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扎染」的「非遺+旅遊」之路——文化傳承的新天地

2020-12-17 雲南網

  原標題:「大理白族扎染」的「非遺+旅遊」之路——文化傳承的新天地

非遺體驗式旅遊 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圖

  3月10日至13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辦的「非遺+旅遊」專題培訓班在北京舉辦。其間,國家級非遺項目「大理白族扎染」案例成為5個分享內容之一,受到各方關注和肯定。

  此次培訓活動旨在幫助旅遊從業者了解非遺和非遺保護實踐,提高以非遺為主題的旅遊產品研發、設計能力,加強隊伍建設。培訓期間,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遊局調研員楊建宇,分享了大理璞真扎染有限公司在傳承和保護國家級非遺項目「大理白族扎染」的過程中,把非遺與文創和旅遊結合、探索非遺體驗旅遊的案例。來自不同省區市的培訓學員們對此表現出濃厚興趣,並進行了熱烈討論,還有近10家旅行社主動與璞真扎染建立了聯繫,表達合作意向。

  「大理是全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漢、白、彝、回、傈僳等13個世居民族在這裡世代繁衍,共同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茶馬古道和南方古絲綢之路在這裡交匯,不僅賦予了大理『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美譽,也使大理成為西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富集的地區。」提起大理,楊建宇飽含深情。

  據了解,目前,大理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450項,其中國家級16項、省級59項、州級72項、縣市級303項;有代表性傳承人1320人(在世1251人),其中國家級12人、省級89人、州級140人、縣市級1079人。

  楊建宇說,扎染是白族傳統的手工工藝,璞真扎染坊通過傳統技藝與旅遊業的融合,形成了一種效益良好的「非遺+旅遊」發展模式,為傳統工藝的產業發展提供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參考路徑。

  該公司根據遊客的不同需求開發了4種體驗模式,體驗時間從30分鐘到3周不等,遊客可以靈活選擇,並就「動眼」「動手」「動腦」不同主題進行體驗內容的組合。時間少的遊客可以來一次「印象之旅」;若時間充裕,遊客可以學習和體驗扎染的繪圖、制板、印花、扎花、脫漿、染色、拆花、漂洗和晾曬等工藝流程,並完成最後的工藝品設計和製作。

  楊建宇分析,從「天時」上看,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扎染技術,後來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從「地利」上看,大理是滇西北黃金旅遊線的必經之地,而公司所在的周城村在白族扎染方面最具代表性;從「人和」上看,周城村內有300多名扎染藝人,其他工藝環節的製作者還有5000多人,那裡已建成中國第一個白族扎染博物館,這樣的氛圍對這門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發展以及非遺與旅遊的融合都是至關重要的。

  「與其說璞真扎染坊是個公司,不如說它是個集扎染生產性保護、文化展示教育、技藝體驗製作、旅遊商品售賣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它的發展從『非遺+旅遊』的角度啟發了其他開發者,也為扎染技藝的活態傳承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楊建宇說,「非遺+旅遊」不是單個項目的分割式體驗,而是貫穿在「吃住行遊購娛」的各個環節中,需要的是鏈條式甚至是一個全方位的生態系統工程。從這個意義上說,遊客在旅遊中了解非遺文化、學習非遺技藝、參與非遺表演、製作藝術品對提升旅遊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及增進當地保護傳承非遺的自覺性大有幫助。

  「『非遺+旅遊』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形成新的工作體制和機制。」楊建宇建議,要把保護與傳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時,應該思考保護與開發、傳統與創新、載體轉化以及非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讓更多非遺傳承人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積極傳承並發展非遺,為主客都帶來自豪感與文化自信。(李恆強)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非遺」模式成大理傳承發展新渠道
    原標題:「網際網路+非遺」模式成大理傳承發展新渠道 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白族人口較為集中的劍川縣、鶴慶縣和大理市。以白族扎染,鶴慶銀器,劍川木雕,下關沱茶、刺繡、白族布扎等傳統工藝項目為切入點和龍頭,鼓勵和支持優秀文創企業等融入大理非遺傳承保護,研發具有特色的大理非遺文化產品,支持和引進網際網路商業平臺,幫助推介銷售傳統工藝產品,培育新興文化產業。
  • 兩代白族扎染傳承人的「賦新」之路
    中新社大理7月11日電 題:兩代白族扎染傳承人的「賦新」之路作者 胡遠航 黃小桐七月的第二個周末,蒼山腳下的「白族扎染之鄉」大理周城迎來新一波遊客。村內規模最大的染坊——璞真染坊內,十餘名遊客正在體驗扎染。緩緩拆開疙瘩布,一隻只白色的蝴蝶躍然藍布上,重慶遊客吳娜臉上露出驚喜的笑容。吳娜體驗的白族扎染,是一項古老的民間染色工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 匠心非遺: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以藍白兩色為基調的扎染道出了青青白白做人。據史料記載,兩漢時期,生活在大理地區的白族先民已經有了紡織業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紡織品,唐宋、時期白族扎染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技藝,歷經世事滄桑,到了明代,這一傳統技藝才得以重新面世。
  • 大理白族扎染:流動於布面的藍白之韻
    10月24日,2020瀾湄萬裡行來到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參觀位於喜洲古鎮的白族扎染藝術博物館,感受扎染這一中國國家級非遺的文化魅力。 白族扎染是流傳於雲南大理白族民眾中的一種古老的染織技藝,以「民族扎染之鄉」周城的扎染最具代表。
  • 大理白族扎染:流動於布面的藍白之韻
    10月24日,2020瀾湄萬裡行來到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參觀位於喜洲古鎮的白族扎染藝術博物館,感受扎染這一中國國家級非遺的文化魅力。 白族扎染是流傳於雲南大理白族民眾中的一種古老的染織技藝,以「民族扎染之鄉」周城的扎染最具代表。白族扎染,以白棉布為原料,天然植物為染料,通過扎花、浸染、漂洗等工藝製作而成,2006年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遺。
  • 「大理白族文化周」在京開幕
    由國家民委主辦的「民族自治州成就展」系列活動之大理白族文化周4月12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幕。本次文化周以「幸福大理、魅力白州」為主題,活動內容主要包括書法美術攝影展、白族服飾展、工藝美術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旅遊宣傳推介、白族民居建築和房地產推介、民族團結和繁榮進步展等六項展覽。
  • 大理白族文化周在北京開幕
    以"幸福大理、魅力白州"為主題,展現大理白族文化,展現富裕、文明、和諧、幸福的大理州,讓外界深入了解大理的歷史和白族文化。   大理州州委書記梁志敏在開幕式上致辭,介紹說大理是全國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 新風尚!邂逅扎染,布裡生花
    「非遺+旅遊」的研習活動,但這次培訓並不同於以往單一的扎染技藝教學。,通過這次培訓讓白族扎染與現在的生活方式構建多元性、互動性的場景維度,讓扎染體驗成為今天體驗消費的新風尚。自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以民族文化旅遊景點的形式,投入到大理旅遊環境中營運以來,每天接待參觀體驗的旅遊團隊在25個左右,最多時達到60多個團隊,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參觀體驗的客人達16萬多人次,扎染旅遊商品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 重走作家路系列報導——民俗文化傳承的大理樣本
    周城村:探索"非遺"+"旅遊"新模式深冬的周城村,卻無絲毫冬日的蕭瑟。整齊的白族院落裡,藍白色的扎染布藝品隨風吹拂,與澄清的天空相得益彰,吸引了遊客駐足觀看。出產於大理周城的扎染藝術品實際上凝固的是當地自然的顏色--有時是藍天;有時是墨色的點蒼山;有時則是洱海上空的月色。大理州實驗小學:在學習中找到民族自信與周城村通過非遺傳承與旅遊結合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白族民俗文化所不同的。
  • 大理白族扎染:蒼山洱海間的至白至藍
    彩色扎染突破了傳統單色扎染色調的局限,強調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統一。利用扎縫時寬、窄、松、緊、疏、密的差異,造成染色的深淺不一,形成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 在一些白族地區,一種稱為「反樸法仿扎染」的工藝製品正應運而生。反樸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潑畫而非潑畫,圖案花紋兼有扎染與潑畫之風格的新工藝。
  • 大理白族扎染 浸染千年時光
    或文雅、或靈動,既能凝聚大理的寧靜與愜意,又能寄託人們如夢如幻的想像,白族扎染是白族特有的工藝產品,在大理甚至雲南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它的蹤影。 從雲南大理市區驅車20公裡,就是聞名全國的扎染之鄉——喜洲鎮周城村,隨處可見的扎染布,暈紋變幻玄妙,透著村莊秀美與智巧交織的靈動。 古籍記載,「漢年間有染纈色法,不知何人所造。」
  • 雲南非遺長卷,領略「白族扎染和納西族東巴畫」的獨特魅力
    只有感受過非遺文化的魅力才能知道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手工藝的絕美精湛「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白族扎染技藝已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樸法仿扎染像潑畫而非潑畫,圖案花紋兼有扎染與潑畫之風格的新工藝,其特點是在扎染工藝上省去了扎結這一工序,圖案花紋色暈層次更為豐富。
  • 180件大理非遺展品在省城展示
    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木雕模型、精美的銀鎏金瓶、栩栩如生的白族布扎擺件、工藝獨特的鳳羽硯臺、造型豐富的黑陶瓦貓、維妙維肖的泥塑麵塑、質樸自然的白族扎染、色彩豐富的刺繡……每一件展品、每一項非遺技藝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 白族夫妻傳承千年扎染技藝
    段樹坤(左)與段銀開在「璞真染坊」內繪製扎染圖案(1月25日攝)。今年43歲的白族婦女段銀開出生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鎮周城村的扎染世家。她從小耳濡目染,熟練掌握扎染技藝。段銀開的丈夫段樹坤同樣來自扎染世家,他們因為共同的興趣追求而走到一起。1998年,段樹坤夫婦在繼承白族傳統扎染技藝的基礎上,重建祖上傳下來的家庭作坊「璞真染坊」。丈夫段樹坤繪圖製版,段銀開負責創新針法和扎花技藝,夫妻二人共同完成的作品曾多次獲獎。
  • 花兒藝術旅行15周年暨雲南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研討會舉行
    會議通過演講和研討方式,共同分享雲南非遺文化、分享文化傳承故事、分享文化發展成果,深入研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深刻探索雲南非遺文化在融合與再生發展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通過文化傳承展示雲南特別是大理的非遺文化魅力,提升雲南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 滇國往事丨民藝·技丨匠心非遺,一文帶你走進雲南大理白族扎染!
    一門手藝,值得多少代去傳承?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以藍白兩色為基調的扎染道出了青青白白做人。據史料記載,兩漢時期,生活在大理地區的白族先民已經有了紡織業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紡織品,唐宋、時期白族扎染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技藝,歷經世事滄桑,到了明代,這一傳統技藝才得以重新面世。
  • 雲南大理白族扎染工藝品
    雲南大理白族扎染工藝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7日 17:55 來源:   大理民族扎染採用民間圖案,通過對傳統的扎染工藝進一步渲染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融為一體的工藝品。
  • 大理白族第一村,坐落在蝴蝶泉邊,被稱為民族扎染之鄉
    周城位於大理古城以北25公裡的洱海湖畔,隸屬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桃源碼頭,北連著名的蝴蝶泉景區,滇藏公路從村中穿過,大麗高速公路在村東橫向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周城村以白族人口為主,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落,被稱為大理白族第一村。
  • 探尋大理非遺瑰寶!親身體驗白族扎染,感受古城璀璨人文!
    ▲ 紀錄片《非遺大理行》  大理白族扎染,一項浸染了千年時光的技藝,據考古學者發現,扎染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古籍記載,「漢年間有染纈色法,不知何人所造。」  經過反覆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而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使扎染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因此這份美麗是獨一無二的,它是大理白族人傳承千百年的文化守護,更代表著大理最純正的藍與白。
  • 雲南大理|周城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這裡的扎染文化十分悠久
    在周城,還可以看到豐富的民族扎染製品。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來的民間傳統工藝,扎染工藝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扎染布由手工針縫線扎,反覆冷染浸制而成,顯色青裡帶翠,凝重素雅。用扎染布製作的工藝品既充滿濃濃的民族風味,也很具現代韻味,已有300餘年歷史的扎染手工藝在新時期大放異彩。圖中是當地老人在家縫製染布,看得出他們穿針引線。