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文學在大多數讀者的心中都是十分神聖的。文學表現的內容可能離不開世俗,但一顆真正屬於文學的心卻必然可以超然世外。寫作是為了什麼?答案可以有很多種,有的人是為了自己心靈的安寧,有的人是為了揭露時弊,有的人純粹出於對文學的追求……但我從莫言、餘華和閻連科身上,卻看到了中國當代作家寫作的功利性。
莫言

大家都知道,莫言自己也多次說過,他最初萌生出當作家的夢想,是因為聽說作家可以一天三頓都吃餃子。我想這不是一句戲言或者笑話。莫言這樣說,至少透露出了兩個信息:一、莫言小時候吃不上飽飯;二、那時候當作家可以吃飽飯,所以莫言相當作家。

吃不飽飯,對莫言來說並不是什麼愉快的回憶。如果最初想當作家不是因為吃不飽,莫言也不會經常提起這個痛苦的回憶。所以,莫言的作家夢並不是文學夢,而是吃飽夢。如果他當時聽到的職業不是作家,他可能不會成為一個作家。
餘華

餘華想當作家時,還是一名牙醫,天天從別人的嘴裡刨飯吃,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天到晚看的都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餘華經常在街上看到文化館的人什麼也不幹,天天一副遊手好閒的樣子,就非常羨慕。於是,餘華就打聽怎麼才能進文化館工作,過上悠遊自在的日子。餘華聽說當作家可以,也就開始寫作了。
閻連科

每當被人問起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作家是哪一位、作品是哪一本時,閻連科都會回答說是張抗抗的《分界線》。但並不是這本書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給他帶來了什麼寫作上的啟發,而是這本書讓張抗抗從農村走向了城市。閻連科這樣寫道:

在書的封底上那慣常的內容提要裡,卻寫著張抗抗是從杭州下鄉到北大荒的知青,由於她寫了這部小說,由於她到哈爾濱出版社進行了修改,於是在這部小說出版之後,張抗抗就離開北大荒留在了省會哈爾濱。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閻連科從這件事裡受到了啟發:寫出一本書,就可以走出大山,走進城市。

從莫言、餘華和閻連科最初的寫作目的來看,真是一點也不文學,可以說充滿了功利心,只是想把文學當成改變自己命運的工具。這也很好理解,畢竟他們當初的生活條件也不好,也就很難談得上什麼文學追求。但我們也可以看到,當他們真正進入了文學領域,就自覺地有了越來越高的文學追求,這是有目共睹的。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