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阿壩州攝影報導
瑞雪飛揚,天地有大美。12月18日下午,在首屆青稞文學獎頒獎盛典上,阿來的長篇小說《雲中記》被宣布獲得榮譽獎。阿來就是阿壩州走出的著名作家,他的老家就在阿壩州馬爾康。此次回到家鄉阿壩州,在九寨溝領取首屆青稞文學獎,他心情格外喜悅。在領獎前幾個小時,阿來還前往九寨溝非遺中心,認真參觀了各項非遺文化,尤其是對南坪小調以及九寨溝歷史上的古城變遷格外感興趣。
阿來18日上午在九寨溝非遺中心認真參觀
十年前,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不久,阿來沒有立即動筆。他按住衝動,不斷深入思考更好的寫作方式,來呈現這一不平凡的事件給他帶來的震撼。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那天,他突然被一個細節觸動內心,不禁熱淚盈眶。他馬上就開寫這部醞釀已久的關於汶川地震的小說。這就是《雲中記》。
為何叫「雲中記」?阿來曾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提到,「雲中,是汶川地震中一個消失的村子的名字,也是小說故事的發生地。」雲中記,三個字顯得很美很空靈,阿來說,「我很喜歡這種美感,世界上有很多令人傷心的事情,但我們的靈魂需要美感,需要亮光。」《雲中記》2019年出版後,獲得「名人堂·2019年度十大圖書」等全國多個好書獎項,在讀者和評論家也口碑甚高。
阿來(右)在領獎
「青稞文學獎」的授獎詞這麼評價《雲中記》,「汶川大地震十年後,阿來的長篇小說《雲中記》問世,療治人心,見證時代,具有經典品質。《雲中記》是一首抒情長詩,也是一部精神信史,寫出了人類面對自然災難的精神自救。《雲中記》寫作的啟發至少有兩點。一是對歷史和現實重大事件的書寫,藝術表現力永遠是第一位,藝術表現方式完全可以多樣化。《雲中記》沒有採用傳統的現實主義寫法,甚至也不是現實主義風格作品,它具有濃厚的表現主義色彩,更像一部心靈史。但它可信,有感染力,令人震撼,有效地打開了關於災後重建的認識路徑,是有創造性的藝術表現。二是建立在對人和現實的關係基礎上的詩性乃至神性的書寫,飽含文化體認。小說具有鮮亮的單純。故事簡單,人物少,但凝結在主要人物身上的詩性和神性是光點,照進了讀者的心靈。」
闡述災難與文學
「生命情感內部建設更加深刻,心懷更寬廣,情感更充沛」
《雲中記》是關於自然災害的書寫,故事背景就是汶川大地震,眾多文學評論家認為《雲中記》不僅寫出了文學的通透之境,從救贖和治療的角度來講,無疑也是一個鮮明的個案。全世界當前正在經歷新冠病毒肺炎所帶來的陰霾。阿來深入闡述他對「災難」的理解,「在我的視角裡,我既看到災難殘酷的一面,也看到塔用血來給人類精神進行全面洗禮的一面。災難給人類帶來困苦,但客觀上,也促使人類從新認識自己 認識人類與大地,與大自然的關係,促使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更深刻的反思和醒悟。」
阿來還談到九寨溝經過地震後重建,恢復它的美麗,「我們經歷過很多地震,大地母親不光有深情的一面,也有生氣的時刻。我們不能對之保有幼稚天真的幻想。我相信,我們要化危為機,促使我們加強生命情感內部建設更加深刻,心懷更寬廣,情感更充沛。」
點讚「青稞文學獎」
象徵高原文化、高海拔族群頑強生命力
對「青稞文學獎」這個名字,阿來說:「我不知道青稞文學獎是誰命名的。我覺得這個命名創意很好。在生活在高海拔人民種植的糧食中,青稞的生命力尤其頑強。它不斷向高海拔進發,在嚴酷的環境下生存。如果要說到象徵意義的話,我認為這就是全世界所有生活在高海拔的族群的共同精神的體現。而且我必須強調,這是高原文化共有的。」
久久為功。一個文學獎的長遠成功,還需要時間的見證。關於青稞文學獎,阿來也談到他的希望和寄語,「希望青稞文學獎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在收穫的季節,在高原的陽光下,成熟的青稞閃閃發光的樣子非常動人。我也期待青稞文學獎在未來的日子裡也能出現這樣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