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文學新流派的餘華,為什麼在文壇不受「待見」

2020-12-14 文史撰家

餘華是中國當代作家中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之一。他獨特的寫作手法可以說在文壇上開創了一個新流派,然而觀察他的獲獎記錄和贈予的榮譽大多來自國外,至於國內的茅盾獎、魯迅獎、紅樓夢獎等重要獎項都沒得過。為什麼作品以精緻見長的餘華,這麼不受國內文壇「待見」呢?

先鋒文學

提到餘華就不得不說到「先鋒文學」,先鋒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流派,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這個流派主要特點就是堅持「不斷創新」,主張打破公認的規範和傳統。他們的目標就是以「離經叛道」的方式,向傳統的寫作文化發起挑戰,代表作家有蘇童、葉兆言、洪峰。餘華也是先鋒文學中不可或缺的作家。

勇敢而孤獨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餘華的成名作,這篇作品現在被公認是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寫一個剛剛步入成年的人在人生的初旅上,遇到的各種挫折和碰瓷。字裡行間都充滿了荒誕,莫言曾經對這篇小說有著高度的評價:「當代文壇上第一個清醒的造夢者」。

90年代後,先鋒文學為迎合大眾又走向了通俗化,也就意味著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餘華算得上當初先鋒文學轉型最成功的。因為在進入90年代後,餘華先後發布了《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這足以算得上餘華的代表作。

無論任何時候、任何人談起餘華,《活著》這能一代表餘華最高成就的作品,都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他曾憑藉這部作品於1998年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8年的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以及2005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這也是餘華在國內獲得的為數不多的榮譽)

《福貴》

平靜的苦難

也就是從這部作品開始,餘華告別了荒誕先鋒的路子。他的筆下充滿了異常的冷靜,苦難充斥於他的作品中,《活著》充滿了沉重的基調,有人說這是餘華刻意堆砌的的結局。從妻兒子女相繼死去,到他的孫子吃豆子被撐死,無不讓人懷疑餘華是有意塑造悲劇奪得人的同情。但在小編看來其實不然,沉重的小說落下帷幕時,福貴身上的一切都被剝奪,但是那種活著的意志,是唯一一個不能剝奪也剝奪不了的東西。

最初我們來到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真實。 ——《活著》

命運與人性

餘華的小說裡,他就是在天上俯視蒼生的上帝,冷眼旁觀著世人的命運。苦難命運在他眼裡是活著就躲不掉的東西,即便被人詬病是另類的血腥暴力。他的文字就像是從土地裡鑽出來的一樣,凡是在這片土地奔跑過的人,都能感受的蒼涼的悲情。就像讀到許三觀因年老賣血沒人要的時候,那種小說裡的精神崩潰就像發生在身邊一樣,觀者無不為之動容。也因為如此他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

不能說力氣比你們多,我們比你們城裡人捨得花力氣,我們娶女人、蓋屋子都是靠賣血掙的錢,這田地裡掙的錢最多也就是不讓我們餓死。 ——《許三觀賣血記》

自成一派

許多作家都有著自己的精神寄寓,莫言在他的高密鄉中找尋他的根,徐志摩在自己的康橋裡等待著理想女孩,魯迅有他的紹興城,陳忠實有他的白鹿原,賈平凹也有著自己的商州。而餘華什麼都沒有,或者說他什麼都有。憑藉著極具有爭議的敘事方法——用「以小見大」轉化為看似規模宏大的敘事結構,他自己勇敢而孤獨,甚至是彷徨的探索著、走著。他站在那,就成了一個流派。

總的來說,餘華之所以在國內與茅盾文學獎等眾多獎項擦肩而過,作品裡的悲劇以其富有爭議的風格至為重要。很多人讀了《活著》之後反而不想活著,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太過悲情,無法給人們寄予希望,但能從《活著》中讀到「活著」的都是少數有心人。然而得不得獎對於餘華來說,早已經雲淡風輕。這不是他的遺憾,是茅盾文學獎或者其他榮譽的遺憾。

相關焦點

  • 文學流派的開創之功和毛病
    文學史上有很多文學流派,頗能代表特定時代的文學風格。文學一旦形成流派,就會有開創之功,但也有一些毛病。從文學的源頭來看,可以簡單地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風格,現實主義的源頭是《詩經》,浪漫主義的源頭是《離騷》。後來,風格疊起,流派紛呈。
  • 當代中國文壇:有沒有哪部文學作品經久不衰,餘華的《活著》?
    作為九零後,按說是讀玄幻和網絡文學的節奏,但市場調查得知,餘華的老書《活著》卻越來越受年輕人喜愛,或許出於文本的精緻,年輕人也熱衷餘華的書吧,這樣一來,銷量高,跟餘華抓著各種年齡解讀的讀者有很大關係。
  • 餘華與《北京文學》的文學緣分: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
    《北京文學》佔了時代的先機,也順勢成就了刊物關注時代、介入現實的傳統。林斤瀾1986年擔任《北京文學》主編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成功地推出了餘華,活躍於先鋒文學的文學新階段。如今《北京文學》創刊70年,出版了70年來一系列經典作品合集,《人間逍遙客》是其中一本中篇小說集,開篇就是1988年第一期刊登餘華《現實一種》,文字依舊讓人回味不窮。
  • 餘華與《北京文學》的文學緣分: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
    新時期之後,《北京文學》更是佳作迭出: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鄧友梅的《那五》、陳建功的《丹鳳眼》和《飄逝的花頭巾》、餘華的《現實一種》、劉震雲的《單位》、劉恆的《伏羲伏羲》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名家名篇。林斤瀾1986年擔任《北京文學》主編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成功地推出了餘華,活躍於先鋒文學的文學新階段。
  • 繼魯迅後被日本文壇高度關注的中國作家非莫言、餘華,是他
    說來奇怪,當代文學依然處於邊緣化,但一些個作家還是有股倔強勁兒,從現實文學的低谷爬起,逐漸迎來希望。莫言、餘華、賈平凹、殘雪等等不僅打動了國內讀者,也一度衝擊世界文壇。在亞洲小範圍內率先取得認可,同時日本文壇近些年來開始關注我們,在文化持續輸出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當代文學已經不再沉睡。
  • 餘華、閻連科香港論述「面對荒誕,文學何為」
    的研討會在香港科技大學召開,餘華(左二)、閻連科(右一)、劉再復(右二)、李歐梵、陳平原和許子東(左一)等著名作家或學者展開對話,把脈中國當代文學。中新社發 賈思玉 攝   中新社香港10月10日電 題:餘華、閻連科香港論述「面對荒誕,文學何為」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  一年前,莫言問鼎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文壇為之一振。一年後,新一屆諾獎得主揭曉,身處香港的作家閻連科似乎並不關心。「中國作家沒有諾貝爾『饑渴症』,是媒體有『饑渴症』。」說完,他莞爾一笑。
  • 「先鋒文學」領軍人物餘華,在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響下認識寫作
    餘華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靠著《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的巨大影響力,在中國文壇佔有一席之地。餘華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寫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在語言、結構敘述等方面為中國當代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同時他也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獲得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獎項。餘華在1983年開始寫作,在正式從事寫作之前,他做了5年的牙醫。
  • 文學社群與文學流派——當下文學流派研究亟待澄清的一個問題
    這似乎混淆了文學社群與文學流派之間的概念,吳奔星《文學風格流派論》指出,「文學社群不等於文學流派」,「不能把文學社群和文學流派等同起來」,「文學社群是否為文學流派,必須具體分析」。當下文學流派研究有必要澄清二者關係,這是研究地域文學流派的先決條件。文學社群與文學流派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文學概念。
  • 餘華:先鋒文學在敘述上完善了中國當代文學
    編者按  在30年的創作道路上,他能夠持續引領讀者、批評界乃至同行的目光;他的每一部作品總能引起巨大的討論乃至爭議——他是餘華,中國當代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獨具魅力的作家。  日前,餘華入駐北師大儀式暨「先鋒的道路:餘華創作三十年研討會」在北師大召開,十幾位著名文學批評家齊聚一堂為餘華號脈。
  • 新工藝白茶,為什麼在中國不受待見
    首先,我們已經了解過了三款問題工藝白茶,這次我們來了解一下新工藝白茶。 但是呢,白茶它的口感很淡,影響了歐洲的銷路,於是茶農變想辦法加重白茶的口感,而怎麼加重呢,他們在白茶工藝裡加了揉捻這個步驟,這使得新工藝白茶和其他的白茶外形很不一樣
  • ——《開創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新空間——民國報紙文藝副刊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中國文學 民國報紙文藝副刊研究 ——《開創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新空間——民國報紙文藝副刊研究
  • 唐詩、宋詞,卻很少見這一時期的散文,為什麼古代散文不受待見?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時期。《辭海》認為: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統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 中國古今重要的文學現象、文學流派
    > 關於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現象與文學流派 1、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 中國清代文學,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大家好,我是馮麗麗,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桐城派的文學主張主要有哪些?桐城派的創作有哪些成就和局限?清代文學家方苞、劉大櫆、姚鼐等被稱為「桐城派」,並不僅僅因是同鄉的緣故,而主要是由於文學主張的相近。方苞提出「雅潔」的審美標準作為「義法說」的外延,對南宋、元明以來文學日漸濃厚的世俗化傾向進行反撥。他提出韻擬古人語言之法,指出:「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徘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桃巧語。」此雖是從文須謹嚴樸質、刊落浮辭的立場出發,但畢竟對文壇的活潑生氣是一種壓抑。姚鼐與之不同,認為應學古人精神而不應泥於古人文章之形貌,「聲色之美因乎意與氣而時變者也,是安得有定法哉?」
  • 簡單盤點一下近現代的文學流派,說說我們當代文學的敷衍和浮躁
    這些文學流派在初中高中時期,有些我們還接觸過,這屬於實力比較強的,有些可能就不那麼記得了,那就是屬於實力比較弱的,總之是能上課本的應該都是大的流派,沒上課本的估計也就自己說一說罷了,別太當真。只是依我看,入不入的吧,好像意義也並不是那麼大,還是看盤點吧。
  • 克洛德•西蒙與「新小說」流派
    對「新小說」派的不朽貢獻「新小說」是現代派文學中的一個流派。風靡於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有4個代表作家:阿蘭・羅伯 格裡耶、娜塔莉・薩洛特、米歇爾・布陶和克洛德・西蒙。另外還有瑪格麗特・杜拉斯等作家一度也被認為屬於新小說派。
  • 他和莫言已經徵服了世界文壇,為何卻在這個國家中遭遇讀者的壁壘
    餘華90年代開始,我國文壇開始了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從賈平凹與莫言並駕齊驅帶領當代文學融入世界起,北島、蘇童、王朔等作家也開始相繼獲得當代文學的認可,甚至引來國外文學的關注。但直到90年代末,餘華從世界文壇一躍而起,我國當代作家才真正迎來世界讀者的矚目。1998年來自歐洲腹地的格林扎納·卡佛地區向外界宣布;中國青年作家餘華獲得該年度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餘華獲此大獎,不止是中國首個,而且還是亞洲最年輕的獲獎者。餘華之名從此響徹世界讀者之耳。
  • 餘華竟拿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莫言比,兩人之間真的有可比性嗎?
    餘華餘華這個例子既對也不太對,說它對是因為這確實說出了陀翁與莫言在創作上的一些相似之處,比如充滿激情,比如經過長期醞釀後快速完成作品;說它不太對則是因為陀翁的創作環境比莫言要差很多此外,他還一直受癲癇病困擾,這也是他作品中的人物時常患有癲癇、神經症的重要原因……1845年,陀翁完成了他的第一篇小說《窮人》。這篇小說繼承了由普希金開創,並在果戈裡那裡得到重要發展的「俄國小人物寫作傳統」。
  • 餘華訪談中拿莫言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兩人真的有可比性嗎?
    餘華 餘華這個例子既對也不太對,說它對是因為這確實說出了陀翁與莫言在創作上的一些相似之處,比如充滿激情,比如經過長期醞釀後快速完成作品;說它不太對則是因為陀翁的創作環境比莫言要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