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蘇童為代表的先鋒小說。

2020-12-19 筆上青雲

餘華,當代作家,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也是頗具實力的小說作家,作品豐富,影響很大。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90年代最具影響的十部作品」,還曾榮獲多項國際獎。此外還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世事如煙》等。

蘇童,中國當代先鋒小說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代表作品包括短篇小說《妻妾成群》《一九三四年的教學》《紅粉》等;長篇小說《米》《武則天》等。

先鋒小說是在「尋根小說」和「現代派小說」並行推進的同時,初露潮頭的一種激進的敘事實踐,以馬原的《拉薩河女神》(1984)、《岡底斯的誘惑》(1985)和《西海的無帆船》(1985)等小說為肇始。

「先鋒小說」具有實驗性,創作上的特點有:

一是在文化上表現為對意識形態的迴避、反叛與消解(意義的缺席)。如蘇童的《十九間房》。二是在文學觀念上顛覆傳統的真實觀,先鋒小說家一方面放棄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本質的追尋,另一方面放棄對現實的真實反映,文本只是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如餘華的《現實一種》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三是在文本特徵上,體現為敘事遊戲,人物趨於符號化,通常採用戲擬反諷等寫作策略。如餘華的《古典愛情》。

相關焦點

  • 餘華、蘇童、格非,這三個人誰的小說寫得更好?
    當代比較著名的作家,還真沒有幾個,能夠數得著的也就那麼寥寥無幾,那麼今天就來看一看在同時代,作為曾經的先鋒作家,餘華、蘇童、格非,這三個人誰的小說寫得更好?餘華這三個人應當說是當代比較知名的作家了,每一個人都寫了很多的小說,而且蘇童和格非也都同時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從這一點上來看,這兩個人好像把餘華給甩開了。
  • 餘華與蘇童,這兩個人,誰的文學成就更高?
    餘華和蘇童,那都是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的先鋒文學主將,兩個人寫的小說,都有擁有著很多的讀者,所以很多人也就願意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比較。對於文學,很多人都喜歡把一些作家放在一起比較,例如人們只要一說起莫言,那麼一定是會把賈平凹拿出來與他比較;一說起韓寒,那麼準是會說到郭敬明,人們自然只要一說起餘華時,那麼肯定也會把他拿來與蘇童作比較。那麼今天就與和大家聊一聊這兩位作家,看看這兩位作家,到底誰的小說寫得更好,誰的文學成就更高。
  • 「美男作家」蘇童,餘華自愧不如,莫言:羨慕他收穫那麼多芳心
    但因曾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與魯迅文學院合辦「作家班」的經歷,他打趣自己是「非科班」出身,不像「先鋒文學」代表作家蘇童,是正經參加高考而被北師大錄取的大學生。二、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影視劇改編大獲成功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國文壇出現了狂飆猛進式的「純文學形式實驗」先鋒派小說,極大地震撼了主流文學界,蘇童及其作品被視為「先鋒文學」的重要標誌之一。
  • 「美男作家」蘇童,餘華自愧不如,莫言:羨慕他收穫那麼多芳心
    作為我國首位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的小說以「魔幻現實主義」而著稱。 但因曾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與魯迅文學院合辦「作家班」的經歷,他打趣自己是「非科班」出身,不像「先鋒文學」代表作家蘇童,是正經參加高考而被北師大錄取的大學生。
  • 馮唐:蘇童、餘華什麼也不是
    蘇童、餘華什麼也不是,寫本黃書才能功德無量。如此之言,又為何而出?首先是蘇童、餘華二位作家,他們在中國寫作界所代表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而其之作品更是反應社會現實,引人入勝的同時又發人深省。蘇童先生出生於1963年1月,他生在小橋流水人家的江蘇蘇州,童年的美好都鐫刻著溫柔的江南風情。
  • 蘇童小說改編成電影,先鋒文學遭襲於影視之後是怎樣的?
    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之間,相互轄制和促進的功用也在磕磕碰碰中艱難發展,本文從先鋒作家蘇童的三部小說《妻妾成群》、《米》和《嫻的故事》,以及所改編的電影入手進行分析,探討影視作品對先鋒文學作品的再創作。時下,在這個崇尚於獨樹一幟、熱情於標新立異的年代所探討的文學作品裡,「先鋒」一詞,常常被放置在一些奪目的位置上,究其原因,還是由於先鋒文學的銳氣、不確定性、和流動著成長的過程足夠吸引人們的眼球和思想。
  • 餘華:以張藝謀為戒 不把個人嗜好當真理
    「數年前我曾經寫了對聯,上聯叫『蘇童童中會』,下聯是『勞馬馬俊傑』,蘇童沒來,我們請勞馬先生發言。」寥寥幾句,幽默又不失雅致,在一片歡笑中,莫言引出了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作家勞馬的發言。在勞馬發言後,莫言打趣道:「當一個學校的領導不太難,但是當領導寫小說挺難的,勞馬先生給我們領導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寫小說破壞紀律,學校的領導要強調紀律,不知道怎麼勞馬把二者統一在一起。
  • 餘華:先鋒文學在敘述上完善了中國當代文學
    編者按  在30年的創作道路上,他能夠持續引領讀者、批評界乃至同行的目光;他的每一部作品總能引起巨大的討論乃至爭議——他是餘華,中國當代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獨具魅力的作家。  日前,餘華入駐北師大儀式暨「先鋒的道路:餘華創作三十年研討會」在北師大召開,十幾位著名文學批評家齊聚一堂為餘華號脈。
  • 專訪蘇童:中國小說和歐美小說,在藝術水準上沒什麼差距
    上世紀80年代末,二十出頭的蘇童以先鋒姿態在文壇嶄露頭角,他和馬原、餘華、格非、洪峰,被稱為「先鋒文學五虎將」。他們學習西方的現代主義寫作,挑戰傳統的文學敘事,以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藝術創新著稱。自此,「先鋒作家」的標籤就一直伴隨著蘇童的寫作。
  • 博爾赫斯的中國出版史:他影響了蘇童、餘華、格非等一批作家
    博爾赫斯的中國出版史:他影響了蘇童、餘華、格非等一批作家 澎湃新聞實習記者 崔瑩 2015-08-10 16:12 來源
  • 80年代的先鋒小說探索,對中國現代文學有什麼意義?
    什麼是先鋒?就是前衛,個性,敢拼敢闖敢為天下先。所謂先鋒小說,通常來講是文學發展過程中打破傳統、超越既定規則進行新的敘事方式探索的文學表現形式。在中國80年代中期,先鋒小說呈現出一種萌芽狀態。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年輕作家,包括馬原、餘華、格非、蘇童、葉兆言、洪峰、徐星、殘雪等人,在大量西方作品湧入中國的背景下,開始一種有別於具有中國色彩的傳統敘事如革命敘事、傷痕文學、鄉土小說等的實驗性寫法。因此先鋒小說又被稱為「實驗小說」或「新潮小說」。
  • 【閱獨】餘華蘇童格非共讀博爾赫斯
    【編者按】當大家在談論餘華、蘇童、格非這些作家時,他們又在談論哪些作家呢?騰訊文化「閱獨」欄目將每周固定推出「他們讀他們」系列,跟著當代文壇巨匠一起閱讀那些影響過他們的名家名著。今天,文化君為讀者帶來一篇餘華、蘇童和格非有關博爾赫斯的讀書隨筆,看看這位影響世界的作家如何影響中國當代傑出作家們。
  • 開創文學新流派的餘華,為什麼在文壇不受「待見」
    先鋒文學提到餘華就不得不說到「先鋒文學」,先鋒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流派,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這個流派主要特點就是堅持「不斷創新」,主張打破公認的規範和傳統。他們的目標就是以「離經叛道」的方式,向傳統的寫作文化發起挑戰,代表作家有蘇童、葉兆言、洪峰。
  • 「先鋒文學」30年:出現基於文學變革內在要求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上官雲)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馬原、餘華等作家紛紛登上文壇,因其獨特的話語方式、對小說文體形式的實驗,被評論界冠以「先鋒派」的稱號,並在當時的文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時隔約30年,先鋒文學應如何評價?是否仍具有影響力?連日來,記者在北京採訪了陳曉明等學者,並就此聽取多位當年「先鋒」作家的意見。
  • 《活著》電影獲國際大獎,小說卻被出版社銷毀,餘華:感謝張藝謀
    011992年,在北京9平米的小破屋中,餘華寫出了小說《活著》,寫的時候,他哭了很多次,他問自己:「連自己都感動不了,如何感動讀者?」這位年輕人還不知道,他的這本新書日後將迎來多麼曲折的命運,又會為自己帶來多麼大的榮耀。
  • 餘華蘇童麥家推薦的小說《剛剛》,為什麼我推薦你當詩歌去讀?
    想要看《剛剛》這部小說,是看到書的封面上寫著「餘華、蘇童、麥家」一致推薦。打開扉頁,本以為它是純粹的散文集,但是沒想到它卻是像詩一般的片段語言寫成的一部小說。作者劉按,以前從未聽過,看完小說才做了功課,原來是一個80後作家。在18年前就開始寫小說,中間有10年的時間,一個字都沒有寫。18年之後出版文學處女作《剛剛》,這部小說也成為華語文學從未出現過的獨特文本。
  • 餘華的書,你都看過哪些?
    餘華和蘇童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餘華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
  • 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看待先鋒小說的興衰
    先鋒小說這個概念,如今很少人提起了。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卻是文學界的熱詞,青年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們藉助它,表達自己對傳統的反抗。在這場服膺於現代主義的文學浪潮裡,馬原、格非、孫甘露、殘雪、餘華等作家脫穎而出,關於先鋒小說的研討會也是一個接一個。
  • 餘華《活著》的經歷
    餘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餘華在1995年前後,也就他在那篇《活著》的創作前期,餘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們會發現餘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為一個噩耗的決定:放棄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
  • 蘇童:自卑是我寫作的源泉
    上高中時,蘇童開始嘗試寫作。到了1983年上大學,逐漸有小說和詩歌發表。但他一直認為,1984年他寫了短篇《桑園留念》以後,才真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寫作才真正開始。蘇童的大學時期,恰逢文學的夢幻時代,給了蘇童釋放的平臺。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個班裡四五十人,就有四十個學生寫詩,那是一個群體性的文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