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的重點雙一流大學,也是世界非常著名的一所學校,歷史也是非常悠久,成立於1896年,堪稱百年名校。然而在解放戰爭時期,上海交大3000多師生卻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集體上訪,甚至自己開火車、鋪車軌。
1947年,南京國民政府因為經費緊張(大概率是為了準備內戰削減經費),決定壓縮上海交通大學的經費,並停辦交大的航海、輪機兩個系,取消一個學院,準備把交大的校名改成「南洋工學院」,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朱家驊頒布該命令之後,全校師生一片譁然。改校名,停辦學校頂尖的航海、輪機專業,削減經費是師生們不能接受的。
上海交大為此成立了「護校委員會」,從1947年4月開始,交大校領導和師生以各種方式組織了多次請願,但均無功而返。5月9日晚護校委員會召開科系代表大會,代表一致決議「全體同學晉京請願」。1947年5月13日清晨,佔全校總學生數95%的2800名同學坐上了57輛大卡車,在中共交大總支的領導下,隊伍總指揮以及各大隊、中隊、小隊隊長均佩戴鮮明的袖標,紀律嚴明,等待出發的號角。
正當護校隊伍正要開出校門時,當時的上海市長吳國楨和一眾官員慌忙趕來,他們站在請願車隊之前雙臂橫攔,企圖阻止車隊出門。機智的交大學生馬上靈機一動,幾個糾察隊員一邊假裝高呼「保護市長」,一邊將吳國楨拽至路旁。然後請願車隊就這樣順利開出校門。
就這樣請願車隊順利上路來到了第一站:上海火車北站,他們打算乘火車從上海到南京去請願。國民黨政府見阻攔學生不成,於是想了個辦法,趕緊提前把車站清空,把車站裡的火車都開走,再把火車司機和鐵道工人都調走。但是這些人實在太小瞧上海交大的師生們了,人家是「交通大學」!
學生見車站裡沒有火車,於是就分隊沿鐵路尋找。在鐵路工人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個車頭和27節車廂。但司機還是沒有,於是機械系的學生就自己動手,給火車頭掛車皮,再給火車加水添煤。很快就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把火車開回了學生集結的車站。接近3000名師生,乘坐自己同學駕駛的火車,浩浩蕩蕩的開往南京。
國民黨政府見狀不妙,又想到了一個主意,火車你們自己會開,但是沒有火車軌道,你們就沒有辦法了吧。於是讓鐵路工人趕緊拆掉了途中一段鐵軌,這招確實挺陰險,學生把火車開到這一段時也只能被迫停下來。
由於負責拆鐵軌的鐵路工人非常同情學生,把拆下來的鐵軌和拆鐵軌的工具就留在路旁了,拆鐵軌的工具也就是裝鐵軌的工具啊。所以二百多土木系學生立即下車組織成搶修突擊隊,把路軌重新鋪好,列車繼續前進。雖然後來國民黨政府多次拆卸鐵軌阻攔上交大的師生們前進,但是學生們每次都能馬上修好,重新出發。
無奈之下,當時教育部部長朱家驊和國民政府要員蔣經國、上海市市長吳國禎趕來與交大學生談判,答應了同學們的全部請求,並由朱家驊親筆籤署書面答覆轉交學生代表,保證:(1)交大校名不更改;(2)輪機、航海兩科不停辦;(3)學校經費依照實際需要增加,與其他大學平等;(4)員工名額按班級人數照章增加;(5)如有未盡事宜,師生及校友可派代表晉京面商。
新中國成立後,有一次毛澤東主席接見中國第一枚火箭的主任設計師——交大校友潘先覺。當得知潘先覺是交大畢業生的時候,毛主席立即問道:「就是那個學生自己開火車,修鐵路上南京請願的交通大學嗎?」 毛主席問潘先覺上海交大是否有火箭專業,潘說沒有。毛主席道「我只知道上海交大有火車(機車)專業,學生會開火車去南京請願,但現在才知道,上海交大學生還會放火箭!」說完就笑了。
上海交大此後創造了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電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艘氣墊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鬥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