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是中國當代作家中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之一。他獨特的寫作手法可以說在文壇上開創了一個新流派,然而觀察他的獲獎記錄和贈予的榮譽大多來自國外,至於國內的茅盾獎、魯迅獎、紅樓夢獎等重要獎項都沒得過。為什麼作品以精緻見長的餘華,這麼不受國內文壇「待見」呢?
先鋒文學
提到餘華就不得不說到「先鋒文學」,先鋒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流派,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這個流派主要特點就是堅持「不斷創新」,主張打破公認的規範和傳統。他們的目標就是以「離經叛道」的方式,向傳統的寫作文化發起挑戰,代表作家有蘇童、葉兆言、洪峰。餘華也是先鋒文學中不可或缺的作家。
勇敢而孤獨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餘華的成名作,這篇作品現在被公認是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寫一個剛剛步入成年的人在人生的初旅上,遇到的各種挫折和碰瓷。字裡行間都充滿了荒誕,莫言曾經對這篇小說有著高度的評價:「當代文壇上第一個清醒的造夢者」。
90年代後,先鋒文學為迎合大眾又走向了通俗化,也就意味著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餘華算得上當初先鋒文學轉型最成功的。因為在進入90年代後,餘華先後發布了《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這足以算得上餘華的代表作。
無論任何時候、任何人談起餘華,《活著》這能一代表餘華最高成就的作品,都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他曾憑藉這部作品於1998年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8年的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以及2005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這也是餘華在國內獲得的為數不多的榮譽)
平靜的苦難
也就是從這部作品開始,餘華告別了荒誕先鋒的路子。他的筆下充滿了異常的冷靜,苦難充斥於他的作品中,《活著》充滿了沉重的基調,有人說這是餘華刻意堆砌的的結局。從妻兒子女相繼死去,到他的孫子吃豆子被撐死,無不讓人懷疑餘華是有意塑造悲劇奪得人的同情。但在小編看來其實不然,沉重的小說落下帷幕時,福貴身上的一切都被剝奪,但是那種活著的意志,是唯一一個不能剝奪也剝奪不了的東西。
最初我們來到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真實。 ——《活著》
命運與人性
餘華的小說裡,他就是在天上俯視蒼生的上帝,冷眼旁觀著世人的命運。苦難命運在他眼裡是活著就躲不掉的東西,即便被人詬病是另類的血腥暴力。他的文字就像是從土地裡鑽出來的一樣,凡是在這片土地奔跑過的人,都能感受的蒼涼的悲情。就像讀到許三觀因年老賣血沒人要的時候,那種小說裡的精神崩潰就像發生在身邊一樣,觀者無不為之動容。也因為如此他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
不能說力氣比你們多,我們比你們城裡人捨得花力氣,我們娶女人、蓋屋子都是靠賣血掙的錢,這田地裡掙的錢最多也就是不讓我們餓死。 ——《許三觀賣血記》
自成一派
許多作家都有著自己的精神寄寓,莫言在他的高密鄉中找尋他的根,徐志摩在自己的康橋裡等待著理想女孩,魯迅有他的紹興城,陳忠實有他的白鹿原,賈平凹也有著自己的商州。而餘華什麼都沒有,或者說他什麼都有。憑藉著極具有爭議的敘事方法——用「以小見大」轉化為看似規模宏大的敘事結構,他自己勇敢而孤獨,甚至是彷徨的探索著、走著。他站在那,就成了一個流派。
總的來說,餘華之所以在國內與茅盾文學獎等眾多獎項擦肩而過,作品裡的悲劇以其富有爭議的風格至為重要。很多人讀了《活著》之後反而不想活著,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太過悲情,無法給人們寄予希望,但能從《活著》中讀到「活著」的都是少數有心人。然而得不得獎對於餘華來說,早已經雲淡風輕。這不是他的遺憾,是茅盾文學獎或者其他榮譽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