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司馬光砸的不是缸?

2021-01-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 吳辰

  如果司馬光泉下有知,看到一千年前他所為大宋做的一切都早已被人淡忘,使他名揚百世的竟然是一口缸,恐怕連他自己都會啞然失笑。這位享壽66載的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將一生的抱負寫進了那部史學巨作《資治通鑑》中,卻沒想到歷史給自己開了一個玩笑。不過,置身政壇,千古功過任人評說,多少人來了又走,所謂功名也只不過為王侯家錦上添花而已;但是砸缸救友的英雄少年,遍翻青史恐怕也只有司馬光一個。砸缸,這一英勇的行為早已融進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深處,激勵著孩子們的成長,為民族的血液中注入了責任和擔當。

  砸缸的真相

  1019年,河南信陽光山縣令司馬池喜得一子,由於自己時任光山縣令,司馬池就為其取名曰「光」。司馬一門,原是魏晉時期「司馬八達」之一司馬孚的後人,世居山西涑水,卻陰差陽錯地因為河南光山揚名。不過,司馬光並沒有忘記他的故鄉,逢人總會談起山西涑水,世稱司馬光為涑水先生,而因著涑水先生,一眾門人志同道合,為往聖繼絕學,又形成了一個「涑水學派」,司馬一族的文脈可以說是源遠流長。

  說起少年司馬光,「砸缸」是一個繞不過的關鍵詞,經常有好事者質疑司馬光可不可能砸缸、砸不砸得動缸、砸的是什麼缸,甚至還有人為此進行了嚴肅的考證:有文物專家認為,宋代造缸技術還不成熟,司馬光是不可能接觸到缸的;有考古專家卻發現了宋代缸的殘片,認為司馬光砸缸完全是有可能的。

  不過究其本源,司馬光砸的可能真的不是缸,而是甕。

  宋代有個詩僧,法名為惠洪,他曾經寫過一本名叫《冷齋夜話》的詩論著作,在當時影響很大,在書中,惠洪不但評點詩作,還多收錄詩人軼事。在寫到司馬光的時候,惠洪就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一兒偶墮甕水中,群兒譁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髫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而《宋史》上則記載得更為精煉:「群兒戲與庭,一兒登甕,足跌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後京洛間畫以為圖。」可見,司馬光「砸甕」這個故事應該是確有其事,而司馬光的機智也在當時就成了家長們教育孩子的絕佳範例,家長們將印有司馬光砸甕的圖畫買回家,司馬光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不知道引起了多少人的羨慕和效仿。至於「甕」怎麼變成「缸」的,這可能就完全是因為讀起來順口,誰讓他的名字叫司馬光呢?司馬光砸缸顯然要比司馬光砸甕要好聽很多。

  其實,司馬光砸的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勇敢和機智。砸缸這一事件對於少年司馬光來說簡直太不值一提了,後來文質彬彬的治國能臣在少年時代允文允武,十二歲那年,司馬光隨著家人由河南前往四川廣元,都說蜀道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這一次,還真讓司馬家遇到長蛇了。全家人手足無措之時,司馬光抽出利劍,扎在蛇身上,將蛇打落山崖之下。秦漢時有五丁斬蛇開山的故事,而司馬光作為一名十多歲的少年,以一己之力搏鬥長蛇,恐怕要比那開山的五丁還要英勇呢。

  天地大文《資治通鑑》

  說起二十四史,恐怕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它厚重記錄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而在這二十四史之外,還有一部史書是歷代王侯將相治國理政所必備的,這就是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

  與二十四史以「書」「史」命名不同,《資治通鑑》這個名字意味更加深遠,這四個字是由宋神宗親自敲定的,取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意思,常言道「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也就是說,宋神宗當初安排司馬光主持編纂這部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鑄造一面鏡子,從中體悟治國理政的道理。顯然,司馬光的工作是卓越的,一部《資治通鑑》,成為了流芳千古的傳世之作,後人盛譽其為「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鑑》者」「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並認為無論是君臣,都應該熟讀這部著作:「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梁啓超對其評價更是可以被稱作是空前絕後:「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毛主席對這部書也是愛不釋手,反覆誦讀竟達十餘遍之多。

  《資治通鑑》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晉,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北徵,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二百九十四卷,可謂是浩浩蕩蕩,卷帙繁多,為了編撰這部著作,司馬光足足用了十九年的時間。《資治通鑑》與以紀傳體為主的二十四史不同,它的體例主要是編年。它不再是就事說事、就人說人的講故事,而是將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人讀後不但了解了歷史事件是怎麼回事,更弄明白了它的起因、經過、結果乃至餘波。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夾敘夾議,將自己有關政治的見解寫在了對歷史的梳理中,司馬光執政講究儒家的「禮」,也就是名分,他敏銳地察覺到三家分晉這一事件對於周禮的破壞性,便將其定為這部書的開端;而後周世宗北徵徵的是契丹,收復雄州則意味著禮的恢復,故而,司馬光將其作為著作的結束。司馬光一生追求「禮」,並將「禮」看作是大宋江山的基礎,這部書其實正是司馬光一生政治見解的集中體現。

  司馬光為了《資治通鑑》耗盡了精力,在全書末尾,他寫道:「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這部巨著裡每一個字不只是由濃墨寫就,還飽沾著司馬光心血以及對國家的熱忱。

  與蘇軾、王安石的友誼

  古人講究「生前身後名」,對那些從小浸染在文山墨海中的政治人物們來說更是如此,而司馬光無論是在生前還是在身後,其成就和待遇都令千古文人羨慕不已。

  司馬光幼時既有「神童」美譽,未滿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從此一路平步青雲,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一直做到尚書左僕射、龍圖閣直學士。去世後,朝廷鑑於其編撰《資治通鑑》,追贈其太師、溫國公,並許其從祀於孔廟,康熙年間,又許其與歷代功臣四十人從祀歷代帝王廟,這對於傳統文人來說,是極為尊貴的榮耀了。不僅如此,對司馬光,朝廷賜其諡號曰「文正」,從諡法來講,「文」乃是「經天緯地,剛柔相濟」,「正」乃是「內外賓服」,皆是極上品的稱號,這不僅是對司馬光功績的肯定,更是對他人格的讚美。

  大宋到了神宗一朝,可以說是高手雲集,司馬光自不用說,蘇軾、王安石等人也都是萬古揚名的名臣或者大文學家,但是,這些人聚在一起卻未必那麼團結。起初,司馬光、蘇軾、王安石三人是很好的朋友,但是畢竟置身官場,又都是有著極強政治抱負的不世之材,都說一山難容二虎,三人同朝更是免不了爭執,於是,同是出於對趙氏天下的責任感,三位好友一時間竟成了水火不容之勢,乃至分道揚鑣。司馬光守舊、王安石革新,蘇東坡徘徊在新舊之間,於是,三人總是在誤會之間分分合合,離多聚少。

  1086年夏天,當司馬光得知曾經的好友、曾經的政敵、曾經將其從政治舞臺上逼走十多年的王安石病逝,他回想起了自己的過去,惆悵不已。此時,王安石的新政已被重新登上政壇的司馬光親手廢除,當世人皆以為司馬光會對王安石的一生進行苛刻的評點之時,他卻說「不可毀之太過」,的確,無論是司馬光還是王安石,政治見解的不同都是為了國家的昌盛、百姓的安康,這就是君子之交,惟德是論、無偏無黨,就憑著這六個字,司馬光就配得上「文正」的諡號,也稱得上是千古名臣。

  王安石去世不久,司馬光也離開了人間,也許在那邊的世界,這兩位舊時好友還能把酒言歡,言笑晏晏。

相關焦點

  • 司馬光砸的是個什麼「缸」?
    近年來,有學者從缸的器形和製作工藝等方面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疑,認為司馬光砸的應該不是「缸」。那麼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宋代水缸難以溺死孩童    缸是我國古代常見的容器,它下窄上寬,敞口,體積有大有小。小的缸多為文房用具,置於室內;大的缸多為水缸,常擺放於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滅火,水缸裡還可以養魚、養花,這也是中式園林的一道別樣景致。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砸的真的是缸嗎?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因為太過耳熟能詳,人們往往忽視了其中的一些疑點。近年來,有學者從缸的器形和製作工藝等方面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疑,認為司馬光砸的應該不是「缸」。那麼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 司馬光砸缸是假的?馬未都:宋朝沒有大缸,所以司馬光砸不了缸
    在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時候還只有7歲,也就是在公元1028年的時候,有一天他跟他的朋友一起玩耍,有幾個調皮的孩子失足掉進了大水缸當中,周圍的孩子看到這一幕之後,立刻害怕的四散逃跑,只有司馬光冷靜的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砸破大缸,救出了掉落缸中的小夥伴。
  • 初俊辰《清平樂》今收官,觀眾想拿缸砸司馬光
    娛樂廣播網05月18日報導 王凱、江疏影、喻恩泰、初俊辰等演員聯袂出演的電視劇《清平樂》將在今晚收官。隨著劇情的最後升級,由初俊辰飾演的重臣司馬光成了懷柔CP的最大黑粉,惹得許多微博網友都說想「拿缸砸司馬光」。
  • 司馬光到底砸的是缸還是甕?馬未都說宋代沒那麼大的缸,可信嗎?
    司馬光砸缸的這個故事流傳久遠,這個故事的原文其實不是砸缸,而是砸甕,歷史上對這個事情有一個很明確的記載,翻譯成白話文,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司馬光7歲的時候和一群小孩在一起玩耍,其中的一個孩子爬到了一個甕上,結果一失足掉到這個甕裡了。
  •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學者:知道請君入甕嗎
    司馬光找來一塊大石頭,叮噹一聲大缸就被砸破,小夥伴獲救。這個故事告訴了大家什麼道理不言而喻,多年來大家也一直對這個故事非常認同。後來馬先生又迷上了「收藏」古玩,馬先生也不是隨便玩玩,而是認真研究那些精美的文物。漸漸的馬先生變成了一個界內有名的大收藏家,還創建了自己的私人博物館,在多個城市甚至外國都獲得了一致好評。作為收藏界的大佬,馬先生近來提出的這個質疑也引起了不少關注,司馬光砸缸,到底砸的是不是大缸,或者說司馬光根本就沒有砸過大缸,故事純屬文學作品創作需要。
  • 馬未都:宋朝沒有大缸,所以司馬光砸不了缸,專家:聽過這個成語嗎
    在小學的課本上,大家都應該讀到過司馬光砸缸這一個故事,這件事情大概發生在公元11世紀,那個時候正好是北宋時期,司馬光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在他小的時候就顯現出了他不同於一般人地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砸缸救人的故事了。
  • 馬未都:我問了個問題,北大教授啞口無言,司馬光真的砸過缸?
    馬未都:我問了個問題,北大教授啞口無言,司馬光真的砸過缸? 眾所周知,我國歷史極為漫長,有上下五千年之久,間隔如此久遠,想要知道古代都發生了些什麼事情,我們也只能通過歷史古蹟和史書來小心求證,而且為了能夠更加還原歷史,一段歷史通常都得需要好幾本相關史藉的互相確認,我們才能夠最終採用。
  • 為何馬未都說司馬光砸不了缸?專家:這話一半對一半錯
    為何馬未都說司馬光砸不了缸?專家:這話一半對一半錯前言:每個人都需要經歷一段學習生活,在語文課本之中,就講述了很多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總是可以讓我們懂得一些道理。就好比「司馬光砸缸」,雖說這個故事很是具有教育意義,但是仍舊還是改變不了本身的質疑聲。之前馬未都就曾經說過,司馬光是砸不了缸的,因為在宋代時期裡是沒有缸存在的,就此也讓更多的質疑聲層出不窮。
  • 司馬光砸缸大家都知道,不過他砸的真的是缸嗎
    前幾天,正好是司馬光誕辰1000周年,國家圖書館展出了由他主持編纂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鑑》真跡的手稿,這是一個殘本,當初全文300多萬字到如今只剩下400多字的手稿真跡,從宋朝流傳下來,在世界範圍內來說,也是真正的孤本國寶。
  • 司馬光砸缸,壞了的缸誰來賠?
    相信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那麼缸被砸壞了,誰來賠償這個壞了的缸呢?這其實就是民法中規定的「緊急避險」。緊急避險,是指為避免較大的民事權益遭受損害,不得不對較小的民事權益所做的犧牲。假設1:司馬光救的小孩是被別人家的小孩推進缸裡去的,誰來賠?如果是被推進缸裡的,此時是有侵權人的,那麼應該由侵權人別人家的小孩及小孩的監護人來賠,司馬光屬於緊急避險,不用賠償。假設2:司馬光救的小孩是自己掉進缸裡去的,誰來賠?
  • 馬末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缸來!專家:聽過這個成語嗎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七歲時,跟一群小夥伴在院子裡玩耍時,有個小孩爬到了大缸上玩耍,結果卻失足掉了進去,嚇得旁邊的小孩都跑了,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塊大石頭,將缸砸壞救出了小孩。「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馬未都卻跳出來說「司馬光砸不了缸,因為宋人燒不出大缸!」
  • 口口相傳的「司馬光砸缸」,爭議越來越大,收藏家:宋代哪有大缸
    說起司馬光,你們肯定都知道他是誰,因為我們小時候老師都給我們講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小學一直到現在依然記得很清楚,具體就是一群小孩在院子裡玩耍,其中有一個小孩不小心掉入了一個水缸裡,但是沒法把他拉上來,於是司馬光就找了一塊大石頭把水缸砸破這才救出了小孩,那水缸中的小孩是誰呢
  • 馬未都說宋代沒有大的缸,司馬光砸缸是假的嗎?這裡有答案
    司馬光砸缸沒問題,馬未都說的也沒問題,問題出在哪兒呢?【1】馬未都是城裡人,不知道農村好多地方「缸甕不分」中國的語言文化太豐富,就說這各種稱呼吧。大叔、二伯、三舅、四姑父、六姨夫……詞彙細分的忒豐富。這麼多稱呼,在英語裡面就一個 「UNCLE」就包括了。
  • 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明明《宋史》都有記載,為何被指出是虛構?
    後來才明白,這二人壓根就不是一個時代,司馬昭那是三國魏晉時期的人,晉朝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他爸;而司馬光則是北宋時期的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祖上是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崖副刊:流動的閒情盛宴
    此外,在弘揚本土文化上副刊也顯現出應有的擔當,《和平日報》的一篇「海南風俗談」系列文章《海南的喪儀》,「瓊崖喪禮,多襲用古制,人死後即發訃報,孝子孫及親屬乃穿素白孝服……」,凸顯海南風土人情。  伍立楊指出,民國時期海南報紙副刊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甚大,總的來說質量穩定,欄目豐富,文章可讀性強。寫作內容及風格受到魯迅、鄭振鐸、鬱達夫、沈從文等人的影響。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盛夏「表情」
    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紛紛利用相機、手機等記錄這些美景,並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布,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的陣陣讚美與豔羨。
  • 司馬光砸甕救小孩,盡顯機智
    司馬光是北宋時的史學家,他所編撰的《資治通鑑》更是中國史學界不可多得的著作。司馬光孩童時代,是一位很機靈、聰敏的小朋友。司馬光救出差點遇溺的小孩。司馬光少年時,已十分聰明,甚得成年人的歡心。話說有一次,他正在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捉迷藏,有一位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結果不小心摔了下來,正好摔到一個大水甕中。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夾金山下見證「雪山不忘大海情」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際,四川日報、川報觀察於5月8日—10日期間,邀請中央媒體和汶川地震援建省(市)的省級黨報黨端記者,同時聯動四川省內各市州黨報黨端,舉行全國黨報黨端聯合採訪活動。  5月8日至10日,本報記者隨採訪組走進海南援建的寶興縣,帶讀者探訪寶興縣海南高級中學,寶興縣人民醫院等海南援建點的現狀。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