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理,留於你腦海中最深的印象會是什麼呢?是藍天白雲、白牆青瓦,是繁花似錦、綠水青山,是隨手一拍都能成畫的風景,更是那被懸掛窗邊、鋪於桌面又能穿戴在身的藍底白花扎染布。大理扎染到底是怎樣的巧奪天工,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帶著這些疑問,11月3日,網媒行記者團們走進了位於大理周城的段氏璞真扎染坊,拜訪這裡的白族扎染非遺傳承人。
在雲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藝久負盛名,歷史悠久,下至三五歲的孩童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幾乎人人會扎花,戶戶能扎染。車隊開進扎染小院,迎面就能看見一片片染就完成的各色布料,晾曬在陽光下。布料多以藍底白花為主,圖案大多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花草蟲魚,也有不少自然流暢的紋路,頗有傳統水墨畫的寫意,樸素而優雅。屋簷下,圍坐著一群白族老奶奶,她們雖都已上了年紀,但飛針走線的扎花活計仍舊輕快靈活,還能不時扯上幾句家常。
周城村人多地少,耕地有限,歷史上村民的生活素來仰仗「亦耕亦織」維持。周城是大理近代脫穎而出的手工業村之一,是聞名遠近的織染村,這裡傳統的染布業主要是浸染扎染布、平面布、兩面布、印花布這四種品種。
其中扎染布尤負盛名,是一種獨特的染制工藝,民間素有「疙瘩染」之稱,即浸染前先在白布上印上設計好的花紋圖樣,然後用針線將「花」的部分重疊或撮縐縫緊,呈『『疙瘩」狀。經反覆浸染後,拆開色澤未漬的「疙瘩」即成各種花形,成品藍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韻味獨特,有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深受人們的歡迎,今天,周城的扎染產品更是暢銷海外。
扎染使用植物染料為布匹著色,雅致的藍色就是由板藍根提取液染成,核桃皮、樹皮、紫莖澤蘭也都能用作著色原料。扎染坊院子裡種植的那些綠色盆栽就是板藍根,兼顧觀賞性、藥用性還能用來做染料,可謂全身都是寶。由於使用植物染料反覆染制而成,扎染產品不僅色彩鮮豔、永不褪色,而且對皮膚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2006年,大理白族扎染技藝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段銀開家世代以白族扎染技藝維生,丈夫段樹坤家也同樣如此,兩個家族式生產的傳承人將雙方的技藝特點融入璞真綜藝染坊的生產中。如今這兒仍保存並在使用著傳統生產工具:上百年歷史的木製染缸、土製染色原料,土製棉布,染洗工具等,技藝方面主要是手工繪樣、手工扎布、手工染洗、手工縫製等。
扎染坊的展示區裡陳列著傳統的扎染製作工具以及非遺傳承人段銀開夫婦創作的扎染珍品。一幅一反傳統藍白相間,呈金黃色漸變暈染為底,圖案反映敦煌飛天像的作品《飛天》吸引了記者們的注意。據悉,這幅作品曾獲得雲南工美杯金獎,是段銀開夫婦的得意之作,歷經32道工序,創新了19種針法,扎花就做了28天。
扎染作品的美除了色彩和圖案的賞心悅目外,還因其具有隨機性。就算是同一個工匠在不同的光線和心境下的創作也會大相逕庭,所以常說扎染具有不可複製性。而扎花往往是對圖案的二次創作,拉斷一根線、弄斷一小點都只能從頭再來。
了解過扎染的製作技藝後,記者朋友們都按耐不住了,都想親自體驗一次扎染過程。熱情的白族姑娘們教著大家按著模具在白布上畫刷上圖案,穿針引線,金羊網的90後記者曾俊榮說,男生來做那麼細的活兒真是不容易,幸好小的時候跟著阿婆學過針線活兒,現場做起來就不那麼「尷尬」了。
來自中國吉林網的韓菡不僅體驗了扎染還試穿了白族服裝當了一回金花,「雖然老奶奶說的白族話聽起來有些困難,但一直很耐心的給我們講解」她告訴記者,看著自己的扎染成果,心裡美滋滋的。有人扎出的是幸運草有人扎出的是吉祥花,來自西部網的記者李璞華扎的是一隻小蝴蝶「太神奇了!從扎的時候就一直很期待自己究竟會扎出一個什麼圖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染劑竟然是我們喝的板藍根,真正的天然無毒」韓菡說。
扎染工藝傳承到段銀開老師這裡已是第十八代了,段銀開五六歲時就開始在棉布上扎花。在她的巧手中,白布成了藝術品,寄託著白族人民對自然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段老師的22歲的兒子和8歲的小女兒也繼承起了扎染這項技藝。「看到這個手藝後繼有人,我就覺得很高興。」2013年以來,在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支持下,段銀開在璞真染坊陸續開辦了十餘期扎染技藝培訓班。現在段銀開是省級技藝傳承人和雲南藝術學院「特聘專家」,已傳承熟練掌握技藝、可獨立從事扎染生產的弟子超過200人,向她學習技藝的人數已達上千人。
雲南網記者自然王嬌孫永佳
原標題:【全國網媒聚焦大理建州60年】藍底白花的傳承 在白布上扎染出的大理慢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