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閻連科香港論述「面對荒誕,文學何為」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餘華、閻連科香港論述「面對荒誕,文學何為」

    10日,主題為「面對荒誕世界,文學何為?」的研討會在香港科技大學召開,餘華(左二)、閻連科(右一)、劉再復(右二)、李歐梵、陳平原和許子東(左一)等著名作家或學者展開對話,把脈中國當代文學。中新社發 賈思玉 攝

  中新社香港10月10日電 題:餘華、閻連科香港論述「面對荒誕,文學何為」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

  一年前,莫言問鼎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文壇為之一振。一年後,新一屆諾獎得主揭曉,身處香港的作家閻連科似乎並不關心。「中國作家沒有諾貝爾『饑渴症』,是媒體有『饑渴症』。」說完,他莞爾一笑。

  「中國作家遇到最好的時期,為什麼沒寫出讓大家特別滿意的小說」——這才是閻連科關心的問題。

  10日,主題為「面對荒誕世界,文學何為?」的研討會在香港科技大學召開,餘華、閻連科、劉再復、李歐梵、陳平原和許子東等著名作家或學者展開對話,把脈「後諾獎時代」的中國當代文學。

  餘華:紀實比小說更荒誕?

  何為「最好」?閻連科說,一方面作家的寫作經驗、閱讀經驗以及對文學、對世界的認識到了最好的時期;另一方面,「社會現實給作家提供了比文學更豐富的故事情節,深刻性超過作家的思考。」

  「對中國作家來說,這是種幸運,也是種苦惱。」餘華創作的《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書被冠以先鋒派或魔幻現實主義頭銜。這天他略帶戲謔地引述一位美國教授的話說:「中國小說沒有紀實好看,紀實比小說更荒誕。」

  「荒誕」一詞無法滿足閻連科對中國現實的認識。他認為,中國的複雜已經到了任何「主義」都難以表達的時期,任何文學經驗都不太適用於中國。

  閻連科:中國現實託爾斯泰也寫不出

  閻連科娓娓道來他的一個夢:魯迅又活過來了,召集各國大文豪討論如何書寫中國。先請教託爾斯泰:「你是表達現實最好的,中國的現實怎麼寫?」託翁思忖半天,答道:「我寫的是俄國現實,中國完全搞不懂。」接著問卡夫卡:「你寫出了《變形記》,怎麼表達荒誕?」「我這麼懦弱的人,哪敢面對你們中國的事情呢!」又求助於陀思妥耶夫斯基,乃至曹雪芹,同樣無解。

  「對中國作家來說,一切寫作經驗都幾乎過時,必須去思考新的文學觀。」閻連科道破夢的啟示。

  這位著有《受活》、《風雅頌》等大部頭的小說家認為,現在到了現實和作家強烈對峙的時期,即現實考驗著作家的認識和想像能力。「當你能夠把握、超越現實,比荒誕更荒誕,你就勝利了。」

  劉再復:中國當代文學超越現代文學

  儘管作家有困惑、有無奈,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文學評論家劉再復常年為中國作家鼓與呼,他甚至認為,中國當代文學已超越現代文學。「不是指個別人,而是從創作的整體、成就的總和來說。」

  劉再復稱,莫言、閻連科、餘華、賈平凹等中國作家,對現實世界的回應非常強,靈魂很有活力。「唯一有價值的就是擁有活力的靈魂。」他詩意地吟誦了美國作家愛默生的話。

  對於劉再復的評價,閻連科直言很受用。「不能說餘華超過魯迅,這麼說餘華自己都不好意思。」餘華用力點點頭。「但中國作家需要鼓勵。」閻連科說。(完)

相關焦點

  • 閻連科:讀者對餘華過於苛刻
    閻連科卻提倡直面現實,他不願寬待這個社會,不願意坐視不管,他的作品一再觸及嚴酷的現實。與此同時,他為餘華的《第七天》鳴不平,「當所有中國作家都不正面去面對中國現實的時候,是餘華在正面面對。」另一方面,對於擦邊現實或迴避現實的作家,他同樣贊成,「文學複雜性也恰恰在這裡,並不是所有的偉大作品一定要關心現實和這個複雜的社會。」
  • 餘華憑藉《活著》名聲大噪,王朔卻說:餘華寫苦難比不過閻連科
    提起餘華,我們想到的就是他的代表作《活著》。《活著》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悲劇,主人公福貴被騙光了家財,一家人先後離世,最後只剩他跟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這個故事至今讀起來仍然讓人忍不住落淚,而根據《活著》改編的同名電影更是獲得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 理性討論莫言、餘華、閻連科,你認為誰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大哥?
    當然中國還有很多其他男性作家,比如阿來、蘇童、畢飛宇、張煒等等,但是只有上面三位的綜合實力最強悍,在國內國外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其中,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家,餘華獲得了卡佛文學家,閻連科獲得了卡夫卡文學家,他們都曾入圍諾貝爾文學家,在國內也擁有一批忠實的研究者和讀者。那我們今天就來理性對比一下三位,誰才能坐上當代文學的巔峰寶座。
  • 從莫言、餘華和閻連科,來看中國當代作家寫作的功利性
    我相信,文學在大多數讀者的心中都是十分神聖的。文學表現的內容可能離不開世俗,但一顆真正屬於文學的心卻必然可以超然世外。寫作是為了什麼?答案可以有很多種,有的人是為了自己心靈的安寧,有的人是為了揭露時弊,有的人純粹出於對文學的追求……但我從莫言、餘華和閻連科身上,卻看到了中國當代作家寫作的功利性。莫言
  • 紅網:餘華和閻連科飽漢不知惡漢飢
    ,以刺激文化原創者積極性」的想法後,近日遭到了作家餘華和閻連科的強烈反對。餘華認為,「不是說國家給作家更多的錢,也不是說給免稅,作家就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再說了,稅交得多的作家收入更高,就更不應該提出免稅的要求。」而閻連科則認為,「作家不應該享受特權,儘管我自己也希望少交稅,但作家也是社會中的普通人,不應該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
  • 閻連科:有望摘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荒誕現實主義大師
    ,1958年出生於河南嵩縣,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許多超現實的荒誕故事,情節誇張,顯得滑稽幽默,頗受讀者好評,因而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2014年,他榮獲弗蘭茲卡夫卡文學獎,授獎詞如是評價:無論從文學還是經歷,閻連科都實至名歸。他有著犀利的諷刺和對現實的觀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這和卡夫卡的創作精神一樣。
  • 餘華是浙江人,閻連科是河南人,正好一南一北,有實力衝諾貝爾獎
    中國的餘華、閻連科、北島、羅大佑都有實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北京時間 10月8日19 時,2020 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美國詩人露易絲 · 格麗克獲此殊榮。她是美國桂冠詩人(2003 — 2004),曾獲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
  • 繼魯迅後被日本文壇高度關注的中國作家非莫言、餘華,是他
    他們秉持著傷痕文學「無黃」、「無暴力」就沒有文學的方向進行先鋒實驗,結果不被大眾所接受,甚至淪落為文學邊緣化,到了談文學就傷感情的地步。01,當代文學,悄然逆行然而這種現象並非一直上演,暗暗之中有人逆流而上,衝出了一條特殊的文學之路。
  • 作家閻連科談獲卡夫卡文學獎: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消息傳來,面對紛至沓來的恭喜和祝賀,閻連科28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完全不知道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對該獎的推薦、評選一無所知。」  他表示,將於10月底前往捷克布拉格接受此獎項以及1萬美元的獎金。「獲獎只是三天五天的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寫作,該讀書了讀書,該寫作了寫作,該幹什麼了就幹什麼。」他說。
  • 日本的「閻連科時代」 | 星期天文學
    "閻連科的作品對漸次貧血昏聵的現代文學界而言無異為一聲當頭棒喝,其中別具心裁的奇思異想與尖銳刻畫,既是直面當代中國失衡現狀的必需品,同時也與莫言、餘華的作品,乃至魯迅晚年的《故事新編》有相通之處。中國文學骨骼堅實的想像力從不懼怕面對暴力與汙濁。"文學評論家福島亮大在《日本經濟新聞》上如此評價閻連科的創作。迄今,閻連科已經有包括《受活》在內等7部著作在日出版。《四書》《發現小說》或將在2017年面世,此外,《堅硬如水》《日熄》也正在翻譯中。
  • 餘華:未來或只有印刷文學與數字文學
    有別於起點、紅袖添香等風頭正勁的商業文學網站,華語文學網將著眼點放在當代傳統文學、經典文學作品的推廣傳播上,希望藉助數字出版的手段,給傳統文學更多出路。出席華語文學網上線儀式暨傳統文學網絡化生存論壇的作家餘華預測稱,所謂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區分將被摒棄,未來會慢慢演變成印刷文學和數字文學的概念,作家的作品將會既有印刷版又有數字版。
  • 餘華回應《第七天》爭議:現實比小說荒誕
    餘華新作《第七天》自6月上市以來,一直面臨巨大的爭議,他也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是微博將爭議放大了。近日,出版方新經典文化與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合辦了「我問餘華」活動,網友提問熱烈,餘華也首次直接面對讀者,回答了關於《第七天》以及他的創作現狀等問題。在網絡公布之前,新經典通過本報率先將餘華的回答發布,以下是訪談節選。
  • 中國著名作家餘華離諾貝爾文學獎還有多遠?就差這三點
    就以《活著》為例,小說裡的苦難和社會災難的確震動了很多層次的讀者、不完全在於情節有多麼悲情,而是餘華的寫作風格,有人評價他完全置身事外,加以狠心的敘述,為此攬盡人的淚點,作為讀者的我也一樣淚如雨下,然而,可惜的是。催人淚下的故事並不等於諾貝爾文學獎最受矚目的題材。
  • 閻連科獲卡夫卡文學獎 中國作家首次獲得
    [摘要]「卡夫卡獎」被視為捷克所頒發具全球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文學獎項,也是最富盛名的文學榮譽之一。該獎項於2014年首次授予中國作家閻連科。捷克通訊社報導,以中國近30年以來社會巨變為背景、創作極具現實諷刺性和荒誕意義的小說而知名的中國作家閻連科獲得了2014年度「卡夫卡文學獎」。
  • 作家閻連科、餘華批評"作家免稅" 稱不應有特權
    作家閻連科、餘華批評"作家免稅" 稱不應有特權 2008年03月06日 13:55 來源:新京報 發表評論   日前,人大代表、作家二月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議政府為作家免稅以刺激文化原創力
  • 閻連科獲卡夫卡文學獎 系第二位獲獎亞洲作家(圖)
    作家簡介:閻連科,生於1958年,河南嵩縣人,被文學界普遍認為是莫言之後最有希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之一,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198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1991年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78年應徵入伍,歷任濟南軍區戰士、排長、幹事、秘書、創作員,第二炮兵電視藝術中心編劇,專業作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 閻連科獲2014卡夫卡文學獎
    閻連科赴布拉格出席授獎儀式,並當場演講,追憶了自己的艱難童年。領獎後閻連科表示,「獲獎是幾天的記憶,日後還是只有寫作。」  此次授獎儀式上,卡夫卡文學獎組委會在給閻連科的授獎詞中,讚揚閻連科獲獎「實至名歸」,「他有著犀利的諷刺和對現實的觀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這和卡夫卡的創作精神一樣。」
  • 諾貝爾文學獎爆冷:閻連科、村上春樹都敗給了77歲的美國老太太
    因為獲獎的既不是日本的"萬年陪跑王"村上春樹,也不是中國網民期待的河南籍作家閻連科(《日光流年》)、餘華(《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作者)以及先鋒派文學的殘雪。而在2020榜單中,法屬瓜德羅普女作家瑪麗斯·孔戴和俄羅斯女作家柳德米拉·烏利茨卡婭位居賠率榜前兩名,「陪跑王」村上春樹排在第三,中國作家閻連科、殘雪和餘華亦在榜單前列。但人人都想不到獲獎的會是這樣一位美國老太太。
  • 閻連科在日獲獎被評改寫中國文學在日邊緣化狀態
    在日本,中國作家閻連科的《受活》同樣引起關注。近日,閻連科獲得由日本讀者評選的Twitter(中文譯名:推特)文學獎,這是亞洲作家首次獲得該獎項。  此前獲得過該獎項的作家有美國作家、普立茲獎獲得者胡諾特-迪亞斯,法國作家龔古爾獎獲得者勞倫-比內等。  閻連科的獲獎,打破了中國文學在日本的長期沉寂。
  • 餘華:現實生活遠比我的小說荒誕(圖)
    「當早報邀請我為早報讀者作關於文學的講座時,碰巧有朋友提到『外國的漢學家根本不懂中國文學,他對中國文學根本沒有發言權』,但我覺得這樣的批評非常可笑。要是中國人說外國讀者和批評家根本讀不懂中國文學的話,就相當於說,我們全體的中國人都讀不懂外國文學。我們能互相讀懂各自的文學。」作家餘華首先解釋了宏大講座題目的由來,「根據我的經驗,文學的理解和批評根本沒有地域和語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