遠呢?很多人說長光衛星造得好,但是不盈利,實際上是因為長光衛星的成本還沒有下來,政府採購服務的這個政策還沒有下來,等到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之後,長光衛星一定盈利,它做得非常好,我非常喜歡這家公司。然後,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國有火箭公司,只要做到火箭能上去,成本能下來,就一定能盈利。
  • 翎客航天會是中國的SpaceX?
    這是繼今年7月25日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火箭在酒泉順利發射升空後,中國民營航天帶來的又一個好消息。掌握火箭懸停技術和低空回收的公司當今世界只有三家,其餘兩家是傑夫·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和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在此之前翎客航天已經進行過兩次實驗,此次實驗打破了今年4月份創下的記錄。
  • 「嫦娥五號」後,全球恐將迎來航天競爭,中國民營資本有前景嗎?
    在這種形勢下,讓人不得不憂心是否會陷入太空競爭。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有競爭是好事,競爭也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動力之一。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斷言,嫦娥五號之後,全球的航天工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浪潮,這就自然也少不了商業航天和民用航天的發展機遇。
  • 新冠藥物太空試驗!SpaceX龍飛船攜Covid-19實驗藥物飛向空間站
    此次發射使用的是此前載人航天所使用的「Dragon 2」太空艙。SpaceX棄用老版「Dragon」太空艙,以後將使用「Dragon 2」載物又載人。此次載物任務不僅為空間站帶來了新的實驗任務,還為空間站的工作人員帶來了「饕餮大餐」!昨美東時間上午11時(北京時間凌晨24時),「SpaceX Dragon 2」完成其第二次升空。
  • SpaceX載人龍飛船返回地球!59年來首次降落海上
    航天計劃的新篇章。我們正在進入人類太空飛行的新時代。」兩名航天員從太空艙中出來後,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萊登斯坦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此次太空旅行的結束也只是一個開始,這意味著未來更多的太空人將前往太空進行各種各樣的新活動,如企業研究、衛星維修等。 美國東部時間下午4點之後,救援人員打開艙門,幫助仍穿著太空衣、豎起大拇指的Behnken和Hurley離開了太空艙。Hurley對NASA和SpaceX的員工在飛船和任務上的工作表示感謝。
  • 商業航天行業深度報告:誰能成為中國的SpaceX
    誰有可能成為中國的 SpaceX 中國企業在商業航天上的探索,主要分為商業衛星和商業火箭。商業衛星按應用領域來分,包括通信、遙感、導航等。衛星通信:星鏈(Starlink)是泡沫還是革命?我國民營企業中,星際榮耀焦點 1 號(液氧甲烷)已完成整機 200 秒長程試車,計劃用於雙曲線 2 號;藍箭航天的天鵲發動機(液氧甲烷)已完成 100 秒試車,計劃用於朱雀 2 號;深藍航天的雷霆 1(液氧煤油)已完成燃氣發生器點火試車;星河動力等也均有相關進展。
  • SpaceX載人龍飛船發射,未來會更好就是航天文明的意義
    SpaceX 的獵鷹9號將載人龍飛船送至太空、二者進行分離後,便會返回地球,而載人龍飛船則會繼續前往國際空間站完成任務。馬斯克說,「任何一個有冒險精神的人,都會對此感到很興奮。」5月21日,兩名太空人鮑勃·貝肯和道格·赫利已經到達甘迺迪航天中心,提前一周來到了發射場地,參加發射前的彩排。
  • 馬斯克夢圓spaceX火箭,B站要發衛星,航天成為私企新點金術?
    說真的,地球上的生意好像已經不能滿足金主「爸爸們」了。上周末,馬斯克旗下SpaceX發射了火箭,還是能載人的那種。鴨老師一直以為發火箭啥的,這種事應該都歸國家管,沒想到現在民營公司也可以了?航天已經可以商用賺錢了?該說不說,馬斯克這鋼鐵俠悶著頭造火箭能有18年的時間了,他真是完美詮釋了什麼是「失敗是成功他媽」。
  • 剛剛SpaceX載人龍飛船啟程返回地球!「送100萬人上火星」 馬斯克的...
    「送100萬人上火星」,馬斯克的SpaceX比特斯拉還值錢?   中新社消息,美東時間8月1日晚,美國宇航局(NASA)商業載人航空計劃(CPP)的首次載人試航開始最後一階段任務——返回地球。
  • 「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十三五回眸)「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編者按:「『十三五』,那是什麼舞?」五年前,一曲《十三五之歌》火遍網際網路;五年過去了,當年歌中提出的問題已到揭曉答案的時刻。中新社8日起陸續推出一組六篇報導,從多個維度回答「『十三五』究竟是什麼舞」,介紹過去五年來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敬請垂注。)
  • 中國航天:飛向太空的壯麗徵程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 除了「放衛星」,民營航天衛星公司還在做什麼?太空教育成了一個新...
    自公司 2015 年創辦後,2018 年 2 月 2 日發射的「少年星一號」是九天微星研製,並送上太空的第一顆衛星,也是國內首顆「教育共享」衛星。按照計劃,這顆立方體納衛星將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一年,為中小學和教育機構航天太空 STEAM 教育提供衛星通信資源。更重要的是,謝濤必須向投資人和公眾證明九天微星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探索能力。
  • 中國航天日|50年前,我們聽到了來自太空的中國之聲 而探索星辰大海...
    今年「中國航天日」活動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希望銘記歷史、傳承精神,讓更多公眾了解航天、應用航天;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勉勵航天人矢志目標、不畏風險、不懼挑戰,在接續奮鬥中加快建設航天強國;號召全社會凝心聚力,愛國奉獻追夢,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 SpaceX創始人馬斯克:狂熱太空探索者,終極目標送人上火星
    被譽為「鋼鐵俠」、特斯拉之父埃隆·馬斯克在《矽谷鋼鐵俠》傳記中曾談到其幾大夢想:可再生能源、太空探索……如今,馬斯克親手創立的特斯拉、Space X不僅都成為偉大企業,也讓其前兩大夢想幾乎成功兌現。據國外媒體Fortune報導,SpaceX創始人兼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美國時間周四發推文稱,他期待著明年將人類送上太空。這證實了《大眾機械》早前關於該公司的載人太空飛行步入正軌的報導。目前,SpaceX和波音公司均已從美國宇航局(NASA)獲得打造宇宙飛船運載太空人到國際空間站的合同。兩家公司均已將計劃發射的時間從2017年推後到2018年。
  • 翎客航天推動技術快速迭代 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兩連跳」
    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兩連跳」  本報記者 楊學聰  2019年4月19日16時許,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在山東龍口的火箭回收試驗場完成了RLV—T5型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而僅僅20多天前,這家公司剛在同一個地點完成了中國新一代可回收火箭的「第一跳」。  從首跳升空至20米處完成10秒懸停動作並平穩著陸、落點精度優於50釐米,到第二跳飛行高度40米、飛行時間30秒、回收落點精度優於30釐米,兩次跳躍間的「跨越」有目共睹。這家2014年成立、從事可重複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發的年輕企業,用「小步快跑」的技術迭代,讓世人刮目相看。
  • 中國能研製出殲20,為何遲遲不發展太空梭?錢學森的建議很關鍵
    美國spacex火箭回收其次就是技術複雜,與載人飛船相比,太空梭結構更加複雜、技術風險大、研製周期長,為了滿足對太空梭機動能力好的高要求,既能在太空中飛行,也能在大氣層內飛行,對其採用了三角翼軌道器布局,技術難度並不是製造一架飛機那麼簡單,據悉太空梭由200多萬個零件組成,如此龐大的工程對於當時技術薄弱的中國航天來說根本就是不能企及的。
  • SpaceX馬斯克光芒萬丈背後,亞馬遜貝佐斯的不服
    是啊,美國1961年就把人送進太空了,技術底子當然強。在50~80年代,航天文化在美國爆熱,在這期間出生成長的小孩,夢想都是當太空人當科學家。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個人。但馬斯克能做出今天的成績,還跟美國開放太空行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