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熱:網際網路勾勒出的文化符號

2020-12-14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漢服熱:網際網路勾勒出的文化符號

  穿著漢服去旅行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無論秦淮河畔西湖邊,還是現代都市的大街小巷,當與穿漢服的人不期而遇,大家的反應一定比十幾年前淡定許多。彼時,「漢服復興」的概念剛剛興起,偶爾在網上看到照片,一些穿漢服的人出現在地鐵站、餐廳,總覺得像一種玩穿越的行為藝術。

  伴隨著抖音的病毒式傳播,勢不可擋的漢服熱衝破了多年來對漢服復興的爭議。天貓發布的《2018漢服消費人群報告》顯示,2018年購買漢服人數同比增長92%,在購買漢服最多的城市TOP10中,成都排名第一。據說西部城市在抖音上最火,西南尤甚。這不得不讓人把抖音火和漢服熱聯繫起來。

  個人就很喜歡看抖音上的一個漢服女孩兒,能把漢服穿出一身仙氣兒,踏著「凌波微步」,真有從古畫裡走出個神仙姐姐的感覺;也幾度在淘寶購物車裡加了各種款式的漢服,甚至旗裝,但最終都沒勇氣下單買回來穿。當前,漢服市場的興盛是一目了然的,選擇多元化,而且從審美到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就連二手市場也十分緊俏,特別是高端漢服,折舊的價格空間很小,有人出貨就有人搶。

  漢服熱被看作當代中國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漢服熱不過是能夠帶來商機的漢服秀,並抨擊其商業化和功利目的。客觀地講,目前市場上售賣、流行的大部分漢服,確實與傳統意義上的漢服有所差別,甚至相去甚遠。但有個問題也是值得討論的:在21世紀的今天,生產漢服、穿著漢服,真的有必要完全原樣復現嗎?個人以為,我們現在擁有更華美的衣料、更絢麗的顏色、更多樣的織造技術,基於漢服傳統規制的大框架下嘗試一些創新,未嘗不可。

  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95後,喜歡穿著漢服去旅行,就類似於穿韓服去首爾景福宮,穿和服去京都花見小路。實際上,他們穿的是一種文化符號,也意圖在對傳統文化的嚮往和現代社會公眾的審美需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而隨著這一文化符號的輪廓被網絡傳播力量勾勒得愈發清晰,漢服熱也或多或少地在集體無意識中注入了更多的民族認同和民族精神。

  啥也不說了,擱筆,去下單買套漢服穿穿。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

相關焦點

  • 漢服,消費文化視角,現代漢服符號意義
    漢服,消費文化視角,現代漢服符號意義銘記歷史,講述歷史。漱漱今天在公交車上看到一位穿著漢服的女生,感覺她特別漂亮,於是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漢服。眾所周知,漢服代表著中國濃厚的傳統服裝文化,也有很多人介紹過漢服古往今來的文化。
  • 漢服熱:不僅是一種美麗,還有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
    漢服的再一次出現,或許就已經註定了它可以風靡全國,因為漢服熱的背後,不僅只是一種美麗,還有著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漢服正作為中國傳統服飾之一在當代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一方面漢服作為古典文化的符號,除了外觀上給人視覺的洗禮以外,還承載著中國傳統思想觀念。比如用圓袖方領,這寓意著做事要合乎常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等意思,另外一方面漢服也是民族性格,以及審美情趣和民族文化的系統折射。
  • 漢服熱:不僅是一種美麗,還有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
    漢服的再一次出現,或許就已經註定了它可以風靡全國,因為漢服熱的背後,不僅只是一種美麗,還有著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漢服正作為中國傳統服飾之一在當代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一方面漢服作為古典文化的符號,除了外觀上給人視覺的洗禮以外,還承載著中國傳統思想觀念。比如用圓袖方領,這寓意著做事要合乎常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等意思,另外一方面漢服也是民族性格,以及審美情趣和民族文化的系統折射。
  • 評「漢服熱」與漢服復興:莫把漢服小眾化、符號化、飯圈化!
    今天的漢服熱活動中,愛好者們主要穿的是直禍、曲禍深衣、橘裙等,在祭的場合也穿玄端,取消、淡化等級制度和朝代的印記,強調漢服形制的基本特點,注重漢服作為傳統的文化符號的含義。從中國服飾形制的變遷看服飾的話語服飾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最直接呈現的文化符號,然而服飾的變遷卻並非主要因服飾本身,而是與上層建築的變化即政治權力的爭奪、意識形態的轉變息息相關。服飾形制的變化表現了服飾的話語的轉向。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韓國、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如今,漢服有越來越多愛好者。今年春天,北京故宮裡,小姐姐們身著各種制式的漢服遊覽拍照,一時間興起一陣漢服熱。網絡上的「漢服」已經不單指漢朝服飾,它似乎是近代史之前的服飾的統稱。我很高興看到中國割斷一時的文化傳統,此時又萌動新生。以漢服為載體弘揚中國文化,鍾情漢服,並致力於對傳統文化的重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稱道的做法。
  • 漢服成為中華文化符號的觀察
    」一語,是21世紀以來由傳統文化愛好者提出的社會學概念,由此引發的社會熱潮反映出當下社會對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強烈訴求。如漢服中領口獨特的擁頸表現形式常見於關中地區的秦文化;下擺後部內凹的款式特點來自戰國時期的海岱地區齊文化;小曲裾的裾式特點則明顯受到戰國時期荊楚文化的影響。此外,以紅、黃、青、白四種色係為主的單色服飾作為漢服系統的色彩裝飾特點,與戰國時期的諸多服飾文化均不相同。因此,以往研究中普遍認為的漢初服飾源於戰國時期楚文化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 漢服不僅美麗,還有華夏5000年的文化沉澱
    不僅僅表現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自我表達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載物,漢服的興起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漢服的再一次出現,或許就已經註定了它可以風靡全國,因為漢服熱的背後,不僅只是一種美麗,還有著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
  • 「漢服熱」的背後是文化的浮躁
    熱」的發展以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進行著,本來以為是一部分小孩子鬧著玩兒,類似cosplay角色扮演。會不會存在家庭貧困的學生因為買不起漢服,和同齡人群體格格不入,甚至被排擠歧視,還有孩子們不通過自己的努力就高消費這種高檔服飾,這些真的好嗎?為什麼現在單位團體一說要搞文化活動,就千篇一律的漢服秀,有些地方更搞笑,號稱投資多少多少成立國學中心,走裡面一看,除了幾本包裝精美的古文歷史書籍,還有一大堆漢服,啥也沒有!人呢??人才是文化的核心好麼!
  • 王方:漢服成為中華文化符號的觀察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漢服的形成——東周秦漢服飾的考古學研究」負責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漢服」一語,是21世紀以來由傳統文化愛好者提出的社會學概念,由此引發的社會熱潮反映出當下社會對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強烈訴求
  • 漢服社日漸壯大,購買力增長……「漢服熱」出圈了?
    不少人紛紛參與並曬出自己的漢服照,有人感嘆「一入此坑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也有人打趣稱,「小時候看完電視披上床單裝扮的那群姐妹,長大了」。  近年來,「漢服熱」一再被提及,不僅街上穿漢服的人開始變多,各大高校或一些中學也出現了漢服社團,在各大熱門景區穿漢服拍照的遊客甚至成了一道風景線……但是,「漢服熱」真的「出圈」了嗎?
  • 明知故問 | 漢服熱僅因「好看」?真相令人惋惜
    前瞻經濟學人認為,就漢服熱的背景,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其一:傳統文化認同提升,傳統文化復興運動助推。漢服在歷史傳承上出現過斷代,而現代漢服作為一種民族服裝的象徵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撫慰了人們對民族身份「尋根」的需要,也逐步構建了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 「漢服熱潮」:漢服,為什麼突然興起了?
    就漢服熱的背景,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其一:傳統文化認同提升,傳統文化復興運動助推。漢服作為獨特的文化符號,也是民族性格、審美情趣、民俗文化的系統折射。而媒體對漢服復興的報導,更多是側重於傳統節日或禮儀活動,因此常給人以漢服好看但不實用的印象。
  • 光明日報:不能以商業化否定漢服的文化意義
    原標題:不能以商業化否定漢服的文化意義   近日,某知名主持人因在某節目中調侃一群身著漢服表演的年輕人,稱是「哪個洗浴中心的」而遭到批評,認為其不尊重漢服。作詞人方文山在微博中指責該主持人「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而清華大學教授、學者肖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漢服熱」不過是能夠帶來商機的「漢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機倒退的文化表現。
  • 從小眾文化到破億的大生意,漢服經濟正「破圈」增長
    在漢服「出圈」之前,漢服愛好者們只能在組織活動中看到同袍的身影。如今,無論是在西安、西塘、洛陽等文化底蘊濃厚的城市還是十八線小城市,都能看見身著華裳的年輕群體。傳統文化復興熱與網際網路連接下的社交媒體傳播形成合力,正助推漢服文化打破圈層邊界,引領新消費趨勢。
  •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 漢服熱與政治
    不論是穿戴漢服,還是對古樂古韻的熱捧,歸根結底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嚮往。「李子柒們」將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轉化,形成富有個性的時尚氣息、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的流行元素,經過社交媒體的傳播放大,更容易被年輕群體喜愛、接受。而且,漢服穿戴等極富儀式感的古風體驗,除了滿足人們尋找文化差異和個性之外,還讓大家對古風時尚有更深層的體驗。
  • 漢服,「破圈」!
    百度搜索「漢服」「國風」等詞條,相關連結突破1.4億條——漢服,「破圈」!天熱了,就如同漢服產業之熱。街頭上,翠袖紅裙、寬袍廣袖、青衫白褂……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從少見,到常見。在抖音、快手、B站、微博的推波助瀾下,漢服產業正急速膨脹。
  • 漢服,「破圈」
    來源:大眾日報漢服,「破圈」!天熱了,就如同漢服產業之熱。街頭上,翠袖紅裙、寬袍廣袖、青衫白褂……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從少見,到常見。在抖音、快手、B站、微博的推波助瀾下,漢服產業正急速膨脹。漢服,目前得到廣泛認可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也就是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漢民族所穿著的衣服。
  • 漢服火出圈的背後,是中華文化自信的提升!
    1 近幾年,漢服突然火出了圈。 在商業街、公園、校園裡……時常看到翠袖紅裙、青衫白褂的年輕人。
  • 從「漢服熱」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所面臨的問題
    今天我們就從漢服熱談談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所面臨的問題。身著漢服的女子「漢服熱」背後的問題漢服是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由於中國歷史久遠,所以不同朝代的服飾形制都有所差異,目前的市面上常見的漢服制式包括唐制的齊胸襦裙
  • 從小眾文化到破億的大生意,漢服經濟正「破圈」增長
    在漢服「出圈」之前,漢服愛好者們只能在組織活動中看到同袍的身影。如今,無論是在西安、西塘、洛陽等文化底蘊濃厚的城市還是十八線小城市,都能看見身著華裳的年輕群體。傳統文化復興熱與網際網路連接下的社交媒體傳播形成合力,正助推漢服文化打破圈層邊界,引領新消費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