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周城扎染,用手藝詮釋了周城的興衰

2020-12-12 西南旅行

西有巍峨的點蒼山,東有清澈的洱海水,大理壩子顯得格外迷人。在大理壩子中,蒼山雲弄峰麓,有一個美麗的村莊叫周城。周城之美,不僅在於風光,也不僅是蝴蝶泉與那個悽婉動人的傳說,更重要的是,這裡總飄浮著一股靈秀與智巧交織而成的動感,一種牽動人內心的淳樸和厚實。而這,又與這裡隨處可見的一塊塊藍白相間的扎染布所營造的氛圍不無關係。

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來的民間傳統工藝,扎染工藝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扎染布由手工針縫線扎,反覆冷染浸制而成,顯色青裡帶翠,凝重素雅,精工製作,圖案清新,色彩絢麗,遠銷海內外。在周城,從10多歲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都會扎布。那一塊塊扎染,可謂是周城人智慧的結晶,內心的映照。昔日周城白族先輩們趕馬馱貨走夷方、下海捕魚早都成了老人擺古的話題,而周城白族人家那充滿濃濃民族風味的古老扎染傳統卻成為了周城如今的文化名片……

隨意走進白族院子,迎面就是一片片染就的以藍底白花為主的各色布料,晾曬在陽光下 。

八十多歲的老奶奶依然坐在院子裡穿針走線,這是白族扎染的工序之一。將紮好的布放進染桶染缸裡浸染,或浸泡冷染,或溫煮熱染,經過一定時間浸染後再撈出晾曬,幹後再放進染缸再次浸染,反覆幾次,方才大功告成。雖是預先設計好、紮好,但在染的過程中還是會出現一些預想不到的效果 。看扎染,在典雅的白族民居中駐足流連也是極美的享受。

周城扎染

周城扎染的歷史十分悠久,當地製作靛蘭的方法與《齊民要術》、《天工開物》所載的制靛法基本相同。以前,扎染所用的是本村或周圍村莊的村民自己織造、生產的土布,現在,雖這種自織的土布已不多用,但無論是扎染廠還是個體私營的家庭,其選用的布都多為純棉白布,摸上去手感較好,做成服裝,穿起來也十分舒服,透氣性良好,利於吸汗。

古代流傳至今的手工紡織機器,扎染,見證了周城三百年的風雨興衰。

在大理,隨處可見白族風情的扎染手工藝品,其中以周城為著名 。浪漫洱海,自在雙廊,也別錯過周城外大理最美麗的自然風光。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爾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扎染之鄉"。

周城是最大的白族聚集村落,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 這裡不僅因為其境內的蝴蝶泉而聞名遐邇,而且還因為這裡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在周城,你可以看到豐富的民族扎染製品。用扎染布製作的工藝品既充滿濃濃的民族風味,也很具現代韻味。

「家家門外石板路,戶戶門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莊的特色。村內有多株大青樹,枝蘩葉茂猶如巨傘擎天。樹下小廣場有古戲臺,周圍店鋪成排,自然形成農貿和娛樂中心。村內錯落公布著一幢幢飛簷翹角的白族民居,同樣是精雕細刻的土木建築。蒼山上流下來的溪水順著鵝卵石砌的牆角,淙淙流進洱海。密如蛛網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順著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古樸而又幽靜。

在這裡可參觀白族民居,集市,白族扎染的製作,並可領略白族婚禮,還可品嘗白族風味食品,選購白族民間工藝品。

景區地址:雲南省大理古城北23公裡周城村

在哪兒看扎染,買扎染?

以扎染聞名的周城大街小巷內都是各式各樣的作坊,隨便哪一家都可以駐足參觀,了解扎染的製作工藝和流程,覺得滿意的話可以和店主人商談價格購買。如果時間緊張的話,則可以直接去周城的商貿一條街購買。

周城村最為著名的是「段式扎染」坊,這個扎染作坊是典型的白族民居,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造型。正中的天井當中掛滿了扎染的布匹和製作成品的衣服。在段式扎染的廳堂中,有五朵金花,還有兩個72歲的阿奶(對老年金花的稱呼)和一個阿嫂(對中年金花的稱呼)。不同年齡段的金花穿著不同的金花服。金花的金花服,色彩明亮輕快,以紅白為基調;阿嫂的金花服敦厚穩重,在色調上更加樸實;阿奶的金花服則是以藍色為主,這是白族扎染的基本色調。

周城景致

密如蛛絲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順著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古樸而又幽靜。巷道兩側一幢幢白牆青瓦樓房,是周城白族的傳統石牆土木結構建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牆不會倒」是這種建築特徵的寫照。

周城的白族主要信奉佛教,周城境內有銀相寺、龍泉寺等佛教寺院。與其他白族村莊一樣,周城也有本主崇拜,周城有兩座本土廟。靈帝廟供奉的本主是蝴蝶泉邊的斬蟒英雄杜朝選;景帝廟供奉的本主則是開闢周城的始祖趙木郎崗。他們都是傳說中的英雄和祖先,是本村本地的保護神。

白族民居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典型的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封閉式庭院形式構建的白族民居。有獨成一院,有一進數院,平面呈方形。造型為青瓦人字大屋頂,二層、重簷;主房東向或南向,三間或五間,土木磚石結構,木屋架用榫卯組合,一院或數院連接成一個整體,外牆面多為上白(石灰),下灰(細泥)粉刷。

白族民居特別重視照壁、門窗花枋、山牆、門樓的裝飾。照壁是一主兩廂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築,多為一高兩低的挑簷飛角青瓦蓋頂的牆體;居主房正前,連接兩廂山牆,使三方形成封閉庭院。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書以四眼題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鑲勾出扇面、長方、圓形等圖案,中以水磨或粉彩繪畫。門窗特別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門,多為雲木、紅椿、楸木、雲山等名貴木材,雕上金雞富貴、喜上眉梢、麒麟呈祥等吉祥圖案。大門座選用海東青山石精鑿成芝麻花點、砌出稜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結構嚴謹、雕刻精細、鬥拱出挑、飛簷翹角的木製門樓。

古戲臺

北廣場有一磚木結構的古戲臺,建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古戲臺坐東朝西,戲臺高達2米,歇山頂抬梁式建築,掛有邑人段凌雲撰嵌字聯:周常演文,禮樂宏模新景運;城時習武,弦歌稚化慶昇平。古戲臺正對兩棵大青樹,這裡是每日下午集市貿易的地方,每逢火把節,大理周城這裡豎起巨大的火把,成了慶祝演出活動的地方。

周城村中的古戲臺,更是有著一百二十多年的悠久歷史。

身著扎染的大媽,邊忙著手中活計邊聊上一陣子,說說家長裡短。

火把節

周城白族除與漢族過相同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傳統的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這裡一年一度的白族火把節,民族特色濃鬱,規模宏大,氣氛熱烈。

白族女子

有人說周城的白族女子簡直「像一隻馬蜂」、「一隻喜鵲」!周城的女子腰身苗條、婀娜,衣著色彩鮮豔、明快又大方。尤其是她們的繡花包頭,體現了大理的「風花雪月」 四景。看,彎彎的包頭像洱海裡的新月;豔麗的朵朵繡花代表了上關花;頂端潔白的纓須像蒼山頂的白雪;耳際垂下的纓穗隨風飄灑,顯示了下關的風。

周城周邊景區

蝴蝶泉、喜洲古鎮、大理古城、洱海

相關焦點

  • 雲南大理|周城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這裡的扎染文化十分悠久
    在周城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扎染,老一輩的人會留在村裡,繼續染布然後銷售賣出,他們扎染要用到的原材料,基本都是自己家裡自給自足,比如圖中這個樹葉名叫板藍根,就是自己家的種的,板藍根很特別,用作於染布上顏色用,把樹葉搞碎和水攪合在一起,這樣染色出來的布,特別的天然無刺激。
  • 大理周城 白族民俗活化石
    原標題:大理周城 白族民俗活化石  大理喜洲鎮的周城村,是全中國最大的一個白族聚居自然村落,常年居住人口在10000人以上,99%都是白族。  周城村坐落於大理古城以北25公裡的蒼山雲弄峰下,東臨洱海桃源碼頭,北連著名的蝴蝶泉景區。
  • 大理周城扎染:對核心傳統技藝要堅持,也要適應現代生活
    【編者按】扎染是大理周城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張名片。它是白族人日常的服裝和用品,是傳統節日和重大場合不可或缺的信物,又是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何如今白家人的日常生活和重大場合已鮮有扎染的身影,而這項周城白族「全民性商業」,在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 來到大理,眼前總有一幅扎染布在飄動,它們出自扎染之鄉的周城!
    來到大理,總覺得眼前有一幅扎染布在飄忽擺動。蒼山雪落進了扎染布,洱海月照進了扎染布。三坊一照壁宅院錯落有致的白族村寨是一幅扎染布。街上有無數扎染店,扎染布製作的工藝品琳琅滿目,富有濃鬱的民族風味和現代魅力。周城位於雲南大理,約20公裡。
  • 周城扎染:解讀時代變遷下扎染工藝的傳承和發展現狀
    據了解,目前,在雲南大理、四川自貢、江蘇南通、湖南湘西等地仍有保留著這扎染民間製作工藝的,我想啊等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去大理這個地方,去看大理的自然風光,去感悟體驗那裡的風俗民情,去大理的周城去看看扎染工藝製作的全過程,去看看扎染圖案是如何栩栩生輝的形成的。可以說,扎染在周城這個地方已經慢慢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 環遊洱海,在周城扎染
    客棧-環海東路-小普陀挖色-周城扎染體驗桃源村民俗表演喜洲古鎮-海舌公園大理古城淘寶預定了包車環海,有默認路線,或者自己規劃,環海一圈隨便在哪玩我們定了洱海邊的十六宿客棧本來想看日出沒看到,推薦住蒼山腳下和大理古城中間的客棧,約好的車來客棧接我們開始環海。
  • 去周城淘一段唏噓的扎染歲月,感受扎染技藝的魅力
    從大理古城到周城淘扎染,已經未免有些牽強---從大理古城到麗江、束河,甚至香格裡拉,哪裡不是隨處可見用藍色花布做成的窗簾、桌布、圍巾、背包?況且,連白族扎染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張仕紳都承認,現在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扎染產品都不再用傳統的板藍根,而是用化學原料來染色,「不用它了,白族扎染和工業化產品又有什麼區別呢?」
  • 扎染之鄉——周城,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扎染,是雲南省白族自治州的白族同胞從明末清初以來就有的民間獨特的傳統工藝。用扎染手工藝製作的扎染工藝品所用的扎染布因是由手工針縫線扎,反覆冷染、浸制而成,呈現出來的色彩是青裡帶翠,凝重素雅。周城距離下關有38公裡,是地處滇藏公路旁雲南省最大的一個自然村,有著1500多戶人家,8000多人,同時,這裡也是一個在省內外都很有名氣的白族村子。因為。在這裡除了有聞名遐邇的蝴蝶泉外還一直沿襲著白族已有300餘年歷史的扎染傳統製作手工藝和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 雲南古鎮行:大理白族手工扎染,不帶針線的刺繡!
    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爾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扎染之鄉」。
  • 大理白族第一村,坐落在蝴蝶泉邊,被稱為民族扎染之鄉
    周城位於大理古城以北25公裡的洱海湖畔,隸屬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桃源碼頭,北連著名的蝴蝶泉景區,滇藏公路從村中穿過,大麗高速公路在村東橫向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周城村以白族人口為主,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落,被稱為大理白族第一村。
  • 從時裝周上街拍的各種疊穿印花,就知道大理的扎染走出了中國
    來到大理,有一個屬於大理獨有的扎染技能一定要嘗試,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扎染和服」在日本至今享有盛譽。雖然現代日本盛行各種西服時裝等,但到了喜慶佳節和隆重節慶時,扎染藝術都會在和服中應用!那麼這一次,我們來到大理看看,這個走出中國的藝術到底是怎樣成型的?扎染的工藝看似簡單,實際上有很多技巧,首先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最後才會出現想要的花紋,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
  • 千年扎染手藝全程目擊,神奇圖案原來是這樣產生的
    [原創圖片]扎染很多人都聽說過,甚至也穿過用過扎染的服裝。但扎染到底怎麼生產的呢?今天輯錄一組在大理周城村拍攝的扎染全流程,與大家分享。周城是大理的一個普通的村莊,但因為沿襲了悠久的扎染工藝生產,所以被稱作「白族扎染之鄉」,至少已有上千年歷史。
  • 璞真扎染 「大理藍」出發的地方
    璞真扎染 「大理藍」出發的地方走進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的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天空仿佛在這裡幻化成了一種新的顏色:那是一種輕盈的、美麗的色彩,是飄揚在空中與藍天白雲混為一色的扎染布的顏色,是大理人最愛的「大理藍」的顏色。白族扎染技藝是雲南省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 【全國網媒聚焦大理建州60年】藍底白花的傳承 在白布上扎染出的...
    說起大理,留於你腦海中最深的印象會是什麼呢?是藍天白雲、白牆青瓦,是繁花似錦、綠水青山,是隨手一拍都能成畫的風景,更是那被懸掛窗邊、鋪於桌面又能穿戴在身的藍底白花扎染布。大理扎染到底是怎樣的巧奪天工,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 扎染——民間藝術瑰寶
    扎染2006年以及2008年,雲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藝、四川的自貢扎染技藝先後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雲南大理周城的張仕紳被確定為扎染國家級傳承人。2011年,海安縣申請的南通扎染技藝被列入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大理市周城璞真綜藝染坊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 兩代白族扎染傳承人的「賦新」之路
    中新社大理7月11日電 題:兩代白族扎染傳承人的「賦新」之路作者 胡遠航 黃小桐七月的第二個周末,蒼山腳下的「白族扎染之鄉」大理周城迎來新一波遊客。村內規模最大的染坊——璞真染坊內,十餘名遊客正在體驗扎染。緩緩拆開疙瘩布,一隻只白色的蝴蝶躍然藍布上,重慶遊客吳娜臉上露出驚喜的笑容。吳娜體驗的白族扎染,是一項古老的民間染色工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 扎染的藍白之美之憂
    在這個時期,周城村因為所用染料是自產的土靛,成本低,固色好,加上活路精細,脫穎而出成為遠近聞名的織染村,後來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扎染之鄉』,首批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周城就成了扎染的代名詞。」周城村的扎染出名到什麼程度?周城村村委會副書記段樹生說,當年大理一帶的女孩子出嫁,嫁妝裡一定要有周城村扎染布做的衣服、頭飾、床上用品,不然就很沒面子。
  • 讓我們將千年時光信手扎染,探秘這支古老的染纈奇葩
    大理西有巍峨的點蒼山,東有清澈的洱海水,大理壩子顯得格外迷人。在大理壩子中,蒼山雲弄峰麓,有一個美麗的村莊叫周城。周城之美,不僅在於風光,也不僅是蝴蝶泉與那個悽婉動人的傳說,更重要的是,這裡總飄浮著一股靈秀與智巧交織而成的動感,一種牽動人內心的淳樸和厚實。
  • 大理白族扎染 浸染千年時光
    或文雅、或靈動,既能凝聚大理的寧靜與愜意,又能寄託人們如夢如幻的想像,白族扎染是白族特有的工藝產品,在大理甚至雲南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它的蹤影。 從雲南大理市區驅車20公裡,就是聞名全國的扎染之鄉——喜洲鎮周城村,隨處可見的扎染布,暈紋變幻玄妙,透著村莊秀美與智巧交織的靈動。 古籍記載,「漢年間有染纈色法,不知何人所造。」
  • 「小妖悠遊」大理——學白族扎染、看指間生花
    一提起大理,大多數人腦海閃現出「風花雪月」這個詞,然而小妖這一次踏足大理,選擇了文化遺產之旅,來到了周城「媽媽製造」扎染合作社,體驗、直播了白族扎染工藝,終於掀開這一傳統民族工藝的神秘面紗!大理周城扎染守藝合作社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獨特的染色工藝,白族扎染是先在棉布上繪製花樣紋飾、而後用棉線扎縫,浸入染缸裡浸染(白族扎染的染料以板藍根、藍靛為主),布料經過反覆浸染後,每浸一次顏色深一層,浸染到一定程度後取出晾乾、拆去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