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網媒聚焦大理建州60年】藍底白花的傳承 在白布上扎染出的...

2021-01-12 南海網

  說起大理,留於你腦海中最深的印象會是什麼呢?是藍天白雲、白牆青瓦,是繁花似錦、綠水青山,是隨手一拍都能成畫的風景,更是那被懸掛窗邊、鋪於桌面又能穿戴在身的藍底白花扎染布。大理扎染到底是怎樣的巧奪天工,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帶著這些疑問,11月3日,網媒行記者團們走進了位於大理周城的段氏璞真扎染坊,拜訪這裡的白族扎染非遺傳承人。

  在雲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藝久負盛名,歷史悠久,下至三五歲的孩童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幾乎人人會扎花,戶戶能扎染。車隊開進扎染小院,迎面就能看見一片片染就完成的各色布料,晾曬在陽光下。布料多以藍底白花為主,圖案大多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花草蟲魚,也有不少自然流暢的紋路,頗有傳統水墨畫的寫意,樸素而優雅。屋簷下,圍坐著一群白族老奶奶,她們雖都已上了年紀,但飛針走線的扎花活計仍舊輕快靈活,還能不時扯上幾句家常。

  周城村人多地少,耕地有限,歷史上村民的生活素來仰仗「亦耕亦織」維持。周城是大理近代脫穎而出的手工業村之一,是聞名遠近的織染村,這裡傳統的染布業主要是浸染扎染布、平面布、兩面布、印花布這四種品種。

  其中扎染布尤負盛名,是一種獨特的染制工藝,民間素有「疙瘩染」之稱,即浸染前先在白布上印上設計好的花紋圖樣,然後用針線將「花」的部分重疊或撮縐縫緊,呈『『疙瘩」狀。經反覆浸染後,拆開色澤未漬的「疙瘩」即成各種花形,成品藍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韻味獨特,有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深受人們的歡迎,今天,周城的扎染產品更是暢銷海外。

  扎染使用植物染料為布匹著色,雅致的藍色就是由板藍根提取液染成,核桃皮、樹皮、紫莖澤蘭也都能用作著色原料。扎染坊院子裡種植的那些綠色盆栽就是板藍根,兼顧觀賞性、藥用性還能用來做染料,可謂全身都是寶。由於使用植物染料反覆染制而成,扎染產品不僅色彩鮮豔、永不褪色,而且對皮膚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2006年,大理白族扎染技藝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段銀開家世代以白族扎染技藝維生,丈夫段樹坤家也同樣如此,兩個家族式生產的傳承人將雙方的技藝特點融入璞真綜藝染坊的生產中。如今這兒仍保存並在使用著傳統生產工具:上百年歷史的木製染缸、土製染色原料,土製棉布,染洗工具等,技藝方面主要是手工繪樣、手工扎布、手工染洗、手工縫製等。

  扎染坊的展示區裡陳列著傳統的扎染製作工具以及非遺傳承人段銀開夫婦創作的扎染珍品。一幅一反傳統藍白相間,呈金黃色漸變暈染為底,圖案反映敦煌飛天像的作品《飛天》吸引了記者們的注意。據悉,這幅作品曾獲得雲南工美杯金獎,是段銀開夫婦的得意之作,歷經32道工序,創新了19種針法,扎花就做了28天。

  扎染作品的美除了色彩和圖案的賞心悅目外,還因其具有隨機性。就算是同一個工匠在不同的光線和心境下的創作也會大相逕庭,所以常說扎染具有不可複製性。而扎花往往是對圖案的二次創作,拉斷一根線、弄斷一小點都只能從頭再來。

  了解過扎染的製作技藝後,記者朋友們都按耐不住了,都想親自體驗一次扎染過程。熱情的白族姑娘們教著大家按著模具在白布上畫刷上圖案,穿針引線,金羊網的90後記者曾俊榮說,男生來做那麼細的活兒真是不容易,幸好小的時候跟著阿婆學過針線活兒,現場做起來就不那麼「尷尬」了。

  來自中國吉林網的韓菡不僅體驗了扎染還試穿了白族服裝當了一回金花,「雖然老奶奶說的白族話聽起來有些困難,但一直很耐心的給我們講解」她告訴記者,看著自己的扎染成果,心裡美滋滋的。有人扎出的是幸運草有人扎出的是吉祥花,來自西部網的記者李璞華扎的是一隻小蝴蝶「太神奇了!從扎的時候就一直很期待自己究竟會扎出一個什麼圖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染劑竟然是我們喝的板藍根,真正的天然無毒」韓菡說。

  扎染工藝傳承到段銀開老師這裡已是第十八代了,段銀開五六歲時就開始在棉布上扎花。在她的巧手中,白布成了藝術品,寄託著白族人民對自然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段老師的22歲的兒子和8歲的小女兒也繼承起了扎染這項技藝。「看到這個手藝後繼有人,我就覺得很高興。」2013年以來,在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支持下,段銀開在璞真染坊陸續開辦了十餘期扎染技藝培訓班。現在段銀開是省級技藝傳承人和雲南藝術學院「特聘專家」,已傳承熟練掌握技藝、可獨立從事扎染生產的弟子超過200人,向她學習技藝的人數已達上千人。

  雲南網記者自然王嬌孫永佳

原標題:【全國網媒聚焦大理建州60年】藍底白花的傳承 在白布上扎染出的大理慢時光

相關焦點

  • 藍底白花的傳承 在白布上扎染出的大理慢時光
    說起大理,留於你腦海中最深的印象會是什麼呢?是藍天白雲、白牆青瓦,是繁花似錦、綠水青山,是隨手一拍都能成畫的風景,更是那被懸掛窗邊、鋪於桌面又能穿戴在身的藍底白花扎染布。大理扎染到底是怎樣的巧奪天工,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 「小妖悠遊」大理——學白族扎染、看指間生花
    一提起大理,大多數人腦海閃現出「風花雪月」這個詞,然而小妖這一次踏足大理,選擇了文化遺產之旅,來到了周城「媽媽製造」扎染合作社,體驗、直播了白族扎染工藝,終於掀開這一傳統民族工藝的神秘面紗!大理周城扎染守藝合作社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獨特的染色工藝,白族扎染是先在棉布上繪製花樣紋飾、而後用棉線扎縫,浸入染缸裡浸染(白族扎染的染料以板藍根、藍靛為主),布料經過反覆浸染後,每浸一次顏色深一層,浸染到一定程度後取出晾乾、拆去纈結,
  • 大理白族扎染:「青出於藍」的層層布藝(高清組圖)
    大理白族扎染:「青出於藍」的層層布藝(高清組圖)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2015年11月23日13:49 白族工藝繡花鞋 人民網 薛丹 攝 人民網大理11月23日電 (薛丹)在雲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藝久負盛名,歷史悠久。
  • 國家級白族璞真扎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才段銀開:
    白族扎染又俗稱「疙瘩染」,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在以板藍根為原染色料的木桶裡反覆浸染,再拆解開色澤未漬的「疙瘩」即成各種藍底或青底白花圖形,聰慧的大理白族將這一片片「藍天白雲」染在棉布上、印在生活裡,這便是大理白族的傳統技藝——扎染。
  • 大理白族扎染:蒼山洱海間的至白至藍
    扎染古稱「絞纈」,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藍靛(雲南民間俗稱板蘭根)。 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大理白族扎染:流動於布面的藍白之韻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劉望山報導】一塊白布、一卷白線、些許染料,經手工藝人一番飛針走線、匠心浸染,呈現出獨一無二的藍底白花。10月24日,2020瀾湄萬裡行來到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參觀位於喜洲古鎮的白族扎染藝術博物館,感受扎染這一中國國家級非遺的文化魅力。
  • 大理白族扎染:流動於布面的藍白之韻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劉望山報導】一塊白布、一卷白線、些許染料,經手工藝人的一番飛針走線、匠心浸染,呈現出獨一無二的藍底白花。10月24日,2020瀾湄萬裡行來到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參觀位於喜洲古鎮的白族扎染藝術博物館,感受扎染這一中國國家級非遺的文化魅力。
  • 白族扎染|古法傳承,暗藏生活哲學與時尚,連大表姐都在穿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俗稱「印花布」或「扎花布」,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工藝出現較早,始於公元前二世紀。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而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扎染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白族扎染:藏在針與線間的時間藝術
    原標題:白族扎染:藏在針與線間的時間藝術   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一項傳統的手工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中以大理喜洲鎮周城村的白族扎染最具代表性。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重走作家路系列報導——民俗文化傳承的大理樣本
    這裡自然環境優美、民族風情濃鬱,村中的白族婦女尤擅長扎染和刺鏽,幾乎"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有扎染之鄉的美譽。44歲的段銀開剛剛完成了今天的扎染藝術品,頭上精美的繡花包頭帶著大理的"風花雪月" 四景,白色的流蘇垂下來,映亮了她仍然光潔的臉龐。白族人崇尚白色,而白族婦女最擅長的就是在白布上染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 扎染——民間藝術瑰寶
    扎染2006年以及2008年,雲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藝、四川的自貢扎染技藝先後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雲南大理周城的張仕紳被確定為扎染國家級傳承人。2011年,海安縣申請的南通扎染技藝被列入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大理市周城璞真綜藝染坊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 白族扎染技藝
    白族扎染工藝主要流傳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古老的紡織染色工藝。大理市周城鎮、喜洲鎮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工藝,其中尤以周城白族扎染最為著名,是1996年國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藝術之鄉」,產品暢銷國內外,是大理外貿出口產品的主要種類之一。
  • 影響後世很多品牌,大表姐都在穿:時尚界屹立不倒的寵兒白族扎染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俗稱「印花布」或「扎花布」,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工藝出現較早,始於公元前二世紀。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而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扎染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大美大理:白族扎染留住鄉愁
    白族扎染,就是把白色的布料紮起來染色。花紋美不美,靠扎;色彩美不美,靠染。2000多年前,板藍根、艾蒿這些在大理蒼山上生長著的天然植物,在智慧勤勞的白族兒女手中變成了藍綠粉紅的各色天然染料。 在大理市喜洲鎮周城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裡,「金花」楊志瑞在白紙上畫出蝴蝶的圖案,然後和丈夫用小木錘敲打著製版。「花鳥魚蟲、幾何圖案,只要畫得出來就能扎出形狀。」她拿來針線,開始一針一線將剛畫上蝴蝶圖案的白色棉布綑紮成了一團。 翻卷、擠揪、摺疊、撮皺,不同扎法將呈現不同的圖案。白布紮成花成捆成卷,放進冷水或熱水中脫漿。需要什麼色調,就放入調配好顏料的缸裡進行浸泡上色。
  • 大美大理:白族扎染留住鄉愁
    白族扎染,就是把白色的布料紮起來染色。花紋美不美,靠扎﹔色彩美不美,靠染。2000多年前,板藍根、艾蒿這些在大理蒼山上生長著的天然植物,在智慧勤勞的白族兒女手中變成了藍綠粉紅的各色天然染料。 在大理市喜洲鎮周城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裡,「金花」楊志瑞在白紙上畫出蝴蝶的圖案,然後和丈夫用小木錘敲打著製版。「花鳥魚蟲、幾何圖案,隻要畫得出來就能扎出形狀。」她拿來針線,開始一針一線將剛畫上蝴蝶圖案的白色棉布綑紮成了一團。 翻卷、擠揪、折疊、撮皺,不同扎法將呈現不同的圖案。白布紮成花成捆成卷,放進冷水或熱水中脫漿。需要什麼色調,就放入調配好顏料的缸裡進行浸泡上色。
  • 滇國往事丨民藝·技丨匠心非遺,一文帶你走進雲南大理白族扎染!
    一門手藝,值得多少代去傳承?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以藍白兩色為基調的扎染道出了青青白白做人。據史料記載,兩漢時期,生活在大理地區的白族先民已經有了紡織業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紡織品,唐宋、時期白族扎染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技藝,歷經世事滄桑,到了明代,這一傳統技藝才得以重新面世。
  • 「大理白族扎染」的「非遺+旅遊」之路——文化傳承的新天地
    原標題:「大理白族扎染」的「非遺+旅遊」之路——文化傳承的新天地非遺體驗式旅遊 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圖  3月10日至13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辦的「非遺+旅遊」專題培訓班在北京舉辦。
  • 大理周城扎染,用手藝詮釋了周城的興衰
    那一塊塊扎染,可謂是周城人智慧的結晶,內心的映照。昔日周城白族先輩們趕馬馱貨走夷方、下海捕魚早都成了老人擺古的話題,而周城白族人家那充滿濃濃民族風味的古老扎染傳統卻成為了周城如今的文化名片……隨意走進白族院子,迎面就是一片片染就的以藍底白花為主的各色布料,晾曬在陽光下 。
  • 大理行之初試扎染
    大理白族的扎染技藝久負盛名。這項起源於中原地區的民間手工技藝,傳承千年而不衰,最終在陸上南方絲綢之路 的中心~~葉榆古城( 大理 別名)周邊的土地上紮下根來。看著印工阿姨用刺了洞的蠟紙在白布上印下蝴蝶圖案後,提溜著那塊白布,我們一頭霧水地坐在小板凳上等上課。周城村一位白族老奶奶操著一口流利的白族普通話迎了上來,手把手地教我們如何扎花。看著老奶奶飛針走線的示範,我才恍然 大悟 :原來蠟染和扎染不是一回事!扎染是要用線縫扎的啊!
  • 大理白族扎染 浸染千年時光
    或文雅、或靈動,既能凝聚大理的寧靜與愜意,又能寄託人們如夢如幻的想像,白族扎染是白族特有的工藝產品,在大理甚至雲南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它的蹤影。 從雲南大理市區驅車20公裡,就是聞名全國的扎染之鄉——喜洲鎮周城村,隨處可見的扎染布,暈紋變幻玄妙,透著村莊秀美與智巧交織的靈動。 古籍記載,「漢年間有染纈色法,不知何人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